縱目科技陷入困境
新年伊始,又一家智能駕駛公司陷入窘境。
據證券時報,昔日智能駕駛明星企業縱目科技如今正深陷經營危機,其辦公樓人去樓空,員工薪資持續拖欠,公司前景堪憂。
2月11日,有人實地探訪了縱目科技及其子公司蠶叢機器人的辦公地點。該公司的綠色logo和宣傳標語招牌仍在,但正門緊閉。
圖源:每經微博
在辦公樓一層的大廳內,文件、雜物等堆積如山,空曠的大廳顯得格外冷清。展廳墻面的展板詳細介紹了縱目科技的發展歷程和愿景,充電樁、移動能源機器人等展品雖然光亮如新,卻已無人問津。
圖源:證券時報
在個別樓層,多數工位已經空置,偶爾會有員工前來,取走個人物品。這些員工大多面色凝重,匆匆離去,不愿多言。
據悉,從去年年底開始,縱目科技就已進入“低功耗模式”,公司每月10號向員工發薪的慣例被各種原因推遲。
有員工透露,從去年11月10日開始,公司就開始拖欠工資。當時,高管在會議上表示,欠薪的原因是融資未到賬,預計11月月底會補發。等到了月底,縱目科技又以各種理由持續拖欠員工的薪水和社保。
值得注意的是,稅務機關曾在1月27日向蠶叢機器人下發通知書,其中提到“你公司欠繳2024年12月社會保險費金額1696913.92元”。
前不久,銀行的律師函也張貼到了縱目科技的大廳內。
圖源:證券時報
律師函中提到,2023年,縱目科技與上海銀行股份有限公司浦東分行簽訂相關借款合同,其中,5月9日,全額發放貸款2000萬元,5月23日,全額發放貸款3000萬元。
目前,上海銀行發現公司拖欠員工工資,社保、公積金均已斷繳,且有訴論案件,2025年2月5日,上海銀行實地查證,你單位無員工正常工作,正在集體申請維權,并且在現場通見供應商上門討款。
因此,上海銀行委托律所發通知,要求縱目科技立即至上海銀行歸還剩余全部貸款本金人民幣4750萬元及相應的利息、逾期利息。
看到公司如今的現狀,縱目科技的員工們人心惶惶。
有員工表示,1月27日后,縱目科技掌握公章的高管集體離職,并且相互在流程中秒批,堵死了已經放假回家的普通員工的離職通道。
2月5日,放假回來的縱目科技員工沒有等來工資,也沒有等來解決方案,甚至CEO唐銳在釘釘群開始“已讀不回”。
圖源:百度
除了要回工資外,對于部分員工來說,還未兌現的期權才是重中之重,“有一些中層自費購買了二三十萬的期權,如今已無法兌現;還有的員工因為涉及海外業務,墊付了高額差旅費也未能報銷。”
還有員工透露,在1月26日的最后一次大會上,CEO唐銳信誓旦旦地表示,公司目前很有希望,未來能夠補發拖欠工資。“我是美國國籍,買張機票就能走,但還是要留下來,跟兄弟們一起戰斗。”唐銳說。
然而,在春節前幾天還在朋友圈活躍,不久后便失聯,微信、電話均無法聯系上。目前,唐銳的社交賬號顯示IP在日本。
智駕獨角獸三次沖擊上市失敗
縱目科技,這個名字曾讓無數科技愛好者心潮澎湃。
公開資料顯示,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3年1月10日,總部位于中國上海張江國際科創中心。
作為一家致力于自動駕駛(AD)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技術及產品研發的企業,縱目科技以“安全駕駛,智慧生活”為愿景,立志成為基于中國面向世界的從輔助駕駛到自動駕駛的技術引領者。
圖源:抖音
縱目科技自成立以來,憑借其在自動駕駛領域的卓越創新能力和巨大的市場潛力,迅速成長為行業內的領軍企業。公司在上海、北京、美國密西根Novi市以及德國斯圖加特等地設有研發中心,形成了全球化的研發布局。
根據灼識咨詢數據顯示,按2022年銷售收入計,縱目科技在中國乘用車ADAS解決方案市場中位于總部位于中國內地的供應商中排名第五,在中國乘用車APA泊車解決方案市場中排名第一。
縱目科技與國內外多家前裝汽車廠家和一級供應商達成了合作開發與供貨關系。這些合作伙伴涵蓋了2022年中國銷量前十的所有車企以及多家主要新能源汽車品牌,包括蔚來、理想、賽力斯、華為、長安等。
縱目科技的創始人是唐銳,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研究生,曾在美國硅谷從事汽車電子半導體研發管理近20年。2013年,唐銳創立了縱目科技(上海)股份有限公司。
縱目科技唐銳 圖源:抖音
唐銳一直有一個上市夢,創立縱目科技后,他一直帶領公司沖擊IPO。
據企查查資料顯示,自2013年成立以來,縱目科技已經完成了10輪融資,累計融資額達到22.47億元人民幣。這些融資輪的投資方包括小米集團、君聯資本、高通、電裝等知名機構。
縱目科技歷史融資信息 圖源:企查查
2017年,縱目科技獲準于全國中小企業股份轉讓系統(NEEQ)上市,然而,未滿一年,縱目科技于當年年底完成終止掛牌。
2022年,縱目科技向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遞交了上市申請,計劃募資20億元,然而,相關部門在審核過程中發現,縱目科技尚未實現盈利,且存在累計未彌補虧損的風險,另外,公司核心技術人員出現了顯著變動,這引發了監管層對公司技術穩定性和持續創新能力的擔憂。
最終,在經歷了一系列問詢和反饋后,縱目科技不得不選擇撤回上市申請,科創板上市之路就此折戟。
科創板上市失敗后,縱目科技并未放棄上市之路。2024年3月,縱目科技向香港聯交所遞交了上市招股書,擬在香港主板掛牌上市。
圖源:縱目科技招股書
招股書顯示,縱目科技2021年、2022年、2023年營收分別為2.25億元、4.69億元、4.98億元;毛利分別為-2007萬元、-1629萬元、1733萬元。
縱目科技在港交所的上市之路依舊未能如愿,最終,在招股書滿6個月后未能通過審核的情況下,縱目科技的港交所上市申請失效。
智能駕駛洗牌潮正在繼續
科技發展日新月異,智駕技術正改變著汽車行業的面貌。
從自動駕駛輔助系統到高階智能駕駛,再到完全自動駕駛,智能駕駛技術不僅為汽車產品增添了新的競爭力,也推動了整個汽車產業的深刻變革。
有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自動駕駛市場的規模達到了730億美元,預計到2026年這一市場將膨脹到約2900億美元,年均增速接近42%。
這一高速增長的市場吸引了傳統汽車制造商加速向智能駕駛領域轉型。
例如,比亞迪已經宣布全系車型搭載高階智駕系統“天神之眼”,并提出“全民智駕元年”概念。這一舉措不僅提升了比亞迪在智能駕駛領域的競爭力,也推動了整個汽車產業的智能化進程。
新興的科技公司和造車新勢力也在智能駕駛領域嶄露頭角。例如,華為、小鵬、蔚來等企業憑借其在智能駕駛技術上的領先優勢,正在逐漸改變著汽車行業的競爭格局。
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并非所有企業都能笑到最后。一些技術實力較弱、市場認可度不高的企業可能會逐漸被市場淘汰。
而具有技術優勢和品牌影響力的企業則有望聚集更多資源及市場份額,形成明顯的技術頭部集聚效應。
未來,智能駕駛行業的洗牌潮還將持續多久,有待市場檢驗。
作者 | 李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