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陳垣老校長誕辰145周年系列文章
文/梅明
陳垣先生一生幫人無數,但他能取得如此之大的成就,既是自身努力的結果,也少不了貴人相助。
(1923年9月30日北京大學國學門在北京舉行首屆懇親會, 陳垣(前排左三) 說“我們應當把漢學的中心奪回中國”)
一、擅長開山的李煜瀛先生
幾年前我與一批從事紀念中法大學活動的朋友相識,才知道了李石曾的名字,一看事跡,發現與陳垣先生有重合之處。問起陳垣,他們一頭霧水,說起北師大還知道。此事之后,我在名人研究中加大橫向聯系,把各方力量綜合起來,以期多方共贏。
李石曾又名李煜瀛,國民黨四大元老之一,但對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也貢獻不小。著名的赴法勤工儉學就是主要由他和蔡元培組織的。
李石曾(站立者右三)
當年毛主席在1918年離開長沙去北京找到李石曾,要組織和幫助很多的湖南籍青年赴法,得到李石曾的贊許,于是,包括蔡和森等一大批早期共產黨人,紛紛赴法勤工儉學。
赴法勤工儉學歷時十年,據統計,先后共20批約1600多人到達法國,為中國革命和建設造就了一大批棟梁之才。僅就共產黨人來說,除早期領袖蔡和森、趙世炎等人外,其他如政治家周恩來、王若飛、李立三、何長工、李維漢、鄧小平;軍事家陳毅、聶榮臻。
其他如藝術家常書鴻、林風眠、潘玉良,戲劇家李健吾、焦菊隱,科學家錢三強,劉子華、朱兆雪、柳溥慶、嚴濟慈;還有詩人戴望舒、文學家蘇雪林、巴金、蕭三等等,數不勝數,群星閃爍,人杰薈萃,光耀中華。
赴法勤工儉學學生合影
觀李石曾的一生,從一個清代高官的后代,參加辛亥革命,功勛卓著,他常年奔波于中國和歐洲之間,創辦了中法大學、中國農工銀行、中法工商銀行、世界書局等六十多項實業,特別是提倡的赴法勤工儉學運動,為中國的發展具有無法估量的深遠影響。
這種開山型的大才,需要實干型的人才輔佐。李石曾在法國的秘書抱怨良多,而在故宮的副手陳垣則讓李先生踏實放心,專心去辦他的大事。
1922年1月,蔡元培介紹陳垣與李煜瀛認識,兩人成為至交好友,并攜手參與了創立故宮博物院的全過程。
1924年,國民軍驅逐溥儀出宮。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員會成立,李煜瀛為委員長,在李煜瀛的推薦下,陳垣任常務委員,主持常務工作。
李煜瀛在12月20日致函陳垣,委托他主持清室善后委員會工作,“以便辦理一切。煜瀛其他事務亦甚繁頤,如值出京之時,所有本會會長職務,亦請先生隨時代理,以免有誤要公。是為至感。”
至此,在李煜瀛的信任下,陳垣的才華得以全面展現,開啟了長達50年的學術傳奇。
簡單的說,陳垣先生既能保護故宮文物,又能研究故宮文獻,還能將故宮收藏為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所用,實在是天選之才,也印證了李煜瀛眼光獨到、能辦大事。
故宮博物院成立次年,發生了“三一八慘案”,段祺瑞執政府以涉共產黨為由下令通緝李煜瀛、易培基等人。李、易二人避居東交民巷,后逃出北京。李煜瀛離京后將會務有關工作囑托給陳垣負責。
1926年3月至1928年6月期間,故宮博物院在北洋軍閥皖、直、奉等支持的臨時執政府肘腋下,先后歷經四次改組,包括維持員、保管委員會、維持會及管理委員會等四個時期。有十年國會議員經驗的陳垣在這一過程中苦苦支撐、勉力周旋,為故宮文物保護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1928年北伐成功后,易培基等接收故宮博物院。11月,國民政府公布《故宮博物院組織法》,任命李煜瀛、陳垣等37人為理事。1929年2月,故宮博物院進行理事會選舉,李煜瀛任委員長,易培基任院長,陳垣在輔仁大學事物繁多,不再擔任具體行政職務。但作為理事,他一直參與故宮的相關工作,特別是學術研究工作著墨良多,二人的友誼之花結出了學術正果,成為一段佳話。
二、以文會友,以友輔仁的英華先生
啟功在回憶錄里寫到:有一位我們滿洲同民族的老前輩英華先生,滿姓赫舍里氏,是虔誠的天主教信徒,學識淵博,曾主辦《大公報》,又辦“溫泉中學”。西方學者利馬竇在明代來中國,湯若望在明末清初來中國,清康熙時,南懷仁又幫助康熙學外語和西方文化知識,但西方傳教士對中國的文化教育始終沒有廣泛的影響。
輔仁大學舊址
英老先生因此具書給羅馬教宗,請求派專門人才來中國創辦學校。最初由英老先生集合同仁辦了一個學術團體叫“輔仁社”,后來羅馬派來一個天主教的分會辦起輔仁大學。陳垣先生家世是基督教信徒(路德派),陳先生又好鉆研歷史文化,又好探討各宗教的傳承歷史。
他在做國會議員和教育部次長時,曾以自己搜羅的元代“也里可溫”(天主教)的歷史記載向英老先生求教,英老先生即高興地把自己研討的材料補充給陳先生。于是這兩位學者就結成師友關系。
及輔仁大學建校時,英老先生即延請陳垣先生任校長。當時天主教同道曾不贊成延請教派不同的人任校長,英老先生深信陳垣先生的人品學問,不是拘泥教派成見的人,力排眾議,聘請陳先生任校長。
從此輔大即成了學術的大學,并不僅是教派的大學。英華老先生字斂之,號“萬松野人”,平生未入仕途,有著述數種,善書法,今西山溫泉中學舊址門外南面山上刻有“水流云在”四個大字,即是英老先生所書的。
英華題“勵耘書屋”
英華先生之子英千里,輔助父親創辦輔仁,自1927年起,英千里任輔仁大學教授兼秘書長。抗戰期間,和陳垣先生的左右手沈兼士一起組織炎武學社,主要宣傳抗戰救國和護送優秀學生前往抗日后方。英千里兩次被日偽當局逮捕,受盡酷刑,但仍堅貞不屈,歷時達三年之久。這也是輔仁大學在陳垣校長帶領下堅持抗日斗爭的重要證明。
三、主持追悼會的郭沫若同志
把郭老寫進來,一開始確實有湊齊四大之嫌。一研究,還非得寫進來不可。
首先是中國人歷來講究蓋棺定論,主持追悼會的可不是一般人物。
其次,據社科院的老同志講,歷史所的名人照片,郭老排第一,垣老排第二。
郭老為陳垣著作題寫書名。
更神奇的是,李煜瀛和郭沫若先后都為陳垣研究一生的故宮博物院題了名。
李石曾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匾額
郭沫若題寫的“故宮博物院”匾額
四、從學生到教員的毛澤東主席
陳垣先生1922年任北京大學研究所國學門導師,當時青年毛澤東已經離開北京大學圖書館。但是在圖書館這段經歷,肯定讓酷愛古書的毛澤東更能認識到“國寶”的價值。
沒想到到了晚年,曾經的先生開始學習毛澤東思想。
當然了,毛澤東主席對老先生禮遇有加。
陳垣先生參加國務會議
附:北京師范大學鎮校之寶
1950年8月30日,北京師范大學擬改換校徽。林礪儒校長致函毛主席,信中寫道:“我校擬更換徽章,隨函附呈徽章式樣一紙,恭請惠題‘北京師范大學’六字,藉光簧宇,永寶紀念。”并隨信轉送一本書和一張宣紙給毛主席。此信經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轉送。
毛主席收到林校長的請求后,對于題寫校名一事非常認真,一共寫了三幅“北京師范大學”的題字,前兩條的右上角還注明:“送師大林校長,一般用”。下面一條是毛主席認為寫得最滿意的一條。北京師范大學成為毛主席最早題寫校名的高等學校之一,而此版題字,亦成為北師大一直沿用至今的校名書法。
教員題“北京師范大學”
此六字,三疏三密,對比自然天成,點畫輕重徐疾與用筆的跳躍感十足,蒼勁有力的筆跡,飽含著一位偉人對師大光榮革命史的萬千感慨與對教育事業的誠摯關懷,這幅作品作為教員最具代表性的大學校名題名,實至名歸。
校名寫好后,原件及請求毛主席題寫校名的信函底稿一直珍藏在北京師范大學檔案館中。僅在總書記來校考察這樣的重要場合,才將原件請出。如今的校名,不單單在北師大師生的胸前熠熠生輝,不少地方師范類院校,以北京師范大學校名為楷模,亦紛紛集字效仿。
北師大攝影 梅明
(責任編輯:朱琴琴)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