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了虧之后,才知道“豬前肘”和“豬后肘”不是一回事,差別挺大
有一次在菜市場買豬肘,我看著攤主刀起刀落,切下一塊滿是筋膜的肘子,心里頗有些得意:今天可算撿了便宜。
這價格,值!拎著回家,滿心歡喜地開始燉肉,可鍋開之后,我就有點不對勁了:怎么肉質(zhì)發(fā)柴,還嚼不爛呢?
當時一臉懵,懷疑是買到了“問題肉”,直到后來跟一位開餐館的朋友聊起,才知道原來問題出在“豬前肘”還是“豬后肘”上。
豬前肘:低調(diào)而不失風(fēng)味
豬前肘,是豬的前腿部位,從肩胛延伸到肘部位置。
這個部位的特點是瘦肉多,筋膜復(fù)雜。
別小看筋膜,它可不是“礙事”的存在——實際上,這正是豬前肘適合用來做湯或鹵肉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在燉湯的時候會選擇前肘,原因很簡單:膠原蛋白豐富,燉出來的湯帶著天然的黏稠感,滋補又鮮美。
豬前肘瘦肉較多,煮熟后吃起來有點嚼勁,適合喜歡筋道口感的人。
但同時,這也意味著它的肉質(zhì)容易偏硬,不太適合用來直接炒或煎。
燉之前先用刀尖挑掉一些筋膜,或用錘子輕輕敲打肉塊表面,讓肉質(zhì)松散些,燉出來會更嫩。
記住這個小技巧,下次用豬前肘燉菜,你會發(fā)現(xiàn)口感大不一樣。
豬后肘:多肉之選,適合烹飪花樣
豬后肘就是后腿部位的肘子,肉質(zhì)緊實,脂肪比例適中。
這個部位的瘦肉和肥肉分布更均勻,比前肘更適合燉煮或者燒制一些醬香濃郁的菜肴。
很多經(jīng)典菜式,比如東坡肘子、大紅肘子,用的都是后肘。
為什么豬后肘更適合這些菜?原因在于后肘的肉質(zhì)結(jié)構(gòu)更細膩,燉煮之后不僅不發(fā)柴,還能保持一種酥爛的口感。
這種“入口即化”的感覺,正是大部分人偏愛后肘的原因。
不過豬后肘的價格一般會稍微貴一些,原因也很簡單:需求量大,尤其是宴席上,后肘幾乎成了菜品的必選之一。
后肘肥瘦相間的特性特別討人喜歡。
它既不會因為太瘦而顯得干巴巴,也不會因為太肥讓人膩味,算是非?!坝懬伞钡囊粋€部位。
差別到底在哪?你會挑了嗎?
說到這里,有些人可能會問:前肘和后肘究竟差多少?
一句話概括:前肘瘦,后肘均勻;前肘筋多,后肘嫩滑。
這兩者在烹飪上的適用場景有很大差異,如果搞錯了,用錯了地方,就很容易吃虧。
比如,如果你想燉一鍋濃郁的骨頭湯,前肘無疑是更好的選擇,筋膜和瘦肉燉久了可以釋放出膠原蛋白。
如果你準備招待朋友,用來做宴客菜,那后肘會讓你的菜品看起來更有檔次,味道也更出眾。
還有一點小細節(jié):從外觀上看,前肘更細長,后肘更圓潤。
記住這個小竅門,下次去市場,看到賣家攤子上的肘子,就能一眼分清。
下一次去菜市場,站在豬肘攤前,希望你也能記住這些差別,不再像我一樣被“賣相”迷惑。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