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早晨,我在兒子書包夾層發現一塊“侏羅紀化石”——準確說是塊布滿牙印、棱角被磨成圓潤鵝卵石的橡皮。它表面殘留著鉛筆戳出的小坑,側面還刻著歪歪扭扭的“SOS”。
“這是你上周新買的十塊橡皮之一吧?”我舉著證物質問。
兒子眼神飄向天花板:“它可能…自己去課桌底下旅游了。”
當代小學生的橡皮擦,活得比《動物世界》里的角馬還刺激。
1
想象一下,一塊橡皮的24小時,軌跡可能是這樣的:
8點10分數學課,橡皮A從主人指間滑落,滾到課桌裂縫邊緣。目擊者小陳聲稱:“當時它在做自由落體實驗。”
9點半語文課,橡皮B被雕刻成微型金字塔,頂部插著半截鉛筆芯當避雷針。創作者小李解釋:“我在還原古埃及文明。”
11點課間,橡皮C成為“真心話大冒險”道具,被彈到前桌女生馬尾辮上。肇事者小王辯稱:“是橡皮自己會輕功!”
14點美術課,橡皮D慘遭分尸,切面被印上顏料當印章。藝術家小周表示:“達芬奇也解剖過青蛙。”
16點放學時,五塊橡皮在教室地板組成神秘五角星圖案,疑似舉行某種告別儀式。
2
當代小學生的橡皮,至少有以下4種死法:
懸崖墜落型:課桌縫隙→椅子腿→前排同學鞋底→垃圾桶(終結于值日生的掃帚)
跨境漂流型:鉛筆盒→同桌的漫畫書→后桌的零食袋→教室失物招領處(貼條:無名氏橡皮,已包漿)
變形記型:長方體→圓球→不規則多面體→橡皮渣(最終形態可拌入修正帶繼續使用)
社會活動型:當骰子/象棋/彈弓子彈/情感信物(“送你半塊橡皮,我們和好吧”)
不管橡皮本來的樣子是啥,經過小學生的巧手之后,它們都可能變得異曲同工。
比如,刻著“xx是大笨蛋”的詛咒型橡皮 ;畫滿迷宮和通關秘籍的游戲型橡皮 ;裹著紙巾冒充雪糕的cosplay型橡皮 ;用修改液畫滿符文的“驅魔”橡皮(據說是為了鎮壓數學作業)。
沒準還會有一塊印著二維碼的橡皮,掃碼顯示:“恭喜你找到彩蛋!請到第三組第五排領取辣條一片。”
3
雖然所有孩子都會睜著無辜大眼睛說“是橡皮自己跑的”,但橡皮之所以慘遭屠戮,離不開這幾種小朋友:
手部多動癥患者:無意識搓橡皮就像盤核桃的老大爺;
靈魂畫手:堅持要給橡皮畫上五官和腹肌;
物理學家預備役:反復測試橡皮與尺子組成的斜坡加速度;
暗戀綜合征:故意把橡皮丟到某人腳邊制造搭話機會。
為什么橡皮總是失蹤逃亡,慘遭毒手呢?
有個很有意思的說法——橡皮不是丟了,是去替孩子呼吸了。
當課堂變成45分鐘注意力馬拉松,那些滾動的、雕刻的、彈射的橡皮,其實是小小靈魂在課桌方寸間開出的腦洞之花。
就像我們開會時偷偷摸魚刷手機,他們不過是在草稿紙上建了座游樂園。
上周我去接孩子,正撞見幾個男生蹲在走廊研究橡皮跳遠比賽。陽光把他們的影子拉得老長,橡皮一次次蹦過用粉筆畫的“黃河”“長江”。
那一刻忽然覺得,或許有些專注力不是消失了,只是轉移到了我們看不見的次元。
雖然小學生玩橡皮看起來是夠專注不務正業,但對他們來說,橡皮,也是他們的解壓神器,是在替他們呼吸。
如果是這樣,橡皮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所有橡皮最終都會消失,但永遠會有下一塊橡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