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少快遞業末端網點
一些快遞員與快遞公司
簽訂承包、合作等協議
雙方的法律關系變得復雜
兩者是合作關系還是勞動關系?
一起來看下面幾個案例
雖有承包合同未必是合作關系
韓峰(化名)是一名快遞員。2022年4月,他與某快遞公司簽訂承包合同,承包了該快遞公司在某片區的業務。為方便業務開展,韓峰自租了小門面,專門為該片區的包裹提供派送和攬收服務。后來雙方出現糾紛,韓峰申請勞動仲裁,要求確定勞動關系,并請求公司支付加班費和未休年休假補償。
快遞公司認為,韓峰有個體戶營業執照,是以個體戶名義與公司簽訂的合作協議,且韓峰自購車輛、自租門面、自負盈虧,雙方之間是平等的承包合作關系。
“該案難在快遞員和快遞公司確實簽訂了承包合同,而且快遞員的收入包括派件和收件收入,在形式上確實與按月固定發放工資有些不同?!焙蔽鲱I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包中興代理了這起案件。
他告訴記者,該案中,快遞公司和快遞員均符合勞動法律關系主體資格。組織上,快遞員工作網點是快遞公司的網點;快遞員是快遞公司的業務員,而不是具有獨立快遞經營資質的主體。業務上,快遞員的所有崗位職責和權利,均由快遞公司設定,且一直按公司的規章制度履職。經濟上,盡管韓峰自備了電動車、小貨車,租用了門面房,但是相對于從事快遞業務所需要的生產資料總和相比微不足道??爝f公司掌控快遞員收入多少、罰款多少的決定權,是快遞業務利潤的受益者,這種收入分配特征,不符合合作伙伴之間平等協商、共享利潤的特點。
盡管快遞公司主張快遞員“自負盈虧”、缺乏典型的工資按月發放特征,但不可否認的是,快遞員是在從屬于快遞公司的前提下從事有報酬的勞動。《關于確立勞動關系有關事項的通知》條文表述為“有報酬的勞動”,并未要求按月發放勞動報酬,因此這些不能構成阻卻勞動關系成立的事由。
“在案證據也恰恰證明,快遞公司為了規避勞動法律責任,強迫要求快遞員辦理個體戶營業執照、簽訂各種協議,不過是為了掩蓋雙方從屬性關系而采取的手段?!卑信d說。最終,在仲裁委的調解下,雙方達成一致意見,快遞員拿到了一定補償。
發包、轉包“說頭兒”多
圍繞如何認定承包快遞業務區域的快遞員與快遞公司之間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問題,河南省高級人民法院的微信公眾號“豫法陽光”曾在2024年2月發布過一起典型案例。
在該案中,某快遞公司通過協議將區域快遞業務承包給快遞員張某,約定張某自負盈虧并負責經營期間所需車輛、人員等一切費用。經營期間,張某曾通過協議將部分承包區域轉包給他人。后來張某在裝卸快遞過程中摔傷,要求快遞公司支付相應的工傷待遇,公司則認為雙方是業務承包關系,不屬于勞動關系,最終,張某請求未獲仲裁支持。
案例分析認為,張某由快遞員提供勞動轉化為自主承包經營,無須親自提供勞動,自主聘用員工、安排員工工作、處分生產工具,且其簽訂協議后將部分區域再行轉包。同時,其經濟收入主要取決于轉包后的整體經營收益,而非個人提供勞動的直接報酬,工作時間、工作地點與工作方式不在快遞公司的管理之下,并不受快遞公司勞動規章制度的約束。
該案例分析還提示,快遞公司將區域業務發包給個人,雙方之間是否建立勞動關系應以是否符合勞動關系的本質特征作為判斷標準。如個人以獨立經營為目的,通過組織、管理行為完成承包區域快遞業務并結算業務費用,不以個人直接向快遞公司親自提供勞動為必要,個人請求確認與快遞公司存在勞動關系的,不予支持。
前不久,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法院商事審判庭庭長王力審理了一起快遞末端網點分包糾紛案,王力認為法律尊重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當事人可以通過約定方式確定權利義務,但該種約定應當合法合理,如果企業總是用“外包”等外觀形式規避法律責任,轉嫁經營壓力,不利于行業健康發展,也會增加從業人員維權難度。
勞動者需要更明確的權益保障
“由于用工模式多樣化,用人單位對勞動者的管理在組織方式、勞動時間、勞動報酬、工作場地、管理體制等方面呈現出靈活性、多元性、電子數據化等新的特點,造成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所涉情形復雜多樣,是否存在勞動關系判斷困難?!卑信d說。
包中興告訴記者,現在的快遞行業末端網點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快遞公司直接設立,交由片區快遞員負責;一種是快遞驛站。兩者有時會有業務上的合作和交叉,但前者只負責收發本快遞公司的包裹,是本快遞公司設立的分支機構,后者則可能為多個快遞公司的包裹提供保管和提示取件服務,往往由專門從事快遞信息服務的第三方公司設立。驛站從業者和快遞公司、快遞信息服務第三方公司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勞務合作關系還是勞動關系,要根據其管理和運營模式具體分析。一般情況下,驛站擁有更多的自主權,在經營快遞業務的同時還可能經營其他買賣,更有可能被認定為商業合作關系。
近日,最高法發布第42批指導性案例,這也是最高法首次發布新就業形態勞動爭議專題指導性案例,內容涉及外賣騎手、網絡主播、代駕司機等職業群體,聚焦平臺企業與新就業形態勞動者之間的勞動關系認定,對司法實踐中的突出問題作出了回應、明確了規則。
業內人士表示,我國立法、司法和行政部門正在不斷完善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制度建設,期待更多相關典型案例的發布推動法律政策完善,依法維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合法權益。
律師提示
在此類糾紛中
應從雙方法律關系的本質入手
謹防用工方為規避勞動法律責任
強迫要求快遞員
辦理個體戶營業執照
簽訂各種承包、合作等協議
進而掩蓋勞動關系
侵害勞動者的合法權益
編輯:呼和浩特市總工會新媒體
審核:云智鵬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聲明:資料來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后臺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