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字數約:3360 字
閱讀時間約:5 分鐘
本文章節:
01、為什么有些人道理都懂,但就是難以作出改變?
02、AI時代,認知行為治療(CBT)該如何發展?
01、為什么有些人道理都懂,但就是難以作出改變?
在西方國家,認知行為治療(CBT)已經躋身一線心理咨詢/心理治療流派;在國內,認知行為治療的應用也越來越多。
認知行為治療對于精神心理問題的積極效果有大量的循證醫學證據,相對而言,更屬于科學心理學范疇。對比起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流派,它更科學、更有效。
而且,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傳統的CBT,也有人稱其CBT2.0)不斷發展,目前已經結合東方冥想、辯證思維等發展到了第三代CBT,即CBT3.0,正念認知療法(MBCT)、辯證行為療法(DBT)、接受承諾療法(ACT)就是典型。
但是,即便如此,認知行為療法對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的理解,還是停留在外顯記憶層面,這導致它還是有很大局限性,效果還是不夠高效。
比如,主流的第二代認知行為治療注重于識別、糾正患者或來訪者的錯誤認知,很多人、尤其是青少年群體會認為這就是在講大道理,解決不了問題。
有些患者、來訪者認同這些道理,也知道自己應該調整認知,但還是感到有心無力,知行難合一,“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
其實這種感覺很多大眾在生活中都經歷過,在情緒平靜的時候,講道理都能講通,可一旦情緒來了,或者處于某個情景中了,就忍不住回到老路上了。
為什么會這樣?有學者從腦科學的角度給出了解釋。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卡內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提出,大腦的運行分為兩個系統:
“系統1”以大腦的邊緣系統為主,它的運行是無意識且快速的,主要處于自主控制狀態,主要掌管情緒、條件反射等。這相當于大腦運作的短路徑。
“系統2”以前額葉為主,它的運行以邏輯為基礎,個體能有意識地用它處理信息,主要掌管思考、計算等理性功能,這相當于大腦運作的長路徑。
圖片來源于網絡
很多有嚴重精神心理問題的患者是“系統1”出了問題,他們表現得缺乏理性,情緒波動較大、甚至是劇烈,還會引發過于災難化、或過于樂觀的單向思維;
而這種單向思維又導致個體感到更痛苦或者更興奮,甚至變得萬念俱灰或者狂妄自大,進入惡性循環。
而認知行為治療(CBT)主要是在“系統2”層面進行處理,引導患者利用大腦的理性功能、即大腦的“長路徑”去察覺心理問題,并用調整認知、行為的方法來緩解、解決。
一個人要改變一種習慣,尚需要較長的時間,更別說是牢固的認知和行為模式了。
所以,在認知行為治療(CBT)中,心理咨詢師/治療師需要反復提醒和指導,引導患者多次練習、強化,中間還容易出現效果不穩定的情況。
整體來講,認知行為治療(CBT)還是相對比較低效的,耗時較長。
第三代認知行為療法(CBT3.0),對于自己的情緒變化,雖然添加了“帶病生存”的觀念,而且通過正念療法提高了自我覺察能力,并引導使用者按照自己的價值觀行動。但是,它們并沒有告知使用者情緒變化尤其是比較劇烈情緒變化的真正原因,也沒有告知使用者的價值觀的背后實際上有病理性記憶的影響,沒有從人的內隱記憶層面理解人的心理活動和行為。
而且,很多患者某些認知和行為根深蒂固,根本不愿意接受調整和改變,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用了很多方法都說不動他們。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在大腦“系統1”的運行中,首先產生的是強烈的情緒,然后才是錯誤的認知和不理性的行為。
這三者之間的連接非常牢固,如果強烈的情緒得不到緩解,想直接處理認知和行為的話,效果是大打折扣的,甚至可能沒有明顯效果。
那強烈的情緒又是怎么來的呢?精準精神心理學發現,它來自于患者后天形成的大量病理性記憶,尤其是疊加性心理創傷。
很多病情嚴重的患者幾乎完全被病理性記憶引發的強烈情緒控制了,有很多扭曲認知和不當行為,有的甚至出現偏執性人格改變,惡性循環非常嚴重。
對于這種情況,如果不先修復病理性記憶,緩解強烈的情緒,那也難以改變他們的認知,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CBT2.0以及3.0)甚至起不到明顯作用。
有的患者在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時,一開始進展非常順利。
可一旦認知行為治療師觸碰到患者的情緒敏感點,激活他們的心理創傷。患者的強烈負性情緒會占上風,理性往往蕩然無存,很難聽進認知行為治療師的引導。
在AI時代,尤其是DeepSeek橫空出世,傳統的認知行為治療(CBT2.0以及3.0)的這種局限性將會更加凸顯。
因為很多兒童、青少年從小接觸和使用AI,知識面廣,信息獲取能力強,一般心理咨詢/心理治療師所說的知識、道理,他們早就知道了,甚至知道得更多。
他們更難對認知行為治療師產生足夠的認可,信任關系難以建立,認知行為治療(CBT)就難以進行下去。
02、AI時代,認知行為治療(CBT)該如何發展?
新時代已來,尤其是在AI時代,認知行為治療(CBT)下一步應該如何發展?
此圖為AI生成
一個心理學流派無論怎么發展,它的最終目標都應該是深入而高效地解決精神心理問題,幫助來訪者、患者恢復真正的心身健康,甚至比出現問題之前更健康!
可具體應該怎么做呢?以下我們結合精準精神心理學的高效知識提出我們的想法,認知行為治療應該發展到CBT4.0,也就是第四代認知行為治療。
首先,精神心理從業人員要理性看待認知行為治療(CBT2.0及CBT3.0)的利與弊,揚長避短!
如果想實現“避短”,精神心理從業人員不能再停留在外顯記憶層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而要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
精神心理從業人員要深入了解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
一般心理問題、嚴重心理問題、心理障礙、精神障礙、嚴重精神障礙的主要根源都是后天的病理性記憶;
它們在本質上都是同一回事,是病理性記憶不斷累積,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而且,有很多病理性記憶儲存在人的內隱記憶層面,人們對此難以覺察。
說得通俗一些,就是不能只從人們記得的事情來分析和解決精神心理問題,還要意識到,很多問題的根源其實隱藏在人們不記得的事件里。
那這些事件人們不記得了,精神心理從業人員要怎么找出來并解決?
一種方法是利用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3PT),直接進入人的內隱記憶層面,找到主要的病理性記憶,并進行高效的修復。
這是我們目前使用的核心技術。
在這之后,我們還會進行“高維度認知行為家庭治療(HDCBFT)”,把找到的病理性記憶告訴患者的父母等家屬,針對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引導他們提升認知維度,掌握真正科學的家庭教育方式。
不過,精準(精神)心理病理性記憶修復技術(3PT)目前還難以大量復制,絕大部分精神心理從業人員還無法掌握。那怎么辦?
這也并非無路可走。
精神心理從業人員可以積極掌握精準精神心理學、精準心理學基本知識,了解不同問題和癥狀的背后,往往隱藏了哪些類型的病理性記憶,然后引導患者和家屬加強自我覺察、改變。
這種方式也能深入到內隱記憶層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動與行為,令認知行為治療(CBT)往“高維度認知行為家庭治療(HDCBFT)”的方向發展,即CBT4.0。
舉個例子,如果青少年和家屬掌握CBT4.0,至少掌握了精神心理領域的第一性原理,就消除了對于精神心理障礙比如抑郁癥、雙相情感障礙和強迫癥等的恐懼心理。恐懼心理消除了,家庭氛圍改善了,心理問題自然就減輕了。
現在的認知行為治療(CBT2.0和CBT3.0)就不太重視來訪者、患者的家庭治療,而是著重于對來訪者和患者的治療。
其實,很多心理問題、精神心理障礙的部分根源甚至很大程度來自于原生家庭,這一點在兒童、青少年精神心理問題中尤其明顯。
如果他們原生家庭中的問題解決了,他們能在融洽的家庭中收獲幸福感,擁有堅實的社會支持體系,復發風險會大大降低,擁有真正的心身健康可能性就更高。
也就是說,傳統認知行為治療(CBT2.0和CBT3.0)還要補上這個短板——要注重“病、人、家”(即疾病、個人、家庭)的理念,從整體上理解問題和癥狀,提供系統化的治療。
當然,認知行為治療(CBT2.0)、尤其是現在的第三代的正念療法,它也有可取之處,應用在適當的領域和階段時,能夠更大程度地“揚長”,它能夠提高青少年和家屬的自我覺察能力。
而第四代認知行為治療(CBT4.0)如果應用在精神心理問題的“二級預防”:早發現、早重視、早干預,效果自然更顯著。
當個體剛剛出現心理問題、情緒問題,還沒有達到精神心理障礙的地步時,就比較適合接受第四代認知行為治療(CBT4.0)。
因為此時他們的病理性記憶比如心理創傷還不算很多,扭曲的認知和不良行為也還不太牢固,求助意愿也往往比較強。
這個時候用第四代認知行為治療(CBT4.0)來幫助他們提高自我覺察能力,提升認知層次,變得更加理性,是更容易實現的,家屬也能創造更好的家庭環境。
在這基礎上,還可以結合我所創立的“ASRPAS法”(中文簡稱“六六大順法”),幫助來訪者更快地從負性情緒中抽離出來,進一步提高自我覺察能力和積極的行動力,避免形成新的心理創傷。
精神心理從業人員還要有意識地引導來訪者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及時調整出積極的思維模式,將壞事變好事,實現自我提升。
如果這樣的“二級預防”能夠實現,第四代認知行為治療(CBT4.0)能幫助很多來訪者及早解決問題,不至于發展成精神心理障礙,實在意義重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