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AI 技術的廣泛應用正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然而,這一現象也引發了阿域諸多深刻的思考。阿域認為AI 正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悄然 “清洗” 著人類的大腦和思維。究其根源,機器是人類設計創造的產物,由于人類自身存在認知局限,并非十全十美,對未知領域也難以做出精準判斷,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 AI 同樣存在局限與缺陷。
在信息篩選和處理方面,AI 往往基于預設的算法和模型進行判斷。這就使得在面對復雜多樣的信息時,AI 可能會采取簡單粗暴的 “一刀切” 方式,對某些內容進行屏蔽。比如,在一些智能推薦系統中,那些小眾、前沿或是與主流價值觀稍有偏差的信息,常常會被算法自動過濾掉。長此以往,人類接觸多元信息的渠道被限制,對未知的探索熱情、對未知事物的認知與理解能力,都將遭受嚴重的沖擊,甚至可能被逐步消磨殆盡。
以公眾號文章審核為例,阿域有些文章未能通過審核,原因在于審核機制背后的 AI 可能無法理解文章的深層含義,僅僅因為其中部分內容疑似封建迷信,就將整篇文章否定。這就使得那些可能突破現有知識邊界、超越 AI 知識儲備的優質內容,難以展現在大眾面前,極大地限制了知識的創新與傳播。這種情況不僅出現在公眾號平臺,在其他內容創作與傳播領域,類似的問題也屢見不鮮。例如一些學術研究成果,由于其創新性觀點與傳統認知不符,在經過 AI 輔助的評審流程時,可能會被埋沒。
再看互聯網領域,屏蔽過濾機制以及與外網的部分封堵措施,常常被視作文化不自信的表現。有人覺得,這是因為害怕外來文化的沖擊會破壞本土文化的原有生態。但實際上,文化的發展需要在交流與碰撞中汲取新的活力。歷史上,中華文化多次與外來文化交流融合,如佛教傳入中國后,經過長期的本土化發展,成為了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哲學、文學、藝術等領域帶來了新的靈感與發展方向。而如今這種過度的屏蔽與封堵,反而可能對中華文化的發展造成阻礙,不利于文化的多元共生與創新發展。
回顧歷史,從古老的文字、竹簡帛書以及浩如煙海的古籍中,我們能清晰地看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西方文明在歷史溯源上,不少都與中華文化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部分西方文明的形成,是中華文化遷徙傳播的結果。例如,在絲綢之路的貿易往來中,中國的絲綢、瓷器、造紙術、印刷術等技術和文化產品傳入西方,對西方的經濟、文化和科技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還有一些西方所謂的歷史文化,要么是西方傳教士對中華歷史文化的惡意篡改,要么是通過戰爭侵略公然搶奪而來。這也解釋了為何現代西方博物館和圖書館中,收藏著大量的中華文物和古籍,而他們自身真正原生的文化瑰寶卻相對較少,甚至存在部分文物古籍造假、編造歷史的情況。像西方曾出現的 “皮爾當人” 化石造假事件,一度誤導了人類進化史的研究。
另外,阿域認為當下流行的古籍數字化,看似是對古籍保護與傳承的創新之舉,實則隱藏著巨大的隱患。在數字化過程中,由于技術局限和理解偏差,可能出現對古籍內容的誤讀、錯解。例如,一些古籍中的生僻字、特殊句式和文化典故,在數字化轉換時,可能因為算法無法準確識別而出現錯誤解讀。這無疑是對古籍文化內涵的又一次傷害,如同當年《永樂大典》及《四庫全書》編纂過程中,因各種因素導致對原有文化的破壞與歪曲解讀,讓珍貴的文化遺產在傳承中失去了原本的韻味與精髓。而且,過度依賴數字化版本,可能會導致人們對古籍原本的紙質版本和傳統閱讀方式的忽視,失去了在翻閱古籍原件時對歷史文化的直觀感受與敬畏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