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這個問題,我想起了5年前的一幕:
那時我剛從廚房走出來,看到孩子把牛奶灑得到處都是,我氣不打一處來,對著他就是一頓怒吼。孩子“哇”地一聲哭了起來,一頭扎進我的懷里,用嫩乎乎的小手揪著我的衣角,“媽媽抱抱……”
我本來還想“修理”他的,可見他淚水婆娑,便張開手抱了他。最絕的是,才被兇完沒多久,孩子就舉著最愛吃的溶豆往我嘴里塞,堪比只有7秒鐘記憶的小金魚。
那么問題來了,孩子為什么剛被吼,轉身就主動貼貼,要跟媽媽親,莫非他不“記仇”?
一、令人破防的真相
1969年,心理學家鮑爾比提出了一個超治愈的概念——安全基地。
也就是,寶寶跟照料者形成依戀關系,把你當他的安全避風港,當他外面撒歡作野時,摔著了,焦慮了,失敗了,孤獨了,遇到挑戰不知所措了,他可以回到這個地方尋求安慰,獲得動力。
翻譯成人話就是,孩子知道你永遠接得住他的脆弱,才敢在外頭可勁兒造,安心地探索世界。
你才吼完就主動貼過來要你抱,不是"沒心沒肺",而是高級物種進化一種策略——畢竟幼崽要活命,得先哄好飼養員。
親子關系就像橡皮筋。你兇娃的時候,這根橡皮筋在往外拉長,而他轉身就跟你親,是本能地"彈回來"確認連接,確認自己惹你生氣后,你是否還愛他。而且越小的孩子彈得越快,畢竟人家還指著你喂奶、換尿不濕呢!
至于孩子為什么不“記仇”嘛,是因為大腦還沒有發育成熟,大腦后臺程序不能如期執行各項指令。
前額葉——負責思考、自控和溝通,可小朋友的前額葉就像毛坯房,要到25歲左右才能精裝交付,現在它就是一個臨時工棚,遇到情緒的暴風雨,就直接卷鋪蓋跑路。
杏仁核——被吼時,孩子不是不"記仇",而是觸發原始警報(參考山頂洞人看見劍齒虎的反應)。可是警報解除后,大腦會火速刪除緩存,不然天天記著危險還怎么生存?
鏡像神經元——你吼完后悔得撓墻時,孩子大腦里的鏡像神經元就像人形復讀機一樣,在偷偷掃描你的微表情。就像你刷到美食視頻會感覺餓一樣,他看到你放松了,大腦自動切回“歲月靜好”模式。
二、“吼娃”自救指南
劍橋大學的一項追蹤研究發現,在充滿安全感的環境中,經歷過適度沖突的孩子,7歲后其情緒調節能力反而比沒有經歷過沖突的孩子高23%。
孩子不是玻璃,是橡皮泥,偶爾捏變形還能重塑。世上沒有完美媽媽,只要平時給足安全感,偶爾吼一吼,吼完后還敢認慫,親子關系反而越來越瓷實。
1.按下“降溫”鍵
孩子眼神呆滯,或狂吸手指,說明被吼懵了。這時我們要立即啟動“降溫”鍵——假裝去接水逃離現場,或者一邊默念“親生的”一邊想象自己在吐情緒泡泡,對著窗戶把不愉快的情緒全部吐出去。
2.修復關系
蹲到孩子視線高度,“剛才媽媽像噴火龍,對不對?”
“是的,有一點兒。”
你指著他的胸口,“你現在心里在下暴雨嗎?”
通常孩子聽到后會放聲大哭,這時候張開手臂就是最佳道歉,比你說100句"對不起"還管用。
3.把內疚變教材
人是血肉之軀,各種情緒積壓的時候,沒忍住吼娃太正常了。可是做錯了就要修正,“就像你搭積木倒了會哭一樣,媽媽剛才也沒管好情緒。"
孩子聽了,秒懂:原來大人也會犯錯,也管不住自己的情緒呀。
在觀察你處理沖突的過程,孩子就能慢慢學會怎么給情緒降溫(如偷偷模仿你做深呼吸),怎么更好地修復關系(道歉不是認輸而是勇敢的一種表現)。
說到底,孩子不是不記仇,而是他們的愛,比我們想象得更"抗造"。就像橡皮泥,偶爾捏變形了,暖暖手又能揉回原樣。我們要做的是,別讓橡皮泥徹底干裂,而不是永遠不捏它!
下回吼完孩子,不妨試著說,"剛才媽媽的聲音很大,嚇到你了吧?來,感受一下媽媽的愛有沒有變小。”然后張開手臂,等待孩子的回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