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固態電池,這個年年提年年都沒有落地的技術,終于在2025年有了回響。
近幾天,比亞迪透露了自家全固態電池的動態。在2月15日的第二屆中國全固態電池創新發展高峰論壇上,比亞迪鋰電池公司CTO孫華軍透露,2024年,比亞迪已經下線60Ah全固態電池;將在2027年左右啟動全固態電池批量示范裝車應用,2030年后實現大規模上車。
同時,比亞迪還喊出了“固液同價”的口號。
這波官宣一出,不知道車圈其他車企作何感想,但是,作為一個吃瓜群眾,著實是有點震驚的。
畢竟,全固態電池技術一直給人一種雷聲大雨點小的感覺,如今比亞迪的這個消息,等于是要將夢想照進現實了。
當然,能率先在2025年甩出全固態電池這顆“核彈”,比亞迪的投入自然也不小。
據悉,比亞迪早在2016年以前就已經投入了固態鋰電池的研究工作,這些年一直沒有放棄在這一領域的探索。
其實,早在2022年就有傳言稱,比亞迪固態鋰電池在重慶生產,即將裝車試驗。只不過,當時比亞迪并未給出明確回應。
如今再看,比亞迪確實是有大智慧的。
搞技術一向是迪子的強項,選擇在技術更為成熟,時機更為利好的2025年沖刺固態電池領域,顯然比前兩年靠“噱頭和畫餅”拿流量更靠譜。
頭腦清醒的并不止比亞迪一家,這幾年持續在固態電池上投入的車企不少,把裝車計劃定在2026年—2030年之間也似乎已經成了大家的共識。
比如,早在去年,太藍新能源就聯合長安汽車發布了無隔膜固態鋰電池技術,并計劃于2026年開始進行裝車測試,無隔膜全固態電池則預計于2027年實現批量生產,在特殊領域開展示范性應用。
奇瑞也表示正在研發鯤鵬固態電池,計劃在2026年實現固態電池的定向運營、2027年批量上市。
廣汽集團官宣已成功打通全固態電池的全流程制造工藝,預計該產品將于2026年正式裝車,并搭載于昊鉑車型上。
此外,上汽、蔚來、賽力斯、長安、東風、江淮等車企也均在固態電池領域有所布局。 外資企業如日產、三星SDI等全球領先的制造商,奔馳、大眾和通用汽車等跨國巨頭也已進入全固態電池的試制階段。
據《固態鋰電池技術發展白皮書》顯示,整個產業正朝著2027年左右上車、2030年實現大規模產業化的目標規劃全固態電池的商業化進程,2026—2028年有望成為國產新能源汽車全固態電池搭載集中上市窗口。
可以說,看似平靜的車圈,背后關于固態電池的競爭,早已是波濤洶涌了。而這也意味著,新能源汽車的電池之戰,真正開始了。
在這場紛爭中,是不是誰有了固態電池技術,誰就能贏呢?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可以更為辯證的去看待。
固態電池是未來的技術發展趨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于行業來說,技術水平的高低,是否具有先發優勢,可不可以普惠于民,才是能否取勝的關鍵所在。
一般來說,新技術率先給豪車用是常態,就像高階智駕,到現在也不能說它是完全普惠的。
再加上固態電池的成本原本就比普通電池高很多,寧德時代就說過,硫化物電解質成本是液態電池的十倍。
超高的成本意味著,普通老百姓可能壓根買不起這些搭載了固態電池的車型。所以,有這項技術頂多是拿到了入局的資格,而要想獲得更大范圍用戶的支持,最終看的還是誰的技術更牛,誰能率先突破成本線。
目前我們可以想象到的是,如果比亞迪真的可以實現“固液同價”,其在這一輪電池競爭中的優勢基本上就沒什么懸念了。
不管怎么說,當越來越多的車企開始涉足固態電池技術,不管最終誰是其中的贏家,這個趨勢對于整個行業而言必然是有助推意義的。
而如果要說有什么“壞處”,那可能就是燃油車的生存空間可能會因此被進一步壓縮——當純電續航都能達到上千公里的時候,燃油車的補能優勢也就不復存在了。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于糾結如今要不要買車,要買油車還是新能源的問題。短期內固態電池的材料與成本還是會比較高,要想在短期內替代當下的液態電池或是燃油車,可能性并不大。
就像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明高所說的,電池不是一天就可以被顛覆的,企業做固態電池需要先解決電解質問題,然后解決負極問題,再解決正極問題。
雖然目前普遍認為2030年會實現固態電池的大規模產業化,但是這么一系列問題解決下來,最終“上車”的效果如何,能不能讓大家滿意,這都是個未知數。
總的來說,固態電池技術是一場電池領域的技術革命,早來晚來都是要來的。對于車企來說,這是一次“刷新”名次一躍而上的好機會,而作為消費者,我們只需要靜靜等待,等到技術完全成熟的時候,選擇靠譜的車企“上車”,那就足夠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