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宇航員守口如瓶40年:首次進入太空就發現暴富的秘密
生存的大門就要關閉:紅色高棉攻打金邊的時刻表
掛在德國舊總理府的繪畫《斯大林格勒的記憶》,50年后重現捷克
蘇聯在1980年代中期,接連發生了一系列重大災難,
86年4月,切爾諾貝利核電廠發生事故;
86年8月,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郵輪沉沒;
88年6月,阿爾扎馬斯列車事故。
巧合的是,1989年,與1年前的阿爾扎馬斯列車事故的同一天,4日,兩列對向行駛的客運列車,交匯時發生了一起蘇聯和俄羅斯歷史上,迄今為止最大的鐵路傷亡事故。
如果這只是一起常見的火車相撞事故,尚不能造成如此嚴重,場面慘烈的災難。
1989年6月3日,車里雅賓斯克市第107學校的50名十年級學生(相當于高一),由三名老師帶隊,在傍晚19:00,登上了從“新西伯利亞”開往“阿德勒”的211次列車的0號車廂,這是一節加掛在列車最后的車廂。學生們都是十五或十六歲,準備在摩爾多瓦下車,參加青年夏令營,采摘櫻桃兩個星期。
更令他們高興的是,在列車上遇見了兩屆曲棍球全國冠軍青年隊——來自體育學校的“拖拉機74”曲棍球隊的隊員,他們剛剛結束賽季。在第107學校女生們的勸說下,曲棍球隊員們同意一起去夏令營,然后一起出海。因為家事而沒有一同前來的球隊守門員鮑里斯·托爾圖諾夫,要是聽說在隊友們在火車上遇到這群女孩,一定會羨慕和抱怨。
“拖拉機74”曲棍球隊
211次列車上還有很多去黑海邊度假的一家人,211次列車行駛在西伯利亞大鐵路西段,同樣,他們要乘坐212次“阿德勒”開往“新西伯利亞”列車返回。在蘇聯,5歲以下兒童不需要買票,可以和大人擠在一張鋪位,因此,列車上有很多孩子,占到全車人數的1/3。
211次列車的鐵路車票。
不富裕的蘇聯家庭,很多都是第一次去黑海度假,211次列車的站臺上,常常可以看到全家合影留念,和親友們的祝福送別,孩子們的笑容凝固在臉上,媽媽激動地抽泣。211次列車是蘇聯中西部人們的幸福列車。
六月的蘇聯在晚上10,11點后(當地時間),天空才慢慢暗下來。車窗外是看不到邊際的森林。
在離鐵路線約1公里外的地下,有一根超過安全直徑的,720毫米粗的液化氣管,是連接西伯利亞-烏拉爾-伏爾加的干線。此時,這個區間的液化氣管道壓力正在反常下降,從標準工作壓力36-38,下降到了28,壓力不夠意味著遠處的用戶不能使用。
蘇聯液化氣管道補漏施工和管道破損
00:34,值班員發現液化氣管道的壓力儀表的指針的下降,看來管道漏氣,值班員加大了自動壓力調節器的壓力值,輕松地解決了問題。
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俄羅斯工程師一直都是簡單粗暴地解決問題,只不過這次的壓降有點過快。
00:51,211次列車路過了它旅程中最后一個車站,名叫“阿莎”(АША)的鄉村小站,戈爾巴喬夫將很快因為211次列車,來到這個偏僻的小鎮。
室外溫度30度,車廂內很悶熱,不少人穿著短袖和短褲。
20分鐘后,211次列車的駕駛員發現自己駛進一團濃霧中,濃霧中滿是刺鼻的臭味,此時,對面的212次列車開過來,兩列火車在霧氣中交錯。從鐵路900米外的液化氣管道泄漏出液體燃氣,沿山坡流進鐵道邊的兩個大洼地,蒸發形成氣體云。溢出的液化氣在這里積累了將近一個月。當地居民和火車司機不止一次地談論,他們在5英里外就能聞到煤氣味。在同一天,一名路過的火車司機向調度室匯報這里的怪味,火車調度室回答,天亮會解決的。
當地時間01:10,莫斯科時間23:10,行駛的211次列車行駛到了西伯利亞大鐵路1710公里的位置。
也許是車輪減速,或是受電弓與接觸網產生的細小火花引爆了積蓄很久的液化氣霧團,列車的最后一節車廂,載著車里雅賓斯克市第107學校學生的0號車廂,車頂被炸飛,車廂狠狠地倒扣在地上,上鋪的乘客被拋在鐵道路基上(蘇聯火車臥鋪只有兩層)。
爆燃的沖擊波將其它11節車廂推到鐵軌的路基下,一對很重的車廂車輪,飛到了500米外。大火覆蓋了全部兩列火車和鐵路兩側方圓三公里的森林,慣性使火車帶著火焰沖到了燃燒區域外。
212次火車司機維克多·貝茲韋爾希在列車爆燃時,摔下機車,他回憶道,"機車車頂被撕破了,車門被撕破了,機車正面部分被撕破了,總之,他什么也做不了。”
他補充道,“行駛到阿莎鎮,就聞到有一股令人窒息的氣體氣味,令人窒息,呼吸開始困難”。
火焰升到2公里空中,火光照到幾十公里外,所有車廂同時被點燃,短時間溫度超過1000°C,這是因為事后列車上一名嚴重燒傷的婦女送往烏法醫院,她口中的金牙頂部都熔化了(金子的熔化溫度為 1242°C)。
乘客們的衣服在高溫下爛掉,合化纖衣服融化蒸發了,手指像烤腸一樣爆開。
258人當場被“著火的空氣”燒死,其中近三分之一被燒到無法確定其性別,甚至有的成為灰燼。
被救援的人中,有317人死在醫院。
在病床上,一個三歲的孩子臨死前問爸爸為什么會害怕?他對爸爸說自己手里有糖豆,張開小手,手心里是火燎出的水泡。
燃爆的沖擊波使幾公里外農莊窗戶的玻璃全部飛出,村民以為附近發生了核爆。他們開著汽車、拖拉機、卡車趕向火光處。
當村民們到達時,看到現場的松樹林都已成了光禿的木棍,有些上面掛著床墊和床單碎片。鐵軌被卷了起來,車廂像鋁罐一樣扭曲。救援的人們無法接近正在猛烈燃燒的車廂。
211次、212次兩列火車共38節車廂中,有7節車廂被燒到扭曲變形,26節車廂內部被燒毀。
伊格林區檢察官阿納托利·貝茲魯科夫說,看到一個老人從滾燙的爛車廂里爬下斜坡,咳嗽著,人像煤氣燃燒一樣冒著藍色火焰。
村民抓住一個倒伏在地的人的手和腿,人沒有被抬起他,但他的皮膚留在村民手中。
整個晚上,村民開車將受傷的人送往15公里外的阿莎鎮的醫院,巴士司機馬拉特來回運了三趟,他嚷道:“我再也不送了!村民們把活人裝上車,又把快要死的人卸下車;一路上,孩子尖叫著要水喝,他們燒焦的皮膚粘在車的座椅上。”
大火持續了一夜。早上五點鐘,來自車里雅賓斯克、圣彼得堡、斯皮塔克和莫斯科的救援人員趕來,現場人員大約有三千人。
尸體上燒焦的皮膚沒有彈性,一碰就會剝落,燒焦的身體直接在士兵們手中碎落。
直到6月5日凌晨,燃燒的煙霧仍籠罩在阿莎鎮的上空,乘客的親屬們來到現場,被告知這不是火車相撞,而是由于管道泄漏引起的。
臨時停尸房前標著:“男孩 死亡”
停尸房前標著“男孩”
無法辨識的殘骸被拍成照片,編號制成影集,讓家屬認領。有人當場昏倒了,因為他看到了一只斷手上戴著熟悉戒指的照片。
曲棍球隊員薩沙的父母,在停尸房的膠合板墻上找到了他們的小薩沙的照片,他的臉,身體和四肢都是棕色的,死亡原因上寫著:燒傷休克。薩莎曾被送往離出事地點15公里的阿莎醫院里,堅持活了大約12個小時。
另一個曲棍球隊員阿廖沙的媽媽走來,對薩沙的媽媽說:“你找到你的孩子有多幸運?而我只找到……”,她雙手攤開了一件紅黑色格子襯衫,兩個母親抱在一起哭了起來。
薩沙的母親
一個尋找女兒的父親站在燒焦的枕木上,自言自語:“到底在這里找什么?我們在這里什么也找不到。”
維克多曾有妻子和兩個兒子,但是現在只剩下他一個人,并且他找不到他們三人的尸首。他詢問一位母親如何認出一具殘破的尸塊是自己的兒子時,那位母親答道:“用心”。
曾在阿富汗當兵的維克多沉思道:我的心已經變硬了,硬得感覺不到(她娘仨)。他在現場發現幸免被燒毀的列車售票員防水油布袋,里面裝著他一家的車票:16號車廂第25,26,27座。他將車票帶回,稱那是“到來世的門票”,他向別人叨叨著,“也許我死在阿富汗會更好——那么她們就不會住在車里雅賓斯克市,而是在克拉斯諾達爾。
69歲的維克多捧著30年前,年輕的妻子和兩個兒子的照片。
所有第107學校的學生被帶回車里雅賓斯克市的同一個公墓埋葬,每個學生都有單獨的葬禮,其中還有一名孤兒。第107學校的葬禮持續了整整一個星期。
車尾翻覆的0號車廂,帶走了大多數107學校的師生。
幸存的第107學校的十年級學生,0號車廂位置。
車里雅賓斯克第107學校建立的紀念室。
車尾翻覆的0號車廂,帶走了大多數107學校的師生
薩沙曾經一直要媽媽給他女朋友買套運動服,在薩沙的墳墓前,薩沙媽媽見到了她,給她買了一套有藍條的黃色西裝。
9月開學后,車里雅賓斯克市第107學校的十年級教室里,空出了42張學生座位,同時,還有3名帶隊老師遇難;
11名曲棍球隊隊員,只有守門員因未上車而幸免。
兩列火車共載客1284人,1989年確認死亡575人,其中死者中有181名兒童,623人燒傷和殘疾。
如前文所述,還有很多5歲以下的兒童因未購票而無法確認人數,按幸存者回憶不完全統計,有675人死亡。
在擔架上是一個電工剩下的。幸運的,骨頭中的醫療金屬植入物幫他確認身份。
327具無人認領(無法辨認)的骨骸永遠埋在了西伯利亞大鐵路1710公里處的公墓中,其余認領的骨灰運往蘇聯的45個地區和9個加盟共和國的親屬手中。1992年,一座8米高的紀念碑建起,雕塑寓意兩個悲傷的人被火焰隔開。
紀念碑下放著三塊來自211次和212次列車的線路牌:“新西伯利亞~阿德勒”,兩旁的花崗巖上刻著675個遇難者的姓名。
遇難者家屬,每年忌日都會乘坐一列“記憶列車”來到西伯利亞鐵路1710公里處的現場。他們都是沒有找到親人遺骨的家屬,最小的未找到尸骨的兒童只有1歲。
很多像阿爾喬姆的母親一樣,她沒有找到兒子的遺骸,她帶走一塊211次列車上標著“緊急逃生窗口”的金屬牌,用來在余生中寄托哀思。
很多在事故中失去親人的人,像曲棍球隊員薩沙的父親一樣,無法適應改變了的生活,42歲便傷心離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