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龍山川南游擊縱隊成立舊址位于川南敘永縣黃坭鎮興安村六社五龍山廟,占地面積10余畝。五龍山廟,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坐南向北,廟面闊14米,進深25米。二進三開間,二層木架樓,小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木板門,木格窗,柱礎14個,柱子64根,臺基石板鋪成,三重23級。廟門前有三通石碑,上面記了載廟宇修建年代等內容,現存城皇殿九間房屋,其它殿已損毀。五龍山廟是典型的清代廟宇建筑。五龍山川南游擊縱隊成立舊址已先后被列為瀘州市黨員教育示范基地、瀘州市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瀘州市廣播電視大學紅色文化研學基地和敘永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935年2月4日,紅三軍團軍團長彭德懷在黃坭嘴附近的田中五龍山四化榜張玉恒家,接見了敘永特區游擊隊負責人,并派紅軍干部何宗舟等留在游擊隊工作,擴充了敘永特區游擊隊。根據扎西會議精神,中革軍委選拔數名師級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并調保衛局第五連和一些干部及傷病員共200余人,與地方游擊隊合并,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2月12日,紅軍川南游擊縱隊隨中央紅軍行至石坎子河壩頭,中共川南特委召開全體人員大會,宣布中央關于成立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的決定。這時,縱隊有400多人,六七百條槍,還裝備了四挺重機槍和一部電臺。
2月13日,縱隊跟隨中央紅軍后衛轉移,到達敘永縣壇廠(底塔)四合頭,才同主力紅軍告別。2月18日,縱隊人員與敘永特區游擊隊在樹坪廟門前會合后,共600多人,經黃坭嘴到達田中五龍山。特委在五龍山寺廟前召開縱隊成立大會,特委書記徐策在會上傳達了中央關于組建紅軍川南游擊縱隊的決定,講明了縱隊的性質和任務。特委和縱隊的主要任務:一是在敵后牽制和打擊敵軍,配合紅軍戰略轉移;二是在川滇黔邊區創建革命根據地;三是安置和保護好傷病員,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當天,特委還在五龍山召開“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成立慶祝大會,搭戲臺,表演文藝節目,與當地群眾一起聯歡。川南游擊縱隊在川滇黔邊區創建革命根據地,轉戰川南,牽制和打擊敵軍,配合紅軍戰略轉移。特委領導縱隊的英勇斗爭,配合和支持了中央紅軍、紅二方面軍戰略轉移,為主力紅軍長征的勝利創造了有利條件。同時,紅軍游擊縱隊用自己的革命斗爭實踐擴大了黨的政治影響,播撒了革命火種。
2017年,敘永縣人民政府、黃坭鎮人民政府和興安村民委員會多方籌資50余萬元,對五龍山川南游擊縱隊成立舊址進行了修繕。隨后,敘永縣對五龍山川南游擊縱隊成立舊址進行紅色文化建設,設立中國工農紅軍川南游擊縱隊五龍山陳列館。陳列館展出反映中共川南特委和紅軍川南游擊縱隊斗爭歷程的圖片、文字和實物,讓干部群眾真實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險和曲折,激勵干部群眾傳承和發揚紅軍川南游擊縱隊“顧全大局、服從組織、不畏艱險、嚴守紀律、英勇頑強、敢于犧牲”的革命精神。2020 年 12 月 14 日,川南游擊縱隊敘永活動舊址(包含五龍山廟、四化榜紅三軍團軍團部舊址、川南游擊縱隊活動舊址和黃坭文昌宮等四個部分)被列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萬中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