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蕊夫人(約883—926),五代前蜀高祖王建妃。姓徐,宮中稱小徐妃。生蜀后主王衍,后主繼位,尊為順圣太后。交結佞臣,專權受賄,后為后唐莊宗所殺。所作宮詞,寫前蜀宣華苑游樂故事,世稱《花蕊夫人宮詞》。其中可確定為她所作的約九十余首。《全唐詩》收錄作品一卷。
據《十六國春秋·蜀志》記載:蜀亡,花蕊夫人被擄入宋。宋太祖久聞其人,召她陳詩,因誦此作,太祖頗為贊賞。
述國亡詩
花蕊夫人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更無一個是男兒。
這首詩以女子之身,發出了對國家和民族的深切關懷與呼喚,展現出了非凡的勇氣和擔當。
首句“君王城上豎降旗”,直接點明了蜀國降宋的事實,只說“豎降旗”,遣詞含蓄。后蜀國的君王城樓上竟然豎起了白旗,花蕊夫人雖置身深宮,但國家投降的殘酷現實卻如巨石般壓在她的心頭。語言簡潔而有力,如同平地驚雷,讓人瞬間感受到國破家亡的沉重與無奈。
次句“妾在深宮那得知”,道出深宮的無奈與憤懣:純用口語,而意蘊微妙,既是反問,也是自我申辯,展示出了這位宮妃的內心活動和對蜀國滅亡的看法。“妾”及時得知投降的事也照樣于事無補,一個弱女子不可能有回天之力。“那得知”則表示對君王的投降行為感到憤懣。看似輕聲嘆息,實則心中卻是有廉恥之心,為下文的怒罵埋下了伏筆。
第三句“十四萬人齊解甲”,具體講述蜀國投降的慘狀:后蜀的十四萬將士,一起脫下了鎧甲,竟然齊齊放下武器投降,沒有一個展現出男兒的氣概和擔當。史載當時破蜀宋軍僅數萬人,而后蜀則有數倍于敵的兵力,按理說無亡國之理。孟蜀君臣毫無斗志,聞風喪膽,十四萬士兵竟然沒有一個以身殉國的志士,終于演出眾降于寡的丑劇。
最后一句“更無一個是男兒”,爆發出對不戰而亡熱罵:“更無一個”與“十四萬人”對比,“男兒”與前面“妾”對照,可謂嬉笑怒罵、痛快淋漓。花蕊夫人以無比的悲憤斥責了蜀主的無能,又嘲笑了文武群臣甘當俘虜的丑態,從而表明了這位宮妃的愛國之心,報國之志。
全詩以女性視角痛斥亡國之際男性群體的集體失格,在悲憤中迸發剛烈氣節,情感深沉而激烈。充滿了對故國滅亡的悲痛、對君王投降的憤懣以及對懦弱投降者的鄙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