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婚成家”和“生兒育女”在大部分文化當中,都是個體人生階段當中兩個相互銜接的重要階段。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下,“多子多?!薄疤砣诉M口”等都暗含著人們對于生育的重視,更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這樣略帶批判色彩的俗語。
但當下,準確的說是在2016年之后,國內人們的生育意愿有了十分顯著的下降趨勢;
這一點不僅能夠在現實生活中有所窺見,更能夠直觀地從統計數據上看出來。
數據和意愿:生育觀的變化
1月17日上午,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2024年全年出生人口954萬人,人口出生率為6.77‰;
死亡人口1093萬人,人口死亡率為7.76‰。相比2023年的同類數據,2024年我國僅僅多出生了52萬人。
更令人感到震驚的是,如果計算人口凈增長的話,2024年這一數據為0.1%,證明我國仍舊處在人口輕微負增長的人口結構當中。
這種出生人口數量低的狀況并非近年才出現,從二十一世紀之后的人口變化情況來看;
2016年到2023年,我國每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883萬人、1765萬人、1523萬人、1465萬人、1200萬人、1062萬人、956萬人和902萬人。
2024年的954萬人也僅僅只比之前多一點點而已。
為何生孩子的人這么少?
人口負增長的產生因素
1.人生階段的“錯位”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曾言:“人若缺乏繁殖感,生活將變得貧乏無味”。
在他的理論體系當中,成年中期(40-65歲)的核心任務是建立“繁殖感”(Generativity);
即通過養育子女、創造事業或社會貢獻實現代際傳承。若個體未能完成這一任務,則會陷入“停滯感”。
現代社會年輕人因經濟壓力和職業競爭,更傾向于通過工作成就替代傳統生育行為:
比如在職場中獲取更大的競爭力、掙更多的錢提升生活品質等等,這變相削弱了生育意愿。
我們也可以發現身邊越來越多的人會將精力放在個人的生活上;
尤其是一些女性,她們會將生育視為對個人價值的一種“浪費”,轉而追求對個體生活的塑造。
這種選擇會被上一代人視為“不負責任”,就是因為兩代人所處的社會環境不同,對彼此人生階段的安排和選擇也不同。
2.計劃制定的動機
從社會心理學家阿耶茲(Icek Ajzen)和克羅巴斯(J. E. Klobas)提出的計劃行為理論(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視角來看;
人們在制定生育決策時會受到以下三重核心因素影響:
其一,在生育態度上,女性受教育程度提升后,自我價值實現需求會逐漸超越傳統母職角色,更加重視個人對社會的貢獻;
其二,從主觀規范角度來說,社會輿論對“負責的人生需要生育”的道德綁架式要求反而引發逆反心理,成為代際沖突乃至家庭矛盾的核心所在;
其三,在感知控制方面,經濟壓力使年輕人形成“消極生育可控”的心理防御機制,認為生育是大部分經濟開銷的源頭。
3.對風險的防范
在社會學研究當中,學者們把全球化發展背景下;
由于人類實踐所導致的全球性風險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發展階段中,對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存在著嚴重的威脅的風險作為研究對象。
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へ惪?/strong>(Ulrich Beck)認為,在風險社會(Risk society)當中,我們必須把傷害的緩解與分配作為核心問題。
從這個觀點來看,當下社會當中生育行為毫無疑問是具有顯著風險的;
從物質層面來說,城市家庭養育成本達63萬元,北京、上海等城市更是超過百萬;
同時財富代際流向逆轉,傳統“養兒防老”模式被養老金制度取代;
生孩子更多情況下意味著額外的經濟支出和被迫去“雞娃”,被卷入“教育內卷化”。
從精神和社會層面來看,生育很容易讓年輕人陷入一種社會性的“塔西佗陷阱(Tacitus Trap)”:
無論做出什么樣的選擇,最終都會得到負面評價;
如果選擇生育,而被迫付出很多金錢和精力,難免影響個人提升,會被伴侶和長輩批評“不上進”;
如果選擇不生育而提升自己,會被長輩和社會指責“自私、不負責”;
部分職場還會對孕期和產假的女性職工施加各種區別對待......不少女網友表示想到生育就會感到“宮寒”。
總之,導致當下生育狀況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生育本身在如今也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問題,需要從多方面去思考。
作為一個家庭,還是要慎重考慮,而不是按部就班。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圖片源自網絡,侵權請聯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