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Chem & Bio Engineering已獲得Scopus數據庫的正式收錄,這一成就意味著在該期刊上發表的學術論文將能觸及更廣泛的國內外學者群體,顯著提升研究成果的可見度及影響力。
創刊不足一年,Chem & Bio Engineering已先后被Engineering Village Compendex (Ei Compendex),DOAJ和Scopus這三大權威數據庫收錄,這不僅是對本刊學術品質的高度認可,也是其在國際學術界及出版領域影響力日益彰顯的有力證明。
在此,我們衷心感謝期刊編輯、編委團隊、廣大作者、讀者和審稿人的大力支持和重要貢獻!Chem & Bio Engineering將繼續努力,不斷提升學術嚴謹性與服務質量,矢志不渝地為全球科研工作者搭建一個高標準、開放性的學術交流平臺。
Chem & Bio Engineering旨在發表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領域的前沿科學。該期刊聚焦于催化、分離工程、生物醫學、先進材料,合成生物學、智能制造,環境管理等重要領域的機遇與挑戰,為發展高效可持續的工程方案提供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
ACS Editors’ Choice
Chem & Bio Engineering文章
ARTICLE
Grayscale Color 3D/4D Printing via Orthogonal Photochemistry
著色對于增強視覺美感和促進信息傳遞至關重要。如何高效地制造三維彩色物品是一項極具挑戰的工作。浙江大學謝濤和吳晶軍團隊報道了一種高效而且簡單的三維彩色打印方法。作者設計的體系里包含了自由基光引發劑,光致酸產生劑和酸敏染料。其中,自由基光引發劑引發聚合/打印。3D 打印后,紫外線激活光致酸產生劑,與酸敏染料進一步反應著色。這種正交光化學反應可實現 3D 打印和著色的獨立調控,從而生產出幾何形狀復雜、表面顏色圖案可設計的三維物體。
Yahui Lu, Chenkai Zhang, Tao Xie*, Jingjun Wu*
ARTICLE
Alumina Incorporation in Self-Supported Poly(ethylenimine) Sorbents for Direct Air Capture
直接空氣捕獲(DAC)技術是一種極具應用前景的去除空氣中二氧化碳(負排放)的策略。開發具有高二氧化碳選擇性、吸附能力和循環穩定性的材料迫在眉睫。美國佐治亞理工大學Christopher Jones院士團隊合成了含有和不含Al?O?添加劑的多孔聚乙烯亞胺吸附材料,并評估了它們在直接空氣捕集CO?方面的性能。Al?O?的添加影響了冰模板吸附劑的形態,可以有效地提高吸附劑在CO?捕集中的性能,特別是在CO?超稀釋的條件下。
Pavithra Narayanan, Pranav Guntupalli, Ryan P. Lively*, and Christopher W. Jones*
ARTICLE
Design of Plastic Binding Lytic Polysaccharide Monooxygenases via Modular Engineering
酶促回收塑料垃圾是一種解決塑料廢棄物的綠色方案。在自然界中,裂解性多糖單加氧酶(LPMOs)利用其溶劑暴露的活性位點和附加的碳水化合物結合模塊(CBMs)能夠在頑固生物聚合物表面發揮作用。法國艾克斯-馬賽大學Bastien Bissaro教授團隊發表一項工作,通過將LPMOs的CBM替換為三種具有不同兩親性質的天然表面活性輔助模塊,來增強LPMOs對塑料的結合能力。作者對改造后的LPMO嵌合體進行了全面的評估,測試了它們在多種合成聚合物(如聚酯、聚酰胺、聚烯烴)上的結合性能。結果表明,這些工程化LPMOs的塑料結合特性依賴于聚合物類型,并可通過調整輔助模塊的性質和反應條件來進行調節。作者還首次提供了LPMO依賴性PHA聚合物修飾的直接證據,為利用LPMOs獨特的銅化學反應來降解塑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本研究為工程化LPMOs的塑料結合能力提供了全新的視角和思路,為推動塑料降解酶的研發和應用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Alessia Munzone, Manon Pujol, Majda Badjoudj, Mireille Haon, Sacha Grisel, Anthony Magueresse, Sylvie Durand, Johnny Beaugrand, Jean-Guy Berrin, Bastien Bissaro*
Probing Multiscale Dynamics of Energy-Dense Batteries by Operando Imaging
隨著電動汽車和便攜式電子設備的快速發展,對具有高能量密度、長循環壽命和高安全性的先進電池的需求迅速增長。電池系統的循環過程中會發生許多復雜的動態行為,如電極顆粒的化學和結構變化、固體電解質界面的形成、導電電極網絡的演變以及電解質的分布,這些都會顯著影響電池性能。傳統的表征技術難以在電池材料的微觀/介觀結構與整體宏觀設備性能之間建立明確的關系。新加坡國立大學毛獻文教授團隊發表綜述,概述了近年來在電池多尺度表征中的原位成像技術的最新進展,涵蓋了從亞/單粒子到電極網絡和全電池的各個尺度。原位成像技術揭示了電池系統內的多尺度動態演化機制,為深入理解影響電池整體性能的關鍵因素提供了更深入的理解。
Weidong Zhang, Yilu Song, Xinran Du, Junze Guo, Yingying Lu, and Xianwen Mao*
Chem & Bio Engineering熱門文章
Digital Barcodes for High-Throughput Screening
高通量篩選是藥物發現、癌癥治療和疾病診斷中不可或缺的技術,它可以極大地減少時間成本、試劑消耗和勞動費用。美國哈佛大學David Weitz教授和浙江大學陳東教授團隊發表綜述文章,詳細討論了熒光、DNA、重金屬和非金屬同位素這四種用來標記的數字條形碼在體外和體內檢測中的高通量篩選應用,挑戰,以及前景。
Ze Yang, Jingyi Chen, Yao Xiao, Chenjing Yang, Chun-Xia Zhao, Dong Chen*, David A. Weitz*
Manganese-Based Oxide Cathode Materials for Aqueous Zinc-Ion Batteries: Materials, Mechanism, Challenges, and Strategies
近年來,水系鋅離子電池(AZIBs)因其鋅的天然豐富、低成本、高安全性和環境友好性而受到全球關注。目前,用于水系鋅離子電池的陰極材料包括基于錳、基于釩、有機材料、普魯士藍及其類似物等。這些材料中,基于錳的氧化物陰極材料因低成本、高理論比容量和豐富儲量的優勢,成為商業化最有前景的陰極材料。然而,一些關鍵問題,包括內在的導電性差、Zn2?的擴散動力學緩慢以及循環過程中電極材料的逐漸溶解,阻礙了它們的實際應用。復旦大學王永剛團隊發表綜述,概述了基于錳的氧化物陰極材料在水系鋅離子電池中的發展歷程、研究現狀和科學挑戰。作者還討論了基于錳的氧化物陰極材料的失效機制和應對策略,并提出了未來材料設計的指導原則。
Bao Zhang, Peng Dong, Shouyi Yuan,* Yannan Zhang,* Yingjie Zhang and Yonggang Wang*
Boosting Enzyme Activity in Enzyme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omposites
作為高效的生物催化劑,酶在溫和條件下展現出卓越的活性和選擇性。然而,酶本身的脆弱性,包括低熱穩定性、有限的pH容忍度以及對有機溶劑和變性劑的敏感性,限制了它們在廣泛領域的應用。將酶封裝在金屬-有機框架(MOFs)中可以保護其免受這些惡劣環境的影響。然而,此舉常導致酶活性的降低。近年來,人們對增強MOFs內酶活性進行了廣泛的研究,開發出新的酶-MOF復合材料,不僅保留了催化潛力,而且超越了自由酶。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趙春霞團隊發表綜述文章,詳細介紹了酶-MOF復合材料的最新進展,總結并批判性分析了用于增強這些復合材料酶活性的最新策略。同時,作者還介紹了酶-MOF復合材料在工業中的應用,并展望了以MOF為基礎的生物催化劑的新興趨勢。
Yilun Weng, Rui Chen, Yue Hui, Dong Chen, Chun-Xia Zhao*
ARTICLE
Boosting Acetylene Packing Density within an Isoreticular Metal–Organic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C?H?/CO? Separation
乙炔(C?H?)在工業化學品和能源架構中占據重要地位,其主要來源于碳氫化合物的熱裂解或者甲烷的部分燃燒等過程,而這些生產過程不可避免地引入二氧化碳(CO?)。C?H?與CO?極其相似的物理性質如沸點、分子尺寸和形狀等,致使從C?H?/ CO? 混合物中分離C?H? 極具挑戰。南開大學胡同亮教授團隊報道了基于等網絡化學方法構筑甲基功能化MOF(CAU-10-CH3),甲基官能團的插入提高框架的化學穩定性和熱穩定性,且對C?H?和CO?的吸附行為有重要影響。這項研究不僅表明在MOFs孔道中固定極性官能團可調控氣體吸附分離性能,同時為構筑高效能MOFs提供了有效策略,促進MOFs在重要而極具挑戰性的氣體混合物分離中的應用。
Shan-Qing Yang, Bo Xing, Lu-Lu Wang, Lei Zhou, Fei-Yang Zhang, Yi-Long Li, and Tong-Liang Hu*
Regulation Strategies of Dynamic Organic Room-Temperature Phosphorescence Materials
有機室溫磷光(RTP)材料,特別是對外部刺激具有可逆響應的材料,在傳感、檢測、成像、防偽等方面具有巨大的應用潛力。華東理工大學馬驤團隊發表綜述文章,總結了近年來動態RTP調控策略的進展。重點介紹了包括光、熱和機械力在內的物理調控方法,以及包括水、pH和氧在內的化學調控方法,有望助力于未來開發具有動態RTP的智能材料。
Ping Jiang, Yiwei Liu, Bingbing Ding*, Xiang Ma*
DNA-Based Nanostructured Platforms as Drug Delivery Systems
DNA納米結構是一種性能優越的藥物傳遞平臺,可用于治療各種疾病。通過不同的共軛方法,DNA納米結構可以與廣泛的功能性基團精確結合,包括蛋白質、肽、適配體、聚合物、脂質、無機納米顆粒和靶向基團,以增強納米結構的穩定性、延長循環時間并指定藥物傳遞。印度理工學院Brahmeshwar Mishra教授團隊發表綜述,總結了DNA納米結構在藥物封裝和選擇性傳遞方面的應用前景。
Manish Kumar, Abhishek Jha, and Brahmeshwar Mishra*
Recent Progress of Studies on Photoconversion and Photothermal Conversion of CO? with Single-Atom Catalysts
碳中和與碳達峰目標的實現對我們的環境與社會具有重要意義,而將CO? 轉化為化學原料或燃料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途徑之一。近年來,單原子催化劑在光催化和光熱協同催化CO? 轉化的領域展現出比傳統多相催化劑更高的原子利用率和催化效率。日本大阪大學Hiromi Yamashita教授團隊發表綜述文章,闡述了CO?還原的機制和分類,單原子催化劑在光催化和光熱催化中的不同角色及其差異,以及單原子催化劑在光催化和光熱催化CO?轉化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文章最后展望了該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希望為單原子催化在實際生產和可再生能源應用中的實現提供深刻的理解和指導。
Guoxiang Yang*, Qi Wang, Yasutaka Kuwahara, Kohsuke Mori, and Hiromi Yamashita*
Efforts toward Ambergris Biosynthesis
龍涎香是抹香鯨的腸道分泌物,是一種非常珍貴且稀有的動物香料。許多國家已經禁止商業捕鯨,因此天然龍涎香的來源越來越稀少。為了滿足市場需求,目前主要通過化學法合成來獲得龍涎香的有效成分龍涎香醇和降龍涎醚。近年來,生物合成作為一種綠色和可持續的生產途徑,也被用來探索這些化合物的合成。浙江大學葉麗丹課團隊發表綜述文章,回顧了生物合成龍涎香醇和降龍涎醚的相關研究,并討論了該研究方向所面臨的挑戰和前景。
Ni He, Hongwei Yu, Lidan Ye*
期刊編輯及編委團隊
Chem & Bio Engineering 由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任其龍教授擔任創刊主編,浙江大學申有青教授擔任創刊執行主編,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Peter Englezos教授和比利時魯汶大學Damien Debecker 教授擔任創刊副主編。編委團隊包括來自中國、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36位頂尖學者。
任其龍 院士
浙江大學
Chem & Bio Engineering主編
申有青教授
浙江大學
Chem & Bio Engineering執行主編
Peter Englezos 教授
英屬哥倫比亞大學
Chem & Bio Engineering副主編
Damien Debecker 教授
比利時魯汶大學
Chem & Bio Engineering副主編
關于Chem & Bio Engineering
Chem & Bio Engineering 旨在發表化學工程和生物工程領域的前沿科學。該期刊聚焦于催化、分離工程、生物醫學、先進材料,合成生物學、智能制造,環境管理等重要領域的機遇與挑戰,為發展高效可持續的工程方案提供高水平的國際學術交流平臺。期刊涵蓋多種類型文章,包括Research Article,Letter,Review,Perspective,Viewpoint,Commentary 和Editorial。
2026年12月31日前投稿并經同行評審接收的文章免收文章出版費(APC)
Copyright ? 2025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