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建筑物的防雷需要在保護其歷史文化價值的前提下,采用合適的防雷措施,以下是具體方法:
接閃系統
- 接閃桿
- 合理選址:對于獨立的古代建筑,如古塔等,可在建筑周邊空曠處安裝接閃桿,位置要既不影響建筑整體風貌,又能有效保護建筑,一般距離建筑 5-10 米。
- 高度計算:依據建筑高度和周邊環境確定接閃桿高度,以滾球法計算為主,確保接閃保護范圍能覆蓋建筑。比如對于高度為 20 米的古建筑,接閃桿高度可能在 25-30 米左右。
- 材質選用:優先選擇銅材等耐腐蝕且與古建筑風格協調的材料,以減少對古建筑外觀的影響。
- 接閃帶
- 沿脊敷設:對于宮殿、廟宇等有屋脊的建筑,可將接閃帶沿屋脊、屋檐等易受雷擊部位敷設,用非金屬支架固定,支架高度約 15-20 厘米,既能保證接閃效果,又不破壞建筑的線條美感。
- 連接處理:接閃帶的各段之間要可靠連接,采用焊接或專用連接器,保證電氣通路的完整性。
引下線設置
- 隱蔽安裝
- 利用結構:盡量利用建筑的立柱、墻體等內部結構敷設引下線,如在立柱內預設金屬導體作為引下線,從外部看不到引下線,保持建筑外觀原貌。
- 外墻敷設:若無法在內部敷設,可沿外墻墻角或裝飾線條處敷設,用與墻體顏色相近的絕緣材料固定,如采用棕色的絕緣管包裹引下線,固定間距為 1-1.5 米,使其與建筑外觀相融合。
- 多引下線布置
- 均衡設置:大型古建筑應設置多條引下線,均勻分布在建筑四周,間距一般不大于 18 米,使雷電電流能均勻分散泄流,減少對建筑局部的損害。
- 連接可靠:引下線與接閃帶、接地裝置的連接要牢固,采用焊接或螺栓連接,并做好防腐和防銹處理。
接地系統
- 接地體選擇
- 人工接地體:可采用銅包鋼接地棒等新型接地材料,具有良好的導電性和耐腐蝕性,在土壤中不易銹蝕,能長期穩定工作。
- 自然接地體:在不影響建筑結構安全的前提下,可利用建筑基礎中的金屬構件、地下金屬管道等作為自然接地體,增加接地的可靠性和穩定性。
- 接地電阻要求
- 阻值標準:一般要求接地電阻不大于 10 歐姆,特殊重要的古建筑可要求不大于 4 歐姆。
- 降阻措施:若接地電阻不達標,可采用增加接地體數量、擴大接地體埋設面積、使用降阻劑等方法降低接地電阻。
等電位連接
- 金屬構件連接:將建筑內的金屬門窗、欄桿、裝飾構件等金屬部件與防雷裝置進行等電位連接,防止雷電感應產生的電位差對人員和建筑造成損害。
- 電氣設備連接:對于古建筑內的照明設備、監控設備等電氣設備,其金屬外殼和電源線的 PE 線要進行等電位連接,確保設備和人員安全。
其他措施
- 防雷檢測
- 定期檢測:制定嚴格的檢測計劃,每年雷雨季節前和后各進行一次全面檢測,檢查防雷裝置的電氣性能、連接情況等,確保其處于良好運行狀態。
- 專業檢測:由專業的防雷檢測機構進行檢測,檢測人員要熟悉古建筑特點,采用合適的檢測方法和儀器,如接地電阻測試儀、等電位測試儀等。
- 日常維護
- 外觀檢查:日常安排專人對防雷裝置進行外觀檢查,查看接閃器、引下線是否有銹蝕、變形、斷裂,接地裝置周圍是否有土壤流失等情況,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 記錄存檔:對防雷裝置的安裝、檢測、維護等資料進行詳細記錄,建立檔案,為后續的維護和管理提供依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