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探討《心經》的核心“五蘊皆空”。
大家都對《心經》很感興趣,似乎用詞很玄學,讀起來像咒語一樣,雖然很有加持力,但是意思不容易明白。
其實《心經》一點都不難,問題是佛經在印度哲學、印度社會、印度婆羅門教的背景之下,用了很多專業的名詞,在公元前后傳到中國又翻譯成古代的文言文,用了很多儒家、道家的名詞,所以又繞了很大一個圈。
不必學這么多歷史、這么多過去的概念,再去理解佛法的智慧,我們完全可以在理解內核之后轉換一種語言體系,用現代人能接受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來告訴人們,到底《心經》在講什么?
元代趙孟頫行書《心經》
“五蘊”是當時印度人民對這個世界的認知,“色受想行識”,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分成這5個層次。
“色”就是物質,“受”就是你的感受,“想”是你的思想概念,“行”是各種行為的動機或者行為的造作,“識”是你的感知主體,無非就是講這些的。
后四個分類屬于主觀,當時對主觀的東西研究很深入,只有第一個“色法”,屬于物質。我們現在的科學有點相反,對“色法”(物質世界)研究的比較深入。
我們借用現代科學的名詞來理解一下什么是“空”,為什么精神世界和物質世界都是“空”,佛為什么這么講?
觀音菩薩跟舍利子的探討構成了《心經》的內容。
五蘊”中“色受想行識”的“色”是“色法”,“色法”是物質,物質包括了內外兩方面。
外的“色法”就是“色聲香味觸”,這里的“色”是你看到的形象、顏色等;“聲”就是聽到的聲音;“香”就是鼻子能聞到的;“味”就是能吃到的味道;“觸”就是觸覺。對應內的“色法”,你的感知器官,“眼耳鼻舌身”。這是從人類最基礎的認識論角度在探討這個世界到底是什么。
科學已經認識到,“眼耳鼻舌身、色聲香味觸”主要是頻率和信息的刺激,并沒有絕對存在的實體,無法證明也無法證偽。你只是感受到5類信號,在腦海中構建了客觀世界。無非是你的眼睛看到的電磁波,耳朵聽到的、鼻子聞到的、身體接觸到的這些信息,你在腦子里面加工認知到,有一個堅固存在的客觀世界,在客觀世界里面把它當做是真實,產生各種喜怒哀樂。
佛法就是教你觀察這5個接收器接受哪些信號了,你怎么把它加工成一個客觀存在的世界。
觀察物體,當物體進入到視網膜時是一個顛倒的信號,但是大腦可以把成像構建成正的。心理學上很有名的一個實驗,叫視覺反轉實驗。帶一個能夠讓成像倒轉的眼鏡,你看到的是顛倒的場景,戴一兩周后,你的大腦會自動校正成正的;把眼鏡摘下來,就會看到物體都是倒的,但是大腦適應了之后會再進行矯正,看到世界仍然是正的。這個實驗充分說明我們的腦子構建非常關鍵。外在的相,到腦子的構建是兩個程序,即使輸入顛倒的信號,它也能夠矯正。關鍵不是你看到的是什么,而是腦子里如何呈現。
耳朵接收信號時,聲音傳到耳蝸,它是螺旋的結構,螺旋采集信號。打電話也是將聲波轉化成膜震動,進一步傅里葉變換轉化為電磁信號。耳蝸與此類似,漩渦式不同的頻率采集,采集后轉化為不同的波段頻率,就是天然的傅里葉轉換器。
隨著科學的發達,我們對此也越來越理解,宇宙的本源就是轉動,不停的分裂出不同的轉動,構成不同的電磁波,構成你的“眼耳鼻舌身意”。我們接受了各種電磁信號,接受各種信息和概念,大腦加工把它變成一個真實的世界。
《金剛經》說你活在夢里,世界如夢幻泡影一般。如果那個時候有虛擬世界的概念,它肯定會用“虛擬世界”來說明。
《心經》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完全是假的,就是虛擬的,不要把它太當真了。你的追求、你的夢想其實很多都是已經設置好的,并不是你真的想追求的,《心經》是給我們一個反思。
我們看待世界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角度,不是說只能按照現在的角度去看待。古代的智慧也會給我們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啟發。有一個角度就是“五行”。
(未完待續)
▍版權聲明:
○ 本文賢威法師,由玉泉寺編校發布,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聲明。
○ 版權歸創作人所有,我們尊重著作權所有人的合法權益,如涉及版權爭議,請著作權人告知我方刪除,謝謝。
圖文 | 玉泉寺數據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當陽玉泉寺
? 公眾號:dy-yuquanchans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