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現代媒介的不斷發展,文字好像正在逐漸消亡。
文字曾讓人類走出蒙昧,卻正在逐漸消亡
文字曾讓人類走出蒙昧,卻正在逐漸消亡
曾經有這樣一種東西,它承載著各種各樣的情感,讓相隔千里的人們都在熱切地期盼。它就是“書信”。寫給家人的書信叫“家書”。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的流行歌手李春波有一首成名作就叫做《一封家書》。
一封家書,曾是多少人美好的回憶
一封家書,曾是多少人美好的回憶
記得上大學的時候,心里掛念父母,每隔一個月,就會寫一封家書給父母報平安,同時問候父母的身體如何,詢問家里的情況怎樣。信寄出去之后,就開始熱切盼望著父母的回信。
這就是“書信”,是現代媒介還沒有發達時人們最常見的交流方式。那一個個富有靈魂的文字,承載著人們各式各樣的情感,包含著天下林林總總的故事,在人與人的心靈之間架起了一座座溝通的橋梁。
現代科技讓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面對面交流
現代科技讓人們可以跨越時空面對面交流
但曾幾何時,電話出現了,普及了;手機出現了,普及了;網絡出現了,普及了。現在的人們甚至可以千里之外就可以面對面地談話交流。“書信”早已消失了。如今的年輕人不要說沒有見過書信是什么樣子,甚至可能連書信是什么東西都有人不知道了。
這其實是一種進步,我們沒必要為了書信的消失而感傷。人們能隨時隨地地面對面交流,誰還會費勁巴力地寫信呢?
音視頻大行其道,閱讀寫作的人越來越少
音視頻大行其道,閱讀寫作的人越來越少
隨著音視頻的大行其道,不僅書信消失了,人們閱讀寫作的習慣也在逐漸地消退。記得在新媒介出現之前,各種報刊、雜志風靡一時。人們大都有閱讀的習慣,無論你在讀什么。可是隨著新媒介的發展,人們漸漸地習慣于音頻視頻的收聽和觀看,直播更是越來越火。堅持閱讀,甚至把閱讀當作一種樂趣的人簡直成了稀有物種。人們更是不愿意自己寫點東西了。文字的作用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正在一點點地減弱。
可以說,文字好像正在一步步地消亡。但是文字真的會消亡嗎?未來我們還會熱衷于閱讀和寫作嗎?
文字會消亡嗎?
文字會消亡嗎?
我認為文字不會消亡,只不過在未來,文字可能會再次成為少數人的特權。
只是這次特權的產生是大多數人自動放棄的結果,而一直堅持閱讀和寫作的人們在未來也許會成為人類的棟梁。這不是危言聳聽,也不是溢美之辭,而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要想知道文字是否會滅亡,首先應該知道文字是怎么產生的。
先有語言,后有文字。人們為了相互交流,產生了語言。語言可以讓人們面對面地直接溝通。相應地也促進了人類智慧的進步。人類在生產生活當中積累的經驗、獲得的知識以及產生的感悟都希望傳授給后世的子孫。在文字沒有出現之前,人們只能靠口口相傳,這就是口述歷史。往往以歌唱的形式流傳。著名的古希臘的荷馬史詩和蒙古草原的蒙古長調都是這種口述歷史的代表。這是人類早期智慧且無奈的選擇。
蒙古長調是蒙古民族的口述歷史
蒙古長調是蒙古民族的口述歷史
但是口述歷史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容易失真。因為是口口相傳,靠的是人的記憶,并且口述者和接受者之間的理解可能還有偏差,所以難免會在傳播的過程當中走樣。
巖畫是文字的前身
巖畫是文字的前身
在漫長的早期人類發展過程中,人們逐漸地不約而同地發現了圖畫的作用。用天然顏料在人類居住的巖洞的洞壁上把人們的歷史刻畫下來,就可以很久遠地保存,以至流傳后世。這就是文字的前身——巖畫。后來,巖畫逐漸演變成了文字。已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蘇美爾人創造的楔形文字。它發源于中亞兩河流域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而中國已知最早的文字是殷商的甲骨文。
蘇美爾人的禊形文字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殷商的甲骨文是中國最早的文字
語言是神奇的,可以讓人們實現面對面當時當地的交流。但文字更是神奇的,因為它可以讓人們實現跨越時空的交流。可以說文字對人類社會的進步發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有了它人類的文化才得以不斷豐富,不斷進步,以至到今日,我們可以上天入海,任由思想自由馳騁。
但是現代技術的進步讓人類打破了語言只能面對面當時當地的交流的束縛。無論何時何地,人們都可以輕松地運用語言相互交流。而且即使是歷史,也可以運用音頻視頻資料進行保存和傳承。這簡直就是數萬年以來人類一直的夢想被實現了。
看這趨勢,文字還真有可能因為沒了用處而最終消亡。這樣的事情其實已經在我們的身邊發生了。同樣一件事如果有音視頻,人們很少會去閱讀。即使在網絡上寫上一篇文章也必須是圖文并茂,否則就會影響讀者的觀感,導致閱讀量直線下降。我們中間有好多人都是離開學校工作以后,多少年都沒有提起筆來寫幾個字了,以至于經常會提筆忘字。越想越可怕,文字正在悄悄地從我們身邊溜走。
網絡時代讓人們往往提筆忘字
網絡時代讓人們往往提筆忘字
文字真的會消亡嗎?
不會。即使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交流都實現了語言的交流,即使從現在開始我們所有的歷史、文化以及科技資料都用音視頻保存和傳播,但是有一點是我們無法回避的,那就是我們現存已有的歷史資料都是以文字作為載體的。如果我們放棄了文字,就無法了解人類過去的歷史。我們的文化就會斷裂,這是很危險的。我們的近鄰朝鮮和韓國就是非常明顯的例證。
世宗大王發明的朝鮮文是記錄語音的符號
世宗大王發明的朝鮮文是記錄語音的符號
現在的朝鮮和韓國歷史上曾是一個國家,就是古代朝鮮。歷史上的朝鮮沒有自己的文字,由于深受中原王朝的影響,所以朝鮮的上層社會使用的文字是中國的漢字,而大多數底層人民是不識字的。這個問題后來被李氏朝鮮的第四代國王世宗大王解決了,他根據朝鮮語的發音發明了一套窗型文字,就是現在的朝鮮文,韓國人稱之為韓文。但是朝鮮文有一個最大的缺點就是它只是記錄發音的符號,人們照著它,就可以直接讀出來,但是不一定明白是什么意思。尤其是古代朝鮮的所有歷史都是用漢字書寫的,所以現代好多朝鮮人和韓國人沒法閱讀自己國家的歷史,更別提了解多少了。這才造成了好多妄自尊大的笑話,比如,說李白是韓國的,比如,說端午節是韓國的。所以朝鮮和韓國有好多有識之士都在呼吁重新學習漢字。
這就是放棄文字的現實危害,我們會割裂歷史。
未來文字的作用可能會減弱,但不會消亡
未來文字的作用可能會減弱,但不會消亡
正因為科技的發展讓人們可以最大限度地離開文字自由交流,所以文字的作用將來會越來越減弱,人們會越來越放棄使用文字。
但是對已有歷史的傳承又要求我們不能絕對放棄文字,所以文字將來極有可能成為少數人的特權。而這種特權的產生是大多數人主動放棄文字的結果。這時候,那些一直堅持閱讀和寫作的人們就顯得彌足珍貴,他們也極有可能成為未來人類的棟梁,因為他們掌握了人類的歷史。
堅持閱讀和寫作的人會是人類的棟梁
堅持閱讀和寫作的人會是人類的棟梁
失去歷史,人類將失去自己的根基,成為宇宙中無家可歸的棄兒。
為了這些,我們還是多一些閱讀和寫作吧!當你真的沉下心來慢慢閱讀,靜靜寫作,你才會知曉這里面其實樂趣無窮,你才會由衷地感覺我們的祖先發明的文字是多么的智慧,多么的美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