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3日,由山東省志愿服務聯合會理事、沂蒙精神傳承人尹志林發起,聯合蘭陵縣向城鎮曾城前村兩委組織的曾城前村革命英烈事跡挖掘緬懷弘揚座談會暨英烈故居恢復修繕布展研討會,在該村黨群服務中心會議室成功召開。尹志林與村黨支部書記彭浩鵬等兩委成員及烈士彭海恩、焦福昌的后人彭加云、焦俊杰等參加活動。
據彭海恩烈士的大兒子、85歲的彭加云介紹,其父親彭海恩1919年出生,中國共產黨黨員。當年擔任村里的民兵隊長,帶領本村彭加文等18人參加八路軍。1946年8月,隨山東軍區八師二十三團二營五連在藤縣戰斗中犧牲。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全村人口400多人,先后有9人在戰場上犧牲,被授予革命烈士。他們分別是彭善愣、王二份、蔣成勇、焦福昌、李鋒、彭海振、彭海恩、彭加文、甘長青。其中,只有彭海恩和鄰居焦福昌已結婚生子,其他7人均無后人。彭海恩犧牲時,妻子曹幫英年僅23歲,為了烈士后代絕不改嫁,于97歲離世。次子彭加秀北海艦隊航空兵轉業任臨沂監獄教務處主任,2023年病故。
焦福昌烈士出生于1917年,中國共產黨黨員。任山東軍區十師二十八團二營五連指導員,1947年10月,在江蘇睢寧的戰斗中犧牲。當時妻子劉玉英只有24歲。和曹幫英一樣,也是堅決不改嫁,含辛茹苦把兩個兒子撫養成人。次子焦俊海軍隊轉業到蘭陵縣衛生局,局長退休。
“我們都是80多的人了,不能把先輩的革命事跡帶進棺材里,一定要給后代們留下些東西,想著把故居整理整理,把紅色基因傳承下去。”彭加云、焦俊杰等烈士后人,眼含淚光,分享了各自父母的革命故事,他們的話語中既有對先輩英勇犧牲的緬懷,也有作為后人繼承遺志、發揚革命精神的堅定信念。
座談會后,尹志林和與會人員一起來到彭海恩故居,就故居的規劃、修繕、布展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并來到魯南革命烈士陵園參觀瞻仰了9名革命烈士的墓碑。村黨支部書記彭浩鵬表示,將以此次座談會為契機,進一步挖掘和整理本村革命歷史資源,打造紅色教育基地,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激勵后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張春兄、馮愛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