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奇觀
曹聚文
60年前,我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印邊境鎮守國門21年,往來穿梭于青藏線上,耳濡目染了雪域高原的山川地勢、人文景觀,不妨說來與你聽聽,以便茶余飯后,養心怡神,聊以自娛。
一、日月山的傳說
從金城驅車西行240公里,即到達西頭——青海西寧。再往前走,經湟中、湟源,攀上進藏路上的第一座高峰——赤嶺日月山,海拔5000多米,埡口4900米,光禿禿的,不見一樹一木,唯有牛羊徜徉在崇山峻嶺、深谷草坪之間。山頭建有一廟,記載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和蕃的故事。日月二山,相對而出,壁立左右,猶如兩條長龍,飛流而下,直搗湟源。相傳,當年文成公主進藏,行來赤嶺,南望雪山如劍,直插云端。北望長安,家國萬里,不知何年何月,重返故里,再見爹娘。一時煩惱,遂將懷揣寶鏡摔在塵埃。不料,寶鏡分為兩半,變成日月二山,阻住西來煙塵,促使大唐與吐蕃和好百年,確保大唐江山安然無恙,為國家立下了汗馬功勞。人們懷念她,祭奠她,集成一段佳話,千古傳誦。日月山雄為入藏第一屏障,功不可沒。
二、青海湖水泊
下了日月山,進住倒淌河。舉目遙望,無邊無際的青海湖橫在眼前。滾滾清流,隨波逐浪,奔來眼底。洶涌澎湃,激流鳴湍。巍巍海心山,猶如一艘游弋的戰艦,漂浮水面,宏偉壯觀。青海湖屬我國內陸第一大湖,古稱西海、仙海。海拔3196米,東西長106千米,南北寬67千米,水平面積4650.08千米,湖岸長360千米,蓄水總量達1050億立方米。湖中海心島,遍棲水鳥。水中湟魚成群。側岸牧草叢生,針扎無縫,牛羊遍地,騾馬騁馳,分不清那家那族,張、王、李、趙。渡過江西溝、黑馬河,便是象皮山,茶卡鹽池距此不遠。
三、茶卡駱駝養殖場
青海茶卡、都蘭、香日德一帶多堿柴,是牧養駱駝的好地方,到處都可以看到駱駝的蹤跡。肥壯的駱駝,雙峰高聳,成群結隊,放牧在遼闊的原野上,安閑自得,雄踞一隅,為茶卡駱駝養殖場所有。說起茶卡駱駝養殖場,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光榮歷史。它的前身是西藏駱駝運輸總隊。1953年,十八軍進軍雪域,拉開和平解放西藏的序幕。毛主席發出“進軍西藏,不吃地方”的號令。為保障駐藏部隊的后勤供給,西北軍政委員會在香日德設立了軍用物資轉運站,并征集駱駝、民工,組成西藏駱駝運輸總隊。由香日德啟程,將軍用物資運往拉薩。徒步往來于長達1000多公里的青藏線上,爬雪山,度草原,克服了高山缺氧,雪路難行,天寒地凍,狼群為害,日走山川,夜宿荒野等重重困難,光榮完成了歷史使命,保證了駐藏部隊的衣、食、住、行,為支援西藏,建設邊疆,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功不可沒。青藏公路通車后,駱駝運輸總隊移交青海省農牧廳。成立了茶卡駱駝養殖場,駝群發展到4500峰,引進駝奶、皮、絨加工業,為民造福,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值得稱道。
四、格爾木瀚海
翻過脫土山,直至昆侖山下,在半沙半土的大地上,形成了浩瀚的戈壁灘。鹽池密布,堿湖林立,地下森林橫陳其間。耐旱的黑柴、紅柳、野枸杞,依賴其頑強的生命力,存活在沙漠中,隨身高而變粗,遇風沙以灌籠。一個個大沙包,各逞其圓,愈積愈大,表面上稀稀疏疏的枝椏,卻連接著巨大的根系,形成茂密的地下森林。奇形怪狀的樹根,大小不同,形狀各異,稍加雕琢,便是造形優美的藝術品,登上千家萬戶的藝術殿堂,美不勝收。瀚海正中,公路穿堂而過,筆直筆直的,全程230公里,平坦在一個水平線上,遠遠望去,好似一座仙橋,直架青天。仙橋盡頭,即是青海第二大城市——格爾木。高樓如林,街道縱橫,長駐人口27萬。河東鬧市為行政區,河西屬西藏自治區常設辦事機構。以公路運輸、金屬冶煉、鹽堿深加工為主要職業。燈火通明,琳瑯滿目,欣欣向榮。
五、察爾汗鹽池
由格爾木鬧市向東約30公里,即察爾汗鹽池。它是中國內陸第一大鹽池,名列世界第二。位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爾木與柴達木盆地東部。鹽湖自西向東,分別為別格灘、達布遜、察爾汗和霍布遜四個湖族。海拔2675米至2680米,東西方向長約140千米,南北方向為25千米至50千米,總面積達5856平方千米。鹽湖資源十分豐富,天然無機鹽類儲量達3832億噸。其中鉀資源儲量8.09億噸,鈉資源儲量為3262億噸,鎂資源儲量為1502億噸,潛在經濟價值100億元,建有全國最大的鉀肥、純堿生產基地。鹽堿上浮,凝固為蓋,形成鹽橋,十分堅固,載重汽車通過,完整無損,天長日久,形成長橋,狀如長虹,十分堅固,牢不可破,載重車輛往來如梭,碾出一條60公里長的鹽橋公路,晶銀锃亮,明光燦燦,猶如水晶長橋,好不壯觀。
六、莽莽昆侖山
格爾木西行90公里,到達納赤臺。逶迤而上,途經大石灘,前行百公里,便是海拔5100米的昆侖山口。舉目遠眺,千里冰封,萬里雪飄,茫茫一片,恰似一條蒼龍,橫跨新疆、甘肅、青海、四川、云南五省,漫天皆白,盡是崇山峻嶺,幽壑峽谷,飛架南北。氣勢磅礴,駭世超俗。《西游記》中記載:當年孫悟空大鬧天宮,打遍天下無敵手,震動整個昊天金闕,刀劈火燒,五雷貫頂,難壞其身。太上老君將其投入煉丹爐中,鍛煉四十九天,開爐探視,仙猴自爐中騰起,蹋翻煉丹爐,天火泛濫,下瀉昆侖山,焚燒五百年,形成八百里火焰山。熊熊大火,熾烈空前,雖銅頭鐵臂,仙風道骨,十方神圣,奈何不得。唐僧西天取經,路經火焰山,孫大圣借來芭蕉扇,熄滅大火,昆侖山從此變白,成了今天模樣,不知是真是假。
七、凌凌不凍泉
從昆侖山西行,過了小南川,到達不凍泉。不凍泉,顧名思義,是不結冰的泉。其實不然。不凍泉在昆侖山的拐角處,北靠陰山,太陽不直射,奇冷無比,滴水成冰。此地多泉,潺潺清流,自地下噴薄而出,裸露地面,遇冷則結為冰凌。水漲冰高,層層加碼,一再地重復著,形成數米至數十米高的冰窖。形態各異,凌立高巖低壘,真乃奇觀。不凍泉設一兵站,供過往軍人食宿。酷荒六月,正常供暖。否則,寒氣襲人,夜不成眠。冬日就餐,須向火進食。剛出籠的飯菜,頃刻之間,結為冰棍,難以下咽。沸點不過八十多度,飯菜不經高壓,難以成熟。奇特的寒冷環境,讓人生畏。
(未完待續)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作者簡介:
曹聚文:甘肅靖遠人。1965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鎮守邊關21年,歷任文書、排長、正連職干事、政治指導員、營教導員、人武部政委。1986年轉業地方,歷任白銀市靖遠陶瓷廠副書記、副廠長,興電工程黨委副書記。2004年退休。一生酷愛書法,擅長寫作。相關作品在省市縣報刊刊登。
作者:曹聚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