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消息!
東莞有遺址考古新成果
——南海衛城墻遺址
并計劃建設城墻考古遺址公園
南海衛城墻遺址發掘全景圖
2024年5-12月
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在東莞開展考古發掘工作
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
是近年來廣東省單次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
遺址內有哪些重要出土物?
現階段有哪些考古發掘成果?
一起來看!
南海衛城墻遺址平面圖
南海衛城墻遺址,位于廣東省東莞市歷史城區莞城街道運河東二路與西正路交匯處,毗鄰廣東省文物保護單位迎恩門。
2023年下半年,為配合東莞記憶項目迎恩門記憶墻工程建設,東莞市文廣旅體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嚴格落實“先考古后建設”,協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項目地塊進行考古勘探,發現了明洪武年間南海衛城墻和城內古建筑遺跡、遺物,是考察和研究明代廣東軍事海防體系、東莞縣城建置沿革的重要實物資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當即取消了地下停車場建設計劃及暫停鳳來路施工,決定原址保護并進行考古發掘、建設城墻考古遺址公園,全面呈現考古成果,彰顯東莞城市起源和發展歷史脈絡。
2024年1月,國家文物局批準考古發掘工作。在省文物局的指導下,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于2024年5-12月開展考古發掘工作,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是近年來廣東省單次考古發掘面積最大的項目,2025年1月通過廣東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驗收。
01
考古發掘成果豐富
發現自宋以來歷代的城市遺跡
遺址內文化遺存豐富,現清理出的遺跡主要有城墻基址及道路、排水道等附屬設施,城內房基、水井等生活設施。出土了明早期至民國時期的城墻磚、柱礎、筒瓦、瓦當、滴水、鋪地磚等建筑構件,以及陶器、瓷器、石器、骨器以及銅像、銅錢等日常用器殘件。經初步整理,較完整、價值較大的各類小件360件,采集及出土的陶片、瓷片6000余片,可辨器型主要有盤、碗、杯、罐、盞等。
明代南海衛城墻基址及其附屬設施
城墻由內外砌筑紅砂巖條石夾包夯土而成。
南海衛基址之北城墻俯瞰
清理出西城墻北半部及其與北城墻轉角處的基址,呈倒(曲尺形)形,殘長約100米、寬約7.6米。
上:南海衛城墻基址俯瞰
下:南海衛城墻基址之西城墻北半部分俯瞰
夯土厚約3米、層厚0.08至0.12米、每層夯土之間鋪設有貝殼或碎磚瓦礫,包墻石殘高約1.2米,夯土墻外以紅砂巖砌筑包邊,后期修補局部使用青磚。
上:南海衛城墻基址夯土及外包墻石
下:南海衛城墻基址紅砂巖包墻
城墻內外還發現道路、排水道等附屬設施。
道路在城墻外部,路面鋪碎磚石、瓦礫、砂黏土等,兩側由紅砂巖條石封邊,殘長約20米,走向和城墻趨于一致。
城墻外道路
排水道在城墻內,由三級排水道相互聯通組成。
城內三級排水系統俯瞰
一級排水道由垂直于城墻內壁的青磚砌筑;二級排水道用紅砂巖砌筑,與城墻走向趨于一致;三級排水道是貫穿城墻底部由城內向城外排水的總渠。
排水總渠
城內建筑基址群
在城內發現自宋以來歷代的城市遺跡,包括房屋基址和水井。
建筑基址6處,部分房屋以紅砂巖條石為墻基,條石上砌筑青磚。
上:TN14E5清理出的房屋基址,推測年代為宋代
下:城內F2、F4房屋基址和水井J2、J3,推測年代為清至民國時期
水井8口,水井井壁以青磚砌筑成六邊形,部分水井尚存有井臺,井臺由兩塊紅砂巖拼對而成。
上:明代水井J6,井壁由青磚砌筑成六邊形
下:清至民國時期水井J3,井臺由兩塊紅砂巖拼對而成
文化地層堆積和重要出土物
發現的文化層堆積從宋代一直持續到民國時期,最深處距現地表約3米。
探方TN14E5東壁民國-宋時期文化堆積剖面
建筑材料及構件:出土了青磚、柱礎、筒瓦、瓦當、滴水、鋪地磚等。
上:明代風格紅砂巖柱礎
中左:明代青磚,規格為長40、寬20、厚10厘米;中右:清代折枝花卉紋陶滴水
下左:清代“壽”字紋陶瓦當;下右:清代折枝花卉紋陶瓦當
其他器物:主要器型有盤、碗、杯、罐、盞等,器物材質有陶質、瓷質、石質、骨質、銅質等。尤為珍貴的是在宋代文化層發現有產自南海奇石窯醬釉罐殘片,該醬釉罐在“南海I號”沉船里發現較多;另有產自惠州白馬窯的仿龍泉窯的青瓷器等重要遺存。
上左:宋代奇石窯“口宅”“陳口”款醬釉罐殘片;上右:宋代黑釉盞
中左:宋代蓮瓣紋青釉碗;中右:明代白馬窯青釉碗
下左:清代青花筆架;下右:清代素面硯臺
02
歷史文化和學術價值重大
填補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空白
實證東莞作為“粵海第一門戶”在明代廣東軍事海防體系的重要地位
此次考古發掘最重要的發現是在遺址的西部和北部發現的“一號城墻基址”,已發掘部分為西城墻北段和北城墻西段,結合地層關系及建筑材料來看,該段城墻當為明代修筑。據歷代《東莞縣志》記載,南海衛城墻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由南海衛指揮使常懿興建,明、清兩代多次修繕和改建,而該段城墻毗鄰迎恩門城門,其位置與文獻記載的南海衛城基本相符,綜合判斷該段城墻應當為明代南海衛城墻。
南海衛是明朝實行衛所制的軍事編制后在東莞縣城設立的軍事機構,與行政建置下的東莞縣并存。作為明代廣東海防體系“衛-所-寨”三級防御系統中的核心衛城,南海衛承擔著廣東中路海防體系中軍事指揮中樞與海防前哨的雙重職能,也體現東莞在拱衛廣州、守衛祖國南疆、維護國家統治和沿海秩序的重要作用。其城防遺存的科學揭露,揭示了明代海防衛城的空間格局與營建規制,是明清海防考古研究的重要成果,對于研究明清海防史、建筑史、社會史等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實證東莞是“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
遺址內出土奇石窯、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白馬窯等窯口的瓷器,深刻地反映了東莞是宋代至明清時期中國南方沿海地區內外貿易的重要中轉站和集散地,是東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節點的實物見證,對于古代海陸交通史、貿易史的研究提供極大的豐富和補充。
展現東莞建城史和城市發展史
本次考古發掘規模較大,收獲豐富,填補了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的空白,是嶺南地區城市考古的重要收獲。發現的文化堆積層(未到底)、房屋基址、水井等各類遺跡及出土文物,特別是推測是宋代至民國不同時期的房屋基址的發現,說明東莞至宋以來延綿不斷的城市發展歷史,是考察和研究東莞城市建置沿革和居民生活方式、明代建筑材料和工藝水平的珍貴實物資料,對于賡續東莞歷史文脈、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有著重要作用。
03
采取有效保護措施
規劃建設南海衛城墻考古遺址公園
南海衛城墻遺址的發現,填補了東莞古城遺址考古的空白,展示了明清時期東莞縣城輝煌的歷史文化圖景,對于賡續東莞歷史文脈、增強地域文化認同有著重要作用。下來東莞將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規劃建設南海衛城墻遺址考古公園,著力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活化利用,助推東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推進規劃建設考古遺址公園
邀請國內頂尖規劃設計團隊與考古發掘單位組成聯合體,通過科學的規劃、藝術性的設計,深入學習參照國內與南海衛城墻遺址相當體量的遺址公園展示方式,按照國家、省考古遺址公園建設和認定相關要求,堅持文物本體安全和文物價值優先原則,高水平地規劃設計建設南海衛城墻考古遺址公園。
制定長期的考古工作計劃
南海衛城墻遺址面積約15000平方米,目前已發掘面積3000平方米,下來將按照“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工作要求,依托考古遺址公園,謀劃編制長期的考古和研究工作計劃,向國家文物局報請在可能存在地下文物遺存的地方開展考古發掘;推進公眾考古工作,加深公眾對東莞歷史文化的認知、對文物保護和考古工作的參與度,凝聚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本土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來源:東莞發布
本期編輯:小品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