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我國古代最接近“穿越者”的奇才,非北宋沈括莫屬。他精通天文、地理、數學、軍事,甚至預言了“石油將廣范圍得到應用”;他出使遼國寸土不讓,卻因一場敗仗跌落神壇;他寫下科學史上里程碑式的神作,卻因告發蘇軾的嫌疑背負千年罵名。
今天,就讓我們揭開這位“大宋第一理科男”的雙面人生,看一個超前千年的靈魂如何攪動歷史風云。
一、科學鬼才:超前千年的“百科全書式”人物
1.《夢溪筆談》: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
說起沈括,就不能繞開其作品《夢溪筆談》這座高峰。
《夢溪筆談》資料,圖源網絡
毫不夸張地說,《夢溪筆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它被英國科學技術史專家李約瑟譽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內容記錄了跨越多個學科的研究資料和歷史成果,范圍涉及天文學及歷法、地理科學、數學、物理、生物學、文學、史學、語言學、軍事領域,甚至還包括音樂和書畫鑒賞方面的內容。
《夢溪筆談》以超過三分之一的篇幅闡述自然科學知識,這在我國歷史上相關筆記類著述中是十分少見的,北宋一些重大科技發明和人物幸賴此書的記載才得以傳世。比如河北的團鋼、灌鋼技術、當時官員孫思恭對于彩虹和龍卷風的解釋等等,都是科學發展史上的珍貴資料,直接反映了北宋時期的科學技術發展水平,同時也體現了沈括本人極高的科學素養。
李約翰,圖源網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夢溪筆談》中出現了“石油”的概念:“鄜、延境內有石油,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沈括還描繪了石油的形狀和燃燒時的狀況:“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幄幕皆黑。”并由此斷言:“此物后必大行于世,自余始為之。”
因為這個記載,一般認為沈括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石油”這一科學命名的人。
2.“科學狂人”的日常
沈括具備遠遠高于當時人們的科學素養,即使在詩文中他也喜歡尋找科學證據,并敢于提出反對意見。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有一首題為《大林寺桃花》的詩,其中描寫廬山大林峰的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沈括讀到這首詩的時候,認為這不符合自然規律:四月芳菲已盡,又怎么可能桃花剛剛盛開呢?沒想到大詩人也會寫出這樣自相矛盾的句子!
沈括畫像,圖源網絡
說了這話后,沈括就把這件事忘了。后來有一年,也是四月份,沈括到一座高山上考察,結果真的見到了白居易詩中描寫的景色:山下天氣溫暖,花朵凋謝,山頂溫度偏低,桃花卻剛剛盛開。
直到此時,沈括才意識到,因為山下和山頂溫度有差異,所以植物生長、花朵開放也有所不同。有認真求學精神的沈括再次細讀白居易的詩,這才發現詩前有一篇序,專門對這種情景做了簡單解釋。
明白這個道理后,沈括不由感慨說道:“是我讀書不仔細,經驗太少啊!”表現出敢于承認錯誤的積極態度。
二、從變法先鋒到邊關戰神
1.輔助王安石的實力干將
1071年,沈括結束為母親的丁憂回到京城。此時,由王安石主持的熙寧變法已經進行了近兩年時間。因為才能突出,表現出較強的實干精神,沈括受到宋神宗和王安石的器重,他被任命為檢正中書刑房公事,并于次年主持汴河疏浚工程。
宋神宗的影視形象,圖源網絡
熙寧變法期間,沈括雖然不是最接近王安石的核心集團人物,但是因為他做事切合實際、慮事周詳,能他人之所不能,所以得到過多次提升,到1076年十月,沈括官拜翰林學士,權三司使,是當時的最高財政長官。
因為這段時間王安石掌握大權,沈括受到這樣火箭式的提拔,所以沈括被大臣們認定為支持王安石一派。
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印象,當王安石罷相后,沈括表達出與之前不同的意見時,就引起了人們的反感,認為他“依附大臣,巧為身謀;前后態度不一”,因此受到御史彈劾,翰林學士和三司使職位都被罷去,沈括被貶出京城,到宣州擔任知州。
王安石塑像,圖源網絡
2.外交與軍事的高光時刻
無論朝廷風向如何,無論做什么事,沈括的表現都更像現在的理科生,做事嚴謹,態度較真兒,因此在很多事情上往往能夠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1075年,遼國使者蕭禧來到汴京,要求以黃嵬山為分界,重新劃分兩國界限。宋朝不肯讓步,蕭禧就賴在客棧不走,堅持要等到肯定答復。
當時沈括正擔任河北西路察訪使,宋神宗就派沈括去處理這件事。
沈括沒有忙著和蕭禧正面交鋒,而是去樞密院查閱相關檔案資料。經過仔細查證,沈括發現,以前宋遼是以古長城為界,現在遼方提出的黃嵬山在古長城以南,距離有三十多里,這要求不合理有充分的證據支持。
沈括馬上把這件事上奏宋神宗,宋神宗十分高興,當即召見蕭禧,把這件事向蕭禧陳明。蕭禧頓時理屈詞窮,不敢再多作爭辯。
宋朝官員,圖源網絡
擊退蕭禧,沈括又奉旨出使遼國。為了取得預期效果,沈括再次搜集整理了充分的資料,交給隨行人員讓他們一一背熟。
一行人到達遼國見到宰相楊益戒后,雙方來來回回一共談判了六次,楊益戒提出的問題都被沈括及其隨員一一駁回。與此同時,沈括表達了寸土不讓的堅決態度。
因為沈括的機智應對,言之有據,遼國不再堅持原來的無理要求,宋遼關系得以緩和。
正是這次出使遼國后,沈括被提升為翰林學士,權三司使。
在后來的抵御西夏行動中,沈括再次表現出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上演“空城計”虛張聲勢,只用三千精兵就擊潰數萬敵軍,俘獲萬人,兵不血刃拿下多個城池。
3.永樂城之殤
沈括輝煌的戰績于1082年畫上了休止符。
古城資料,圖源網絡
永樂城之戰,西夏出兵三十萬攻取永樂城,宋朝鎮守永樂城的將士加上前來增援的將士還不到三萬人,雙方實力懸殊,最后永樂城失陷,宋朝損兵折將,有一萬多名將士陣亡。
此時的沈括作為這一路主帥留守米脂,當他率軍前去永樂救援的時候卻被敵人阻住,只能退守綏德。
戰后,因為對敵我形勢分析不清,沈括被貶為筠州團練副使,隨州安置。這一貶就是三年,成為沈括人生的重要轉折點。
幾度仕宦沉浮之后,沈括舉家搬往潤州夢溪園隱居,他在此完成了煌煌巨著《夢溪筆談》,給未來世界留下了那個時代特定的科技發展與技術進步的痕跡。
三、關于沈括的爭議
有資料認為,沈括是蘇軾烏臺詩案的“始作俑者”。根據這種說法,沈括與蘇軾曾是同僚,卻因分屬變法派與保守派而對立。據說,沈括曾借巡察之機抄錄蘇軾詩作,然后標注“譏諷朝廷”上交,從而間接引發了“烏臺詩案”。
蘇軾奏章,圖源網絡
如果此事為真,那確是沈括人生的污點,可是關于這一點卻并沒有十分確鑿的證據,就連南宋史學家也對此爭論不休,最終沒有形成定論。
不過即便此事為真,恐怕日后蘇軾和沈括兩個人見面時,蘇軾也絕不會懷恨在心,因為當時的大環境就是這樣,無論朝堂斗爭多么激烈,退下朝堂后也不會妨礙雙方一笑泯恩仇。
結語
和當時的蘇軾、歐陽修等人相比,沈括的人生并沒有更濃重的悲劇色彩,反倒因為他具備超越那個時代的科學思維而更像一個孤獨的先知。他的巨著《夢溪筆談》已經被翻譯成多國文字,在世界范圍內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979年,為了紀念沈括,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一顆小行星命名為“沈括星”。回溯歷史,沈括的確像一顆劃破夜空異常璀璨的明星,以一己之力照亮了千年前北宋的科技蒼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