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秋臣
抽時間去看了《演員請就位3》。
其實過往關于演技類的綜藝并不算少,像葉秋臣寫過娛評的《演員的誕生》《我就是演員》和《無限超越班》等等,都是同類型的節目。
毫無疑問,每次的熱度都不小。
有些參與者通過這個途徑展現演技并獲取了更多的影視資源,有的則是提高曝光度被更多的觀眾知曉,還有的秉持著“黑紅也是紅”的原則盡可能制造熱點和賣點。
看一遍參賽選手名單,明顯能感覺到部分人純純是為了流量而來,因為他們懂得首先要有討論度,才能繼續在圈子里待下去。
導師團隊其實也比較固定和模板化,《演員請就位3》基本是挑揀融合了過往的評委團而成,比如《演員的誕生》和《我就是演員》里的章子怡,以及《無限超越班》的惠英紅和吳鎮宇,還有坐鎮三季《演員請就位》的陳凱歌。為數不多的新面孔是伊莎貝爾·于佩爾,還有以市場選擇身份亮相的制片人楊曉培。
老朋友們就不講了,簡單聊兩句新評委們。
如果你打開于佩爾的個人資料,會發現里面滿滿當當的都是各類影視劇作品,以及諸多提名和獲獎,這已經足夠有說服力,含金量自然不必講了,無愧于法國影壇的代表人物。
楊曉培,西嘻影業的CEO和創始人。
葉秋臣曾經見過她本人,在《扶搖》的看片會上,面對面講過話。雖然接觸時間不長,但能夠明顯看得出楊曉培是個聰明冷靜也干練果決的女強人,把自己的時間壓縮到極致來工作,行事風格干脆利落。
其實很好理解,在這個圈里能混出來的,都是人精。
除了剛才提過的《扶搖》,她制片和出品的代表作還有《全職高手》和《夢中的那片海》,以及最近熱播的《六姊妹》等等。節目里專門提到的《煥羽》,也是與她高度相關。
楊曉培來這檔綜藝目的性其實很強,她就是來宣傳自己的劇還有自己的人。這次來參加比賽的曹斐然,就是《夢中的那片海》里女二號賀紅玲的飾演者,也參與了《似錦》《六姊妹》和《神隱》,屬于楊曉培的自己人。
簡而言之,本次的參賽選手大致可以分為兩大類。
要么是能帶流量和熱度的爭議性藝人,要么就是大熱影視劇的配角。
由于本次來了40+數量的演員,沒辦法一一詳談,只能先選擇印象深刻的說。
這檔節目挺有趣的,你會覺得發布會的信息量,其實比正片還多,它就不是沖著讓選手提高演技的目標去的,而是為了讓相關方各有所得。
自從風波事件之后,很久沒見過YD了,都不知道她的名字打出來能不能發布成功,遂只能用縮寫代替。
發布會還被選為媒體期待的演員,結果到了正片的第一期竟然直接消失,完全找不到她的存在了。雖然官方有解釋,但觀眾們并不太相信,可見“復出”的難度之高。
除了YD,徐開騁、楊子、劉梓晨和蔣依依等等,也都是網上曾有過負面爭議的藝人。
看到他們的出現,我都擔心這個節目請了這么多爭議性藝人,再不看可能某天就要被下架的節奏。
評委團向所有選手提了很尖銳的問題,比如是否整容過,做沒做過直播帶貨,演過的作品有沒有豆瓣三分以下的。
整容那個問題在講出口的瞬間,就是為了熱搜而準備的。
劇本痕跡很明顯,因為除了劉梓晨之外沒人站起來。
臺下那些動過的臉,普通觀眾都能看得一清二楚,而別提他們這些常年和演員打交道的制片人了。
金巧巧在所有問題結束后才入場,又是一個遲到戲碼。
這個故意遲到真的太俗了,似乎涉及演技培訓班的綜藝總想安排一場,仿佛沒有這個設計就體現不出導師的嚴厲似的。
劇本痕跡,真的太重。
接著就到了首輪的實景演技初印象環節,大家在有限的時間內要想劇本做造型,還要吸引導師的目光。
初次大考核,大家基本都是與過去合作過的藝人搭伙,比如《小歡喜》里的劉家祎和鐘麗麗,以及《大宋少年志1+2》里的蘇曉彤和王佑碩。
單人表演的,有一部分是拿自己過去的經典角色類型來吸睛,比如徐開騁的《警察榮譽》,趙秦的《甄嬛傳》,還有代高政的短劇《千金丫環》。
有些人只是表演痕跡比較明顯,最起碼還不算太尷尬。
可有些人真的是雷出天際,印象最深的就有沖著陳凱歌吼的表演,以及侮辱相柳那段。
直接看笑了,立刻讓我發現了《演員請就位3》的節目定位,根本就是一個搞笑的喜劇綜藝,而不是真心講演技的。
就像有些人是來社交,而不是來學表演的一樣,目的不同。
看著吳鎮宇多次變換表情的痛苦面具,實在有點繃不住想要笑。
其實這個比較也還好,畢竟哈哈一笑很輕松,沒什么可挑剔的。
總要有襯托,才能顯示出優勝劣汰的規則嘛。
在章子怡看到王佳怡的時候,有種謀女郎相遇的奇妙感覺,那一刻我感覺張藝謀的眼光是真的好,先不評價演技層面的事情,他選的女演員光是看臉就有明顯的辨識度,不會讓人記不住。
我覺得評委們選人的標準還是比較合理的,那些片段總的來講在播出時也有觸動到我,尤其是宋伊人關于“買”和“賣”的應變能力。
張百喬那個角色,也確實進入到人物了,順暢自然。
劉胤君那個執行導演的點子很聰明,不過他偏離了這個環節的初衷,只是讓導師相信了你的角色,但沒有看到你的演技。
雖然大體上還是符合觀眾預期的,但我們可以發現有些表演專門配了背景音樂,有些則是干巴巴的現場收音,對于觀感來講其實影響還是蠻大的。
看得出,節目組的偏心也很明顯。
從結果來看,章子怡和吳鎮宇更偏愛單人表演,陳凱歌和于佩爾則更喜歡互動性,就是考驗選手們能否有足夠的反應能力去接住戲。
兩組評委的標準不同,因此衡量的關鍵要素也就有差異性。
其實寫了這么多年的影評和劇評,葉秋臣也有一個自己衡量好演員的標準,即當我被某場戲觸動的時候,會去考慮演員是靠劇本角色寫出來的魅力還是靠本身的演技。
我們在大批的爛本子里,也挑到過演技好的演員,并為這種不匹配度而感到可惜,當然也在好劇本里發現過腥了一鍋湯的存在。
但人都是不完美,有短板的。
像章子怡代表作那么多,也拿過不少獎項,可依然會在綜藝里弄錯“氛圍感”(fen一聲)的讀音時,我們就知道不論是做演員還是做人,關鍵在于揚長避短。
如果你有非常過關的業務能力,那么也不會有人揪著這個發音的問題不放,因為其他的底氣夠足。
演員賽道化考核環節在第一期(下)也放出一些,但剪輯相對比較零碎不成體系,所以我會將其放在第二期的娛評里一塊寫。
第二期娛評,不見不散。
文/葉秋臣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葉秋臣)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注明出處—抄襲必究—歡迎轉發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