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京名吃糝
文/文明
中國歷史上,都市有北京、南京、東京和西京,南北東西,四京皆有之,唯獨沒有中京。
傳說,清朝皇帝乾隆,偕同大臣劉墉南巡,途徑魯南重鎮沂州,引發出一段君臣中京品“糝”的故事,流傳至今。
眾所周知,現為魯南重鎮的臨沂市,其稱謂演變多矣。咱不說漢朝之前它的名稱沿革,只說自東漢時期,設置瑯琊國起,經隋唐五代南北宋,直至元代,才廢瑯琊稱謂,設沂州府。清朝入主中原時,已無瑯琊府之稱。然而,延續久矣,名稱根深蒂固,百姓對沂州依然稱作瑯琊。
據說,郯城、臨沂、蒼山一帶,頻出土匪,留下了“臨沂郯城,土匪橫行;蒼山蘭陵,匪患盈盈”之說。
因瑯琊地域盛產土匪,人們聽見“瑯琊”二字,每每談虎色變。漢字諧音多多,人們便把“瑯琊”演變為“狼牙”,意為賊寇之地。
沂州府地處魯南,江淮以北,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堪為政治、經濟、文化及軍事之重鎮,南北東西交通之樞紐。加之,沂州府地處南京、北京之間一條線上,便有了“南京到北京,必定過中京”之說。
關于中京之說的來歷,據傳也與乾隆劉墉君臣有關。
閑話少說。一日,乾隆主仆二人行至沂州城外,眼見數條河流交錯縈繞,城池氣勢非凡,頗具大都市風采。乾隆問劉墉“此乃何地?”
劉墉順口答曰“此乃中京也。”
乾隆疑惑:“元有中都,未聽說中原有中京。”
劉墉解釋:北京到南京,必定過中京,哪有說北京到南京,必定過“狼牙”(瑯琊)的。
乾隆爺大笑“原來如此!”
自此,中京之說,便延續至今。
主仆二人在“沂河客棧”小住一宿。晨起,漫行街巷,觀覽沂州街市風光,優哉游哉。路過一家專門經營熬制米肉混雜湯食的小吃店。劉墉攛掇,何不品嘗此湯?
店主為二人各盛一大碗,放置矮桌之上。湯汁熱氣騰騰,香氣繚繞。乾隆爺用調羹盛一點,剛送入口中,便贊不絕口,忙問劉墉:“這是啥?”
因口含湯汁,發音不準,“啥”變成“薩”了。劉墉是何等聰明之人,頓時將“薩”與品嘗的食品聯系起來,說道:“對對對,它就叫糝。”
沂州化身臨沂,已是近代的1913年了。瑯琊郡、沂州府、臨沂市,皆是行政首府之實名,唯有“中京”之名,既非國都,亦非實名,乃是劉墉美譽之。
這兩位龍虎君臣,踏足瑯琊沂州府,留下了“中京品糝”的故事,美哉!
乾隆爺這一聲“薩”,成就了臨沂一道名吃“糝”。
沂州之“糝”,譽滿九州,名揚四海。天下商賈游客,文人墨客,省親的,求學的,凡到臨沂來的,若不品嘗一回“糝”,豈不遺憾終生!(責任編輯:楊曉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