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的爆發(fā),打碎了清朝“天朝上國”的美夢,戰(zhàn)敗后清廷被迫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割地賠款開口岸,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其實,早在乾隆年間,英國就“覬覦”上了清朝巨大的土地和市場。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借著給乾隆祝壽的名義,英國派出馬嘎爾尼使團訪華,帶來了海量的禮物,船隊從廣州登陸,一路北上直至京城,見到了清朝皇帝。英使這次訪問的最終目的是要促成貿(mào)易,因此提出了不少很過分的要求,如“將舟山附近海島讓給英國商人居住和收存貨物”“在廣州附近劃出一塊地方,任由英國人自由往來,不加禁止”等。
對于這些要求,乾隆斷然拒絕。不過,馬嘎爾尼使團沒有白跑一趟,他們細致考察了中國的民情、地理、關(guān)卡等,回國各自出版了回憶錄,在歐洲形成了一股“中國熱”。馬嘎爾尼使團中有一個11歲的小男孩,名為George Thomas Staunton,即小斯當東。
他在中國期間,得到了皇家的格外優(yōu)待,回國以后,他用中文小楷,為乾隆寫了一封感謝信,信件的原作就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信寫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五月初一,當時他15歲。
小斯當東11歲時便通曉拉丁文、法文、希臘文等多種語言,之后又在船上學(xué)會漢語。1793年在避暑山莊萬樹園覲見乾隆皇帝時,他收到了乾隆親賜的扇子與荷包,并一直珍藏。在信中,小斯當東寫道:“我們更愛那個欽差,因為大皇帝喜歡他,他拿來了大皇上禮物,我們必定受那件禮物。”據(jù)學(xué)者考證,“那個欽差”指的很有可能是和珅。
信末還寫道:“我們求大皇帝受幾個小禮物,英咭唎亞國做的。在我們京里,在(倫敦)城。”這也能看出,清朝人對英國使團帶來的戰(zhàn)艦?zāi)P秃推渌Y物興趣寥寥,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信末署名:“此呈系咤嘛士哆嗎嘶當?親手寫”。
小斯當東能把非母語、又是繁體的漢字寫得這么準確,看得出來很用心,字跡端莊秀整,對于15歲的小孩來說,的確很難得了。1800年起,小斯當東在東印度公司廣州商館任職,留華18年,是個地道的“中國通”。
1818年,小斯當東成為英國下議院的議員,1840年,他力主對清朝開戰(zhàn),影響了英國的決策,最終挑起了鴉片戰(zhàn)爭。現(xiàn)在當我們在看到這封信時,會感慨外交果然是“利益至上”,曾經(jīng)的謙虛少年后來成了殖民者的幕后大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