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外情,是誰之過#
如果突然問你,結婚生子意味著什么?
人們回答的具體說法也許各有差異,但核心內容多半是一致的:婚姻和家庭就該承載著愛情的延續、家庭的責任,成為夫妻雙方的生活意義。
可惜事與愿違,并非所有婚姻都能像想象中那樣圓滿,甚至一段看似幸福的關系都有可能在突然之間被蒙上出軌的陰影,承受傷害的當事人不禁會在困惑中發問:出軌是因為夫妻感情不好嗎?還是因為對另一半不滿意?我以為的穩定安逸的生活,難道只是你裝出來的假象,現在你裝累了,就不再給予那些我以為的“對我好”?如果是這樣,結婚生子的意義又在哪里……
這一重重疑問的背后,隱藏著許多人對婚姻本質的誤解。
把出軌背后的原因直接等同于“對你不滿意而感情不好”,這實際上體現出的是一種在親密關系中貽害無窮的“兌換思維”。
你在假設婚姻僅僅是一場基于付出與回報的交易:如果一方出軌,那么一定是合同中的另一方沒有做到足夠好,或者干脆更嚴重點,另一方對交易內容毫無興趣,已經打算取消交易了!
這種思維方式在潛意識中讓你認為自己通過不斷的努力付出和犧牲,就理應能夠從另一半那里“兌換”到體貼、關心、忠誠等情感與物質的回報。你心里想的是:我為你付出,你也應該同等回報我才對,給我一份白頭偕老的愛情,給我一個穩定安逸的家庭生活。
這個“兌換”的過程看似很合理:只要你努力盡到妻子的義務,放出來給其他人看也都挑不出錯,那你也必須得到你想要的回報,比如另一半要做得和你一樣好。這樣天道酬勤的世界才是公平的,好人有好報,不是嗎?
你還沒有發現,這種邏輯實則存在很大的漏洞。“兌換思維”將親密關系簡化為一種單向度、線性因果的利益交換鏈條:我對你好,你就應該愛我;你愛我,就說明你不會出軌。于是你誤以為,只要維護好交換鏈條中自己的這一端,另一半的那一端就一定會輸出你想要的結果。但現實中的婚姻與家庭生活遠非如此簡單的單維模型,而是復雜的情感聯結,其中混雜了情感的產生與消逝、善變且脆弱的人性、無法預知的外界誘惑與內耗壓力等等多維度因素,每一個因素都會在不同層面上影響你們關系的走向。
如果你沒有從“兌換思維”中超脫出來,你就沒法真正理解另一半出軌背后的原因。
你之所以會問“出軌是不是對另一半不滿意”、“他的好是不是裝出來的”,就是因為你的腦中還牢牢根植著這個利益交換鏈條,你發現伴侶的那一段輸出的“報酬”不對勁,就開始懷疑自己這一段輸入的東西是不是不夠,這根交換鏈條是不是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但你卻沒有想到:這根交換鏈條其實本來就不存在。
當你脫離“兌換思維”來審視你們的婚姻和他的出軌,一切便豁然開朗了。
你問,出軌是不是因為夫妻感情不好,對另一半不滿意?
答案是不一定。一個人當然可以懷著對伴侶的不滿與惱怒而出軌,但也完全可以在對婚姻和家庭頗為滿足,甚至是不想這段夫妻關系破裂的心境下出軌。
有的人出軌是為了尋求自我認同。人到中年,很多人面臨身體機能衰退,事業過了巔峰期停滯不前,甚至走下坡路,在這種情況下人很容易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害怕自己“老了”、“沒用了”。但通過和年輕異性的交往,他們在感受到青春活力的同時又能通過年齡沉淀下來的生活經驗讓對方折服,享受來自年輕人的仰慕與崇拜,來證明自己仍然有魅力、有價值,以此逃避對歲月流逝的恐懼。
婚外情為這一類出軌者提供了新的自我認同來源,但他們往往也不想要拋棄原有的婚姻和家庭,因為那同樣是他們重要的自我認同來源,有妻有子、成家立業、受到社會主流認可的形象也是他們十分不情愿拋棄的。他們很可能對另一半很滿意,希望對方一直作為自己的退路、后盾,可他們也依然會出軌,只是因為他們覺得自己需要的東西是婚姻里無法提供、也不打算向另一半索取的。
還有的人出軌是由于情感上的空虛。就算讓這一類出軌者來評價,他們也會說自己的婚姻生活穩定和諧,沒什么讓人不滿意的。但也正是這種一成不變讓他們感覺生活仿佛一潭死水,沒有半點讓人興奮的東西。他們出軌正是為了在外界尋找感情的聯結,情緒的共鳴,重新找回自己的活力與激情。
但就連這一類出軌者自己也清楚,人不能僅僅靠激情和新鮮感活著,對他們來說,婚外情和第三者只不過是用來提供一些慰借,婚姻和伴侶所保障的穩定依然是必須的,同時他們也相信只要自己向另一半提供了同樣的穩定性,也就是不提出離婚、不鬧出大麻煩,也就盡到了自己的義務。
除了這些例子,還有許多種情形符合“對另一半滿意卻依然出軌”的條件。
導致他們出軌的不是對伴侶的不滿,而是對自己的不滿——不管他們的另一半有多盡心盡力,出軌者依然有可能因為自身的內在動機而出軌。因為只要是一個人,ta就具備自己的主觀意愿和心理需求,不是一臺上好發條就一板一眼運行的機器,對這一點的忽視正是“兌換思維”的最大缺陷。
不僅如此,“兌換思維”放在婚姻系統里至少還會造成三個層面的重大漏洞:
忽視個體差異
“兌換思維”的根本缺陷在于它預設了一個統一且標準化的婚姻與親密關系的模板,讓人誤以為只要按照這個模板去做,就一定能在關系中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
但就像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也是客觀存在的,每個人心中的對于滿意的標準、對“感情好”的評價與預期都有自己的理解和定義,如果你硬要用同一把尺子去衡量所有人的感情,用一個標準去定義全天下的所有家庭,結果必然是處處碰壁。
比如你覺得一個人只要對另一半滿意就不會出軌,只要營造穩定安逸的婚姻,就能滿足人對生活的全部期望。但出軌的人想的卻是:這樣的婚姻肯定是我所需要的,但我在生命的不同階段,也很可能想要其他的東西,有時候我想要新鮮感和刺激,有時候我想要自由,有時候我還想要理解……
又比如,你心目中感情好的標志是在物質上把伴侶照顧得無微不至,每天為對方準備豐盛的餐點,包攬所有的家務,但對方心中的親密感實際上來自于精神上的支持、共同的興趣愛好、能夠一起討論職業發展和社會大事……
穩定安逸的婚姻未必是假象,但很可能并不是對方想要的全部。
忽視人性的發展
這種思維的另一個缺陷在于假設人的需求和價值觀是恒定不變的,你認為對方和你結婚是為了獲得安逸的婚后生活,那么他在今后的余生中想要的也一定只有這個,只要你數十年如一日穩定提供品質相同的“安逸”,就能從另一半那里“兌換”到永恒的愛與忠誠。
可你想想,就算是一家你常去的餐館也有開著開著味道變了,或者經營不善倒閉關門的可能性,更何況是人類只存在于無形之中、本就每時每刻在變化的情緒與感受呢?
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增加,環境的變化,我們每一個人的需求和價值觀都會發生改變。二十歲的年輕人也許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三十歲的中年人可能在追求穩定和安全感,四十歲進入不惑之年的人們心中卻可能多了一分迷茫,轉而關注自我價值的實現……
人會成長,關系亦會變化,夫妻雙方的情感聯結需要不斷重新建立與鞏固。如果你一直執著于用過期的方式來換取伴侶的回應,而沒能察覺到對方的變化,只會讓另一半感到不被理解,進而導致關系的疏離。
忽視關系的互動性
更危險的一點還在于,“兌換思維”消解了親密關系中的互動性,婚姻本來應該是雙方共同經營的結果,兩個人都必須理解、包容和支持彼此,但“兌換”所暗示的利益交換本質卻把關系變成了單方面的付出與索取,仿佛兩個人可以三心二意、例行公事地完成這一切。
這讓對方感覺,好像只要給予了你所需要的東西,不是某個特定的人給的也可以。如果是這樣,那干脆把伴侶換成一個出售愛的自動售貨機好了,不需要他這個人杵在那里,不也一樣嗎?
電影《讓子彈飛》里,劉嘉玲飾演的縣長夫人有一句名臺詞,“反正呢,我就想當縣長夫人,誰是縣長,我無所謂!”如果你們的婚姻關系淪為付出與索取的循環,給對方的感受恐怕也與這差不多——只要有穩定安逸的生活,另一半是誰,你是不是也無所謂?
也許你們的婚姻在表面上依然穩定,但這些懷疑會像絲絲縷縷的霧氣一樣滲透你們的關系,將你們兩個人都籠罩在讓人迷路的大霧之中。
只有雙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維持關系的健康發展,如果只是單向的交易,就算你們兩個在短期內都覺得自己的付出有所回報,“兌換思維”如果長期存在,最終將導致關系的疲憊和情感的枯竭。
婚姻中的情感支持永遠不是按照某種價格交換,而是建立在信任與相互理解的基礎上。
當你從“兌換思維”中解脫出來時,你就會發現婚姻的本質不是我們能從伴侶那里獲得什么,或者提供什么才能令另一半滿意,而是夫妻雙方如何共同成長、學會承擔責任,在這個過程中彼此扶持,相互理解。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