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門,腳下全是廢品,寸步難行;再抬頭,眼前的雜物堆積成山,最高處快夠到天花板……在居民小區(qū)里一些獨居老人家中,一堆堆“垃圾山”不僅擠占著他們的生活空間,也重重壓在了消防安全那根弦上。尤其是在天干物燥時節(jié),逼仄空間里鋪天蓋地的可燃物,讓人心驚膽戰(zhàn)。
據(jù)了解,一些老人常年拾荒囤物的習慣,致使家中的“垃圾山”不斷生長;而由此引發(fā)的消防隱患,也逐漸成為困擾社區(qū)治理的“老大難”問題。
拾荒囤物導致的消防隱患困擾著社區(qū)治理。
91歲老人思女囤物十多年
兩室一廳無處下腳
李明蘭(化名)老人今年91歲,沒和兒孫同住,而是獨居在朝陽區(qū)管莊鄉(xiāng)管莊東里小區(qū)。推開老人家的房門,記者被眼前的景象所震驚:不管是過道還是房間,兩室一廳的地板上全堆著垃圾,看不到任何家具和生活的痕跡。
在一間屋內,床鋪早已被廢品掩埋,老人晚上就躺在雜物上睡覺。她平日也不動火做飯,而是去社區(qū)公益食堂就餐。記者看到,老人家中除了幾盞電燈外,沒有任何家用電器。
但在李明蘭老人眼中,家里的廢品雜物可不是垃圾。說起這些“寶貝”,她的言語中流露出依戀之情。“都是丫頭的小玩意兒。”老人顫巍巍地解釋,家中物品是女兒生前留下的物件,睹物思人,她舍不得扔。
“現(xiàn)在老人家中幾乎都是廢品,她和女兒的私人物品混雜其中,分不清了。”說起李明蘭老人,管莊東里社區(qū)副書記毛迪無奈地搖搖頭:“老人早年間就有拾荒的習慣,十幾年前,與她朝夕相處的女兒突然離世,此后,老人囤積廢品的問題就越發(fā)嚴重,算是一種精神寄托吧。”
記者了解到,李明蘭老人每個月有9000多元的退休金,她囤積廢品不為賣錢,結果東西越攢越多,從舊衣舊鞋到鍋碗瓢盆,再到紙盒包裝袋,五花八門,老人平日就在“垃圾山”爬上爬下,不僅氣味擾民,更有消防隱患。
這些年,鄉(xiāng)里、社區(qū)和消防部門工作人員已記不清上門勸解了多少次。毛迪說,每次上門清理,老人嘴里一直念叨:“不好意思,給你們添麻煩了,我不是不懂事的人。”然而,一旦真要動手清理,老人固執(zhí)的一面就顯露出來。
“清理出第一包廢品的時候,老人還能忍受,再接著清理,老人就開始抹眼淚,激動時還給我們下跪。”朝陽區(qū)消防救援支隊防火監(jiān)督員伍勇面露難色道,“老人年紀大了,我們也怕老人精神受刺激,身體吃不消。”
拒絕清理
廢品進家就是“私人物品”
想要搬走老人家中的“垃圾山”,面臨一個尷尬的境地。
記者走訪發(fā)現(xiàn),此前,有的拾荒老人會把部分廢品囤積在居民樓的公共樓道里。房山區(qū)人民法院法官朱樂說,我國消防法中有明確規(guī)定,任何單位或個人都不得占用、堵塞或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以及消防車通道。有占用、堵塞、封閉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或者有其他妨礙安全疏散行為的,對個人處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罰款,經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強制執(zhí)行,所需費用由違法行為人承擔。
因為樓道堆物不僅違法,還可能遭受處罰。于是,有些老人便將廢品轉移至家中,并以“私有財產”“個人物品”“勿闖私宅”等理由拒絕清理。這讓對居民家中沒有執(zhí)法權的消防部門屢屢遭遇“閉門羹”。
幫助居民清理家中雜物時,消防部門常常遭拒。
朱樂說,如果居民在自己家中囤積廢品雜物,產生環(huán)境污染或者安全隱患,影響周圍鄰居的正常生活、休息等情形,其他業(yè)主可要求其停止侵害,排除妨礙,恢復原狀,賠償損失。
然而,通過其他業(yè)主或物業(yè)打官司,來達到搬走“垃圾山”的目的,需要耗費相當長的時間和精力,并非一件易事。
探因
囤物背后是一種情感寄托
“在心理醫(yī)學診斷中,有一種疾病叫作囤積障礙。”北京大學人民醫(yī)院醫(yī)學心理科副主任醫(yī)師謝稚鵑介紹,這是一種以持續(xù)地難以丟棄物品為主要表現(xiàn)的精神障礙,患者不顧物品的實際價值如何,而將其積攢在自己居住的地方,造成生活區(qū)域雜亂不堪,患者因此感到痛苦,但卻無法控制。
研究發(fā)現(xiàn),囤積障礙,獨居者常見。
謝稚鵑說,囤積障礙是一個較新的研究領域,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可能是多種因素導致的。“有遺傳因素,研究發(fā)現(xiàn),患者近親屬可能有類似的問題。還有生活環(huán)境的因素,比如患者在生活中經歷了非常大的負面事件,用囤物來回避心理創(chuàng)傷。此外,還與患者本人的性格相關。目前囤積障礙分為心理治療和藥物治療,或者兩者綜合,治療效果有限,且因人而異。”
囤積障礙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治療效果有限。
反復上門
柔性勸導打開心扉
記者采訪中發(fā)現(xiàn),目前一些街鄉(xiāng)、社區(qū)和消防部門工作人員采取的正是“反復上門,柔性勸導”的工作方法。
伍勇為李明蘭老人帶來“逃生滅火四件套”。
在李明蘭老人家門口,防火監(jiān)督員伍勇和老人進行了推心置腹地聊天,從自己的當兵經歷到家庭故鄉(xiāng),通過深入交流慢慢贏得老人信任,“我給您帶來了‘逃生滅火四件套’,鄉(xiāng)里還給您買了50多個儲物箱,廢品咱們清走,個人物品用箱子給您裝起來,不然家里連個落腳的地方都沒有。”目前,李明蘭老人家中已整理干凈,房屋內和樓道也做了全方位清洗和消毒。
清理之后的李明蘭老人家。
記者手記:
如何預防,更值得思考
囤積在老人家中的“垃圾山”能搬走嗎?
拾荒囤物老人的生活習慣、情感需求和生命安全孰輕孰重,答案似乎很明顯。
采訪中,記者很認同海淀區(qū)消防救援支隊防火監(jiān)督員顧濤的一句話,“尊重老人的生活習慣和情感需求,但安全底線不容突破。”
然而,回到現(xiàn)實,解決拾荒囤物問題卻往往陷入兩難境地,搬走一座座“垃圾山“,需要各方的耐心和恒心。
謝稚鵑建議,相關部門在關注關愛獨居老人時,可以將對囤積障礙的干預前移。如果能給予他們更多的關愛與陪伴,情況就會有所改善。
所以,廢品雜物雖然清理干凈了,如何預防此類問題,才是更值得思考的課題。不要等到積重難返,老人心中和家里的“垃圾山”已難以搬走。
來源:北京晚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