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1979年的對越自衛反擊戰,那可真稱得上是一場“揚眉吐氣”的戰斗。
老山腳下,我軍戰士個個奮勇當前,迫擊炮部隊更是連發炮彈,直接將老山山頭削平,打得侵略者如同喪家犬般四散奔逃。
可就在這士氣大振之時,一旁的一位老將軍卻是面露不悅。
隨后,他徑直走到參謀長周德禮的面前,怒吼道:“凈放空炮!浪費炮彈!你和你的領導,全都該被撤職!”
一番訓斥,讓在場人全都愣了神。戰士們面前的這位將軍,究竟是個什么來頭?明明優勢正在我軍,他又為何說出如此言論?
原來,這位將軍不是別人,正是經許世友將軍推薦,來到越南戰場參與指揮的劉昌毅中將。
而他之所以說出那番“打擊士氣”的話,也是源于他征戰多年的經驗。
說起劉昌毅將軍的作戰經歷,那的確是尤為豐富:從土地革命戰爭到抗日戰爭,再到解放戰爭時期,劉昌毅都始終堅守前線,可謂是戰功赫赫,聲名遠揚。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杰出的將領,出身卻極為普通:1914年出生的他,在15歲那年就加入了光榮的紅軍隊伍,并積極參與對國民黨反動部隊的作戰。
自打小時候起,劉昌毅就膽識過人,加入紅軍部隊后,這份勇敢更是有了用武之地。
入伍不久后,劉昌毅便晉升到了排長的職位。這位作戰勇敢、渾身是膽的小紅軍,也得到了陳賡將軍的賞識。
在陳賡將軍的提攜下,劉昌毅接連晉升,兩年后就當上了連長,還正式入了黨。
但即便如此,劉昌毅也沒有居功自傲,而是繼續在前線奮勇殺敵。
在1933年,紅軍進行了著名的“反六路圍攻”,劉昌毅不是在先鋒部隊揮舞大刀,就是在后衛部隊謹慎防敵。
因為作戰十分勇猛,劉昌毅在部隊里得到了“猛張飛”這一美稱。
在一次戰斗中,他甚至為了保護戰友,獨自沖向敵人的陣線,最終傷勢過重,一連昏迷了好幾天。
好在最終,劉昌毅還是挺了過來。養好傷之后,他完全顧不得恢復,便又重新投入到了戰場之中。
這種精神雖然值得贊揚,卻為他日后的遭遇埋下了禍根。
這樣打了幾年,國共雙方終于在日寇的威脅之下握手言和,組成了抗日統一戰線。
劉昌毅也長舒一口氣:打了這么多年的內戰,終于可以聯手打鬼子了!面對沾滿同胞鮮血的日寇,劉昌毅勇猛更甚。
抗日戰場上的劉昌毅,更是令各路日軍聞風喪膽,但更難得的是,他還是為數不多備受日軍尊敬的中國將領。
在各種戰事里,能夠受到對立軍隊普遍尊敬的將領,都需要兼具實力與人品。
就比如二戰結束后,還能得到盟軍方面紀念的隆美爾,便是如此。
尤其是對于向來“尚強”的日軍,能得到他們的普遍尊重,也說明劉昌毅不僅作戰勇猛,而且人品上剛正不阿、光明磊落。
而劉昌毅,也正是一個如此正直的人。在一次戰斗中,他所率領的部隊繳獲了日軍的一門具有紀念意義的大炮,日軍不惜開出豐厚的物資條件,也想換回這門炮。
可劉昌毅卻既沒有答應日軍的條件,也沒有將大炮炸掉,而是對日軍說道:“你們要是能贏過我,這門大炮自會歸還你們。”
日軍聞到此言,皆是垂頭喪氣,畢竟在正面戰場上贏過劉昌毅,對他們而言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此事過后,劉昌毅在日軍部隊中廣負盛名,得到了普遍尊敬。
可在1943年,劉昌毅因長時間作戰,導致當年在解放戰場上受得舊傷復發。
不得已,劉昌毅只得住院接受治療,可還沒等康復,他又帶著部隊沖上了嶺南戰場。
劉昌毅如此心系戰事,這固然是好事,可身體終究是革命的本錢。
為了讓他乖乖養傷,林南戰役結束后,劉昌毅就被送到了延安,在抗日軍政大學進行學習。
無仗可打的劉昌毅,總是手心癢癢,但在命令面前,自己也沒有抗命的道理。終于在第二年,他才又獲得了重返戰場的機會。
1944年,日軍已然是精疲力盡,但還想做最后的掙扎。在前線資源緊張的狀況下,日軍向中原大規模調集兵力,大舉進攻河南。
黨中央見狀,當機立斷組建了河南軍區,劉昌毅擔任第六支隊司令員。
重返戰場后的劉昌毅,依然是那個“猛張飛”,前前后后歷經了60多場戰役,殲敵八千余人,成功守住了中原。
抗日戰爭結束后,隨之而來的便是解放戰爭。盡管心有不甘,劉昌毅還是不得已再次將矛頭對準了國民黨部隊。
經歷了多年戰火的淬煉,劉昌毅也從血氣方剛的年輕小將,成長為一名老練的將軍,為了盡量避免內戰,劉昌毅奉命撤出河南,南下駐軍桐柏山。
在桐柏山區,劉昌毅帶領部隊養精蓄銳,一方面力求國共和平,一方面也在默默準備著可能無法避免的戰爭。
1946年6月,中原突圍戰役爆發,劉昌毅帶領先鋒部隊飛渡襄河;后又轉為后衛部隊,掩護大軍進駐武當山,成功開辟了鄂西北根據地,中原突圍戰役也終于大獲成功。
待鄂西北軍區穩定下來后,劉昌毅親自率領獨立旅,在軍區附近四處征戰。
中原地區,歷來為國民黨反動勢力所重視,對于鄂西北軍區的圍剿,也幾乎是一時不停。
可憑借多年的作戰經驗,劉昌毅的部隊多次打擊國民黨反動部隊的洶洶來勢,成了國民黨軍隊極為忌憚的一只“鐵拳頭”,率領獨立旅的劉昌毅,也成了國民黨的“眼中釘”。
那時候,國民黨甚至懸賞5萬大洋,只為取得劉昌毅的項上人頭。
可這份危險,在劉昌毅的眼中卻成了極佳的戰機,他利用國民黨對他的重視,不斷率部游走,吸引火力。
直到1947年,劉昌毅才來到了大別山,為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提前鋪好了路。
在之后的淮海、渡江戰役,以及收尾的兩廣戰役中,劉昌毅也立下了赫赫戰功。
基于劉昌毅在戰爭中的貢獻,在1955年的授勛儀式上,劉昌毅榮獲中將軍銜。
此時的劉昌毅,已是傷痕累累,遍體舊疾,一腔熱血,卻未曾有絲毫寒涼。
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打響,負責指揮的許世友將軍,第一時間就想到了劉昌毅這位征戰一生的老將,隨即便向上級請示過后,讓劉昌毅來到前線與自己一同指揮。
經過多年的軍隊建設,我軍的實力早已是今時不同往日,曾經“十人一支槍”的拮據境況,也早已成為過去。
面對來犯的越軍,我們也用上了曾經羨慕不已的“火力覆蓋”戰術。
可飽經戰火洗禮的劉昌毅,又怎會看不出這種戰術背后隱藏的風險:
首先,火力覆蓋這種戰術一是浪費,二是對擅長躲進山洞的越軍,其實起不到理想中的效果;其次,這種打法看似豪邁,但卻極有可能誤傷到正在行軍的我軍部隊。
總而言之,對付越軍不宜急進,只能緩行。聽了劉昌毅的話,一眾將領、戰士恍然大悟,不禁感慨:這“猛張飛”,原來也是個“粗中有細”的人。
果不其然,在劉昌毅的指揮下,戰事進行得異常順利。戰爭勝利后,劉昌毅又在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1999年,這位戎馬一生,為新中國立下汗馬功勞的老將,在廣州永遠地閉上了雙眼。
劉昌毅將軍的去世,難免令人惋惜;萬幸的是,在他閉上雙目之前,看到的是一個煥然一新、欣欣向榮的中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