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評分四連漲,《詭才之道》僅憑點映兩日和上映首日,口碑就迅速上漲,給疲乏的后春節檔市場加了點小佐料。
只可惜,由于《哪吒之魔童鬧海》的虹吸效應,其它電影很難在這一時間突圍。目前,《詭才之道》預測票房僅不到4000萬,出圈都難,更別說復制去年臺片黑馬《周處除三害》的票房成績。但有“鬼”的電影,能夠引進內地,已經是不可多得。畢竟,“國產鬼片不能有鬼”是坊間心照不宣的規則怪談。
《詭才之道》將喜劇與“鬼”元素結合,很自然地令人聯想到2022年另一部臺灣電影《關于我和鬼變成家人的那件事》(簡稱《鬼家人》)。這兩部電影的導演,還曾執導過臺灣近年大熱的恐怖片,比如2015年的《紅衣小女孩》就是《鬼家人》導演程偉豪的長片首作。
從正經的恐怖類型片,到“恐怖+喜劇”的融合類型,臺式恐怖正在成為一股重要勢力,給臺灣電影建立起一重新的辨識度。“恐怖”與“喜劇”,這一對看起來毫不相關,但又的確有著奇妙化學反應的電影類型,早已融合成獨特的類型分支。它當然沒那么主流,卻也誕生出不少經典作。如今,又在臺灣電影里煥發了新生。
反觀內地電影市場,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今年內地已定檔的國產恐怖片數量多到驚人。不難猜想,去年的國產恐怖片小爆款《鴛鴦樓·驚魂》給了市場以信心。但就像《詭才之道》難以復制《周處除三害》,今年已定檔的恐怖片也勢必難以成為下一個《鴛鴦樓·驚魂》。
鬼片真的不能有“鬼”嗎?如果有的話,能有什么樣的“鬼”?國產鬼片的質量不如人意真的是“不能有鬼”所導致的嗎?對于這一輪恐怖片“熱”,毒眸試圖從近幾年臺式恐怖的崛起,以及恐怖喜劇這一類型特征,給內地恐怖片創作尋找一些可能的出路。
看恐怖片也能笑出聲
說起“恐怖喜劇”,你腦海中浮現的第一部電影是什么?
毒眸在往期文章《看電影時,嚇哭和爆笑能并存嗎?》中,曾詳細分析了該融合類型片的源流與發展路徑。
1948年,《兩傻大戰科學怪人》被認為是“恐怖+喜劇”類型融合的鼻祖。影片通過一對白癡組合與環球影業打造的一系列經典怪物之間的互動來制造幽默效果,諸如德古拉、科學怪人等怪物輪番上陣,又被戲稱為“環球怪物大亂斗”。
再到20世紀八九十年代,隨著觀眾對傳統恐怖片的審美疲勞,電影創作者也開始探索新的敘事方式。面對社會情緒的變化,恐怖片里的暴力和血腥程度增加,“砍殺電影”大行其道。諸如《鬼玩人》《美國狼人在倫敦》這類融合喜劇類型的恐怖片,血漿噴射已見怪不怪。超自然力量、科幻元素的流行,又催生了《捉鬼敢死隊》這種有點無厘頭的靈異捉鬼片。
但對中國大陸市場產生影響的恐怖喜劇,是同樣在這一時期,在香港新浪潮后,由港片掀起的鬼怪片、靈幻片、僵尸片風潮,它們開始以錄像帶的形式流行在各大錄像廳。當時的香港已經是相對發達的商業社會,追求娛樂是最明顯的特征。在恐怖片中,加點具有娛樂性的喜劇元素,便順理成章了。
1980年,洪金寶自編自導自演的《鬼打鬼》,將正邪斗法的故事模式與功夫喜劇的敘事風格結合,開創了獨特的功夫喜劇恐怖片。兩年后,洪金寶又推出了《人嚇人》,進一步鞏固了這一類型的地位。
扮演道士的林正英逐漸深入人心,開始發展出影史留名的系列,即《僵尸先生》系列。其中的喜劇元素多來自角色間的插科打諢,比如九叔和徒弟之間的相互調侃、徒弟之間的戲弄。另一個代表性系列電影,則是黃百鳴主演的《開心鬼》系列。影片以輕松幽默的方式講述鬼魂與人類的互動,成為香港恐怖喜劇的經典,也是不少70、80后的童年回憶。
受到《僵尸先生》的影響,臺灣也掀起一陣跟拍僵尸片的風潮,以《僵尸小子》系列六部作品為代表,但大多是效仿香港僵尸片風格,缺乏臺灣本土的特色。
直到現在,提起恐怖喜劇,除了香港僵尸片,最多人投票的少不了“驚聲尖笑”系列、《僵尸肖恩》等二十年前的作品。這一時期,這些好萊塢恐怖喜劇以反類型的方式,對恐怖片的傳統套路進行了戲仿和諷刺。《驚聲尖笑》就模仿了《驚聲尖叫》《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女巫布萊爾》等恐怖片,以惡搞傳統恐怖片的形式獲得驚人票房成績,并形成了一個延續了十幾年的系列。
不過,恐怖喜劇作為本就是小眾類型的恐怖片的分支,很難得才會有一部爆款。總是處在邊緣,才是它的注腳。
臺式恐怖崛起
由于恐怖片在內地發展曲折,甚至逐漸銷聲匿跡,因此“恐怖+喜劇”這一融合類型更是寥寥。唯有2023年《中邪》導演馬凱的商業片首作《了不起的夜晚》可作代表,可惜票房還不到5000萬,還是一定程度上沾了“范丞丞大銀幕主演首秀”的光之后的結果。
而近年來臺式恐怖片成系列的出現,可以說打開了華語恐怖電影另一幅圖景。
恐怖片,常常與驚悚、懸疑搭配,在臺灣電影市場則多表現為靈異元素、都市傳說、恐怖民俗、陰間故事等內容。前兩年在流媒體爆火的《鬼家人》,以及此刻正在內地上映的《詭才之道》,雖然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恐怖,但也是“鬼”元素+喜劇類型融合的作品,并有著反類型新意。
《鬼家人》以冥婚為戲劇點,融合家庭情感等元素,憑借3.6億新臺幣的票房躋身臺片影史第7,在Netflix上線首周即成為非英語影片全球排名第7。《詭才之道》以“陰間職場”“冥界娛樂圈”為背景,既調侃了恐怖類型套路,又撕開社會焦慮面,以6099萬新臺幣,位列去年臺灣本土票房第三。兩部作品從驚悚程度上來說都沒有那么嚇人,只是借助了“鬼”元素,在類型表達中融入社會議題。
再往前看,《鬼家人》的導演程偉豪,在2015年,推出長片首作《紅衣小女孩》,以都市傳說為切入點,創造了8500萬新臺幣票房,刷新彼時臺灣10年來的恐怖片紀錄;2017年,續作《紅衣小女孩2》,票房突破1億新臺幣,成為年度臺灣本土電影票房冠軍。
以此為標志,臺灣恐怖片多了起來,并逐漸系列化。這些融合民俗信仰、都市傳說的恐怖片,既有明星加盟,票房又可觀,也讓資方越來越有信心。比如,2018年廖士涵執導的《粽邪》,取材自彰化沿海一帶的送煞儀式“送肉粽”,也就是將非自然死亡的死者相關物品制作成“肉粽”形狀,送往海邊或河邊焚燒,象征將煞氣送走。緊接著在2020年、2023年,兩部續作《馗降:粽邪2》《粽邪3:鬼門開》接連推出。基于東海大學的恐怖傳說,《女鬼橋》《女鬼橋2:怨鬼樓》系列恐怖片在青春恐怖類型上做出拓展。
再到2022年,柯孟融執導的偽紀錄恐怖片《咒》,不僅收獲1.7億新臺幣票房,更一舉成為首部Netflix 全球排名前十的臺灣電影。
如今臺灣靈異恐怖片不僅數量增多,類型變多,而且幾乎都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在近十年臺灣本土票房榜前十名里,有四部包含陰間設定,其中就包括《鬼家人》《月老》《咒》。前兩部在類型標簽上,更偏向喜劇、奇幻,而《咒》則是真正嚇人的恐怖正劇。
可以看出,臺灣恐怖片的發展壯大,與文化土壤息息相關。臺灣深受閩南文化影響,民間信仰豐富多元,這種文化背景為恐怖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早在上世紀90年代,臺灣就有了靈異節目。從《玫瑰之夜》(1991)里的板塊《鬼話連篇》,到《穿梭陰陽界》(1997)、《神出鬼沒》(1998)這些靈異節目,某種程度上也是臺灣鬼神文化的縮影。
“紅衣小女孩”的都市傳說,就來自節目《神出鬼沒》放的錄影帶,曾轟動一時。在那卷詭異錄影帶里,一位行山者背后現身的那位有著小孩身軀與老人面孔的紅衣女孩,成了不少臺灣90后的童年陰影。
恐怖喜劇是新出路嗎?
程偉豪曾在采訪中表示,《開心鬼》系列和林正英的僵尸系列都曾是他的啟蒙。這幾年看到越來越多的創作者會寫關于民俗文化、靈異恐怖的故事,民俗恐怖相關題材在臺灣迎來一種復蘇,不光體現在電影上,還出現了諸如《通靈少女》《不良執念清除師》等劇集。
內地恐怖片或許也可借鑒一二。
毒眸曾在《鴛鴦樓·驚魂》上映時,撰文梳理了國產恐怖片的發展過程(點擊閱讀:國產恐怖片要回春了嗎?),并分析了國產恐怖片發展的幾點可能性,指出恐怖片是院線拉動年輕人觀影的重要抓手之一。
看似“恐怖片不能真的有鬼”、審查尺度等問題是限制國產恐怖片發展的原因,實際上,更重要的原因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京城81號》之后,題材的重復以及質量的持續下滑,使國產恐怖片的口碑逐漸跌至谷底。2017年以后,市場泡沫迅速破碎,恐怖片的數量也斷崖式下滑。恐怖片成了沒人愿意投,也沒人愿意演的邊緣類型。
對于恐怖片是否能有“鬼”的問題,以及有“鬼”能否上映的問題,《詭才之道》就給出了答案。其正片在前后兩頭加入了一個編劇設定,并不影響正片觀看體驗。這是一個國產劇在面對穿越等設定時最常用的手法,實際上也能被未來絕大多數“有鬼”的恐怖片所借鑒。
重點在于,《鬼家人》與《詭才之道》都只是借助“鬼”元素,表達社會議題與家庭溫情,其核心價值落點仍然是“正能量”的。馬凱的《了不起的夜晚》最終票房與口碑平平,更多問題還是出在創作層面。恐怖與喜劇兩種類型的融合并不容易,也難免誤傷純恐怖片愛好者想要找刺激的心,因此更考驗創作者的能力,如何創新類型并融入社會議題,從而引發觀眾共鳴。
缺口也意味著機會。恐怖片在國內有一定的受眾基本盤,只要有足夠的品質和新意,不愁沒有市場。恐怖喜劇就是一種可能性,因為恐怖類型足夠稀缺,而喜劇又擁有最廣闊的市場。只是國產恐怖片早已與爛片綁定,打破“恐怖片=爛片”的印象,重建觀眾對恐怖片的信心迫在眉睫。
今年已經定檔的影片中,恐怖片已經有19部之多,超過了前五年每年的上映數,接近2019年的21部。尤其是在《哪吒之魔童鬧海》稱霸市場時,許多原本打算上映的中小成本影片大都選擇了避其鋒芒,這讓接下來3月到5月的新片供給中,恐怖片的占比尤其突出。
但這些作品既無明星加盟,制作公司也大都名不見經傳,不似去年的《鴛鴦樓·驚魂》為中影出品,才能在國產恐怖片的爛片叢林中一枝獨秀。從片名來看,這些恐怖片酷愛使用“午夜”,諸如《午夜怨靈》《午夜游戲》《午夜兇鏡》《午夜電梯》《夜半兇宅》,還有四部都帶了“山村”,三部有“中式恐怖”概念。雖然數量多了,但同質化與低質化的現象仍然一目了然,難以讓觀眾對國產恐怖片有所改觀。
恐怖賽道仍然大有可為,不過,只有寫好故事才有出路。無論是令人尖叫的,還是令人又尖叫又大笑的,都會有人買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