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35年5月,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紅軍先遣隊通過彝族聚居區后,星夜奔馳,往大渡河方向急行軍。
劉伯承騎在他那匹白馬上,一邊往前走,一邊思考問題。他心情沉重,神思恍然,靈魂出竅,口中不時喃喃自語:“有船我就有辦法!有船我就有辦法!”
毫無疑問,大渡河是橫亙在中央紅軍面前的又一道難關。早在5月中旬中央紅軍趕往大渡河之前,蔣介石就察覺了中央紅軍的戰略意圖,調動十余萬中央軍和五萬余川軍,在大渡河沿線組成封鎖線,對中央紅軍進行堵截。
他致電各軍:“大渡河是太平天國石達開大軍覆滅之地,今共軍入此漢彝雜處、一線中通、江河阻隔、地形險要、給養困難的絕地,必步石軍覆轍,希各軍師長鼓勵所部建立殊勛。”
蔣介石還特別調動劉文輝防守大渡河:“大渡河天險,共軍斷難飛渡,薛岳總指揮率領十萬大軍跟追于后,望兄督勵所部,嚴密防守,務將共軍徹底消滅于大渡河以南。如所部官兵敢有玩忽職守,致使河防失守者,定以軍法從事。”
大渡河
為防止劉文輝敷衍了事,蔣介石派遣康澤的軍事委員會南昌行營別動隊第一支隊第一大隊,由大隊長馬維驥率領到了雅安,并以一部進駐漢源,對劉文輝部隊進行監視。
在蔣介石的嚴令之下,劉文輝將他手下所有能調動的力量都部署在大渡河防線上。
為了對紅軍的心理上施加壓力,蔣介石還用飛機向紅軍投下傳單,叫囂要讓紅軍“成為石達開第二”。劉伯承看到了這些傳單,也清楚石達開兵敗大渡河的往事。如今,紅軍的處境與石達開頗有相似之處:大家都是前有重兵把守的大渡河,后有重兵步步緊逼。如果要避免歷史的輪回,就只有一條路可走:在敵人追兵尚未趕到之前,迅速渡過河去。
那么,能不能像渡過烏江那樣,在大渡河上面臨時搭建幾座橋梁呢?
答案是:不能。在中央紅軍預備渡河的安順場渡口,大渡河的河面有300多米寬,水深30多米,水流湍急,驚濤駭浪,河里到處都是漩渦,架橋難度遠遠超過了烏江。紅軍只能通過船渡的方式渡過大渡河。這一點,劉文輝自然也想到了,早就提前把安順場一帶的所有船只都收走了。所以,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找到渡船。
難怪劉伯承會為這個問題焦頭爛額,茶飯不思,甚至睡覺時說夢話都翻來覆去念叨著“找船”的事情。
二
5月24日晚8時左右,劉伯承、聶榮臻率領的先遣隊司令部翻過此行的最后一道山梁,來到大渡河邊。
山梁下面,是先遣隊首先要占領的安順場。安順場是一個有百余戶人家的小場鎮,位于大渡河東岸,這里駐扎著劉文輝的兩個連。在大渡河西岸,駐扎著劉文輝一個團。
安順場
按照此前制定的計劃,主攻安順場的部隊是紅一團第一營。劉伯承和聶榮臻通過警衛員找來第一營營長孫繼先了解敵情。孫繼先跑步過來后,正要開口,聶榮臻問他:“孫繼先,你知道石達開這個人嗎?”
孫繼先是山東省曹縣人,小時候家里貧窮,沒有讀過什么書,當紅軍后在劉伯承擔任校長的紅軍學校里讀了半年書,能夠認識一些漢字,但肯定不知道石達開這樣的歷史人物。
聶榮臻告訴他:“石達開是太平天國的翼王,曾經帶著數萬人的部隊來到了大渡河邊的安順場,也就是我們今天站的這個地方。可是,石達開沒有渡過去,在清兵的追擊下全軍覆沒。現在蔣介石派飛機撒下傳單,說前有大渡河,后有金沙江,他們還有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朱毛紅軍插翅難逃,要讓我們做第二個石達開。”
聽了這番話,孫繼先明白了聶榮臻的用意,當即豪邁地回答:“管他十達開、九達開,我們一定能渡過大渡河!”
劉伯承點點頭說:“我們會不會成為石達開第二,這就看你們的了。”
隨后,劉伯承下了作戰任務,由紅一團第一營擔任攻打安順場的主攻部隊。孫繼先領受任務后,回到營部,找來各連干部,傳達了劉伯承、聶榮臻交代的任務,并進行了戰斗分工:由第一連在正面進行強攻,第二連和營部機槍排從東南沿河邊沖進攻并負責找船,第三連從西南沖進攻。
當晚10時,第一營向安順場發起進攻。安順場上的敵人毫無戒備。此前,紅一軍團參謀長左權率領紅五團在大樹堡佯渡,并廣為散布紅軍將由此過河去攻打成都的消息,敵人以為紅軍可能走通往富林的大道,一時半會兒到不了安順場。因此安順場上的敵人唱戲的唱戲,拉琴的拉琴,一幅歌舞升平景象。當紅軍沖進來時,他們基本上沒有什么反抗,就放下武器投降了
第一營占領了安順場的同時,還得到了一個很重要的戰利品:一條渡船。這是敵人駐守安順場的一個營長賴執中留下來準備逃命用的,結果被紅軍繳獲了。
第二天早晨,紅軍找來了船工帥仕高,請他駕船送紅軍過河。帥仕高毫不猶豫地立即答應,并找來了當地船工鄭有倫、減仕華、汪有倫協助自己開船。可是,在選擇突擊隊員時,第一營的戰士們卻吵鬧不休,都想當突擊隊員。聶榮臻只好發話由孫繼先來選擇突擊隊員人選。
孫繼先通過點名的方式,直接從第二連里先點了16個人,他們分別是:連長熊尚林,排長曾會明,班長劉長發、郭世蒼,副班長張克表、張成球,戰士張桂成、肖漢堯、王華亭、廖洪山、賴秋發、曾先吉、肖桂蘭、朱祥云、謝良明、丁流名,由連長熊尚林任突擊隊長。
可是,遵義會議后入伍的新兵通信員陳萬清哭叫著一定要加入突擊隊伍,孫繼先無奈地看著楊得志。楊得志一揮手:“讓他去吧!”
于是,強渡大渡河的勇士從16人變成了17人。
三
5月25日上午9時,紅一團團長楊得志一聲令下,司號員吹響嘹亮的沖鋒號。
6挺重機槍、幾十挺輕機槍一齊向對岸開火,進行火力壓制。17名配帶駁殼槍、沖鋒槍、馬刀和數顆手榴彈的突擊隊員乘坐上渡船,解開系在岸邊的船纜后,渡船一顛一簸地向河心斜漂過去。
對岸的敵人開槍阻擊渡船前進,機槍子彈將渡船四周的河水打得“哧”“哧”響。南岸的人都提心吊膽,劉伯承和聶榮臻也從指揮部出來,到前沿陣地觀察情況。
帥仕高等船工以其高超的技術,駕駛渡船迅速越過波濤洶涌的江心,向對岸靠攏。就在快要靠岸時,渡船撞在一塊大礁石上,濺起巨大的水浪。帥仕高趕緊吩咐其余幾名船工跳下河里。他們用脊背頂住了船幫,合力支撐著渡船離開危險區,繼續朝對岸沖去。
在大家焦急的眼光中,渡船終于在對岸碼頭靠岸了。熊尚林率領突擊隊員下船,迅速投入戰斗。然而,敵人碉堡的機槍火力太猛,將突擊隊員壓制在灘頭陣地上,難以前進。
劉伯承看到這種情況,連忙命炮工營營長趙章成開炮,敲掉敵人的碉堡。趙章成是河南洛陽人,26歲參加紅軍。他見情況非常緊急,操著迫擊炮,打出僅有的3發炮彈。結果3發炮彈都不偏不倚地擊中敵人碉堡,打掉了敵人的火力點。突擊隊抓緊時機,以雷霆之勢沖上去,攻占了東岸渡口。
強渡大渡河
就在突擊隊攻占北岸渡口的同時,帥仕高等船工將渡船開回來,將后續部隊送到東岸。隨后,這艘能容納40多人的渡船不分晝夜,來回不停地渡,將紅一團全部渡過河,打退了敵人的進攻,完全控制了北岸渡口。至此,紅軍將安順場兩岸的渡口都成功控制在自己手里。
隨后,紅軍主力部隊由此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大渡河。
從石達開全軍覆沒,到紅軍絕地逢生——相隔72年,同一條大渡河,截然不同的結局。毛主席感慨地說:我們的紅軍真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有這樣的紅軍戰士,還有什么克服不了的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