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之間遭遇了背叛真的能過去嗎?#
有人問,你真正的做到原諒了嘛?
說實話,大多數人給到的答案是:很難做到。
真正地原諒需要我們首先意識到,原諒的對象還包括我們自己,停下自我的道德美化;其次,不要給自己預設一個「原諒的標準」,別再負面假設。
如果你意識不到這些,痛苦就會反反復復地侵蝕著你的內心。
你是否仔細想過,當出軌者或者你自己提及「原諒」的時候,你們究竟想通過「原諒」得到什么?
出軌者想要得到的通常是:「請你就當這次背叛沒有發生過,讓我們像從前一樣相處」。
ta想借由你的原諒讓「背叛所帶來的嚴重后果」消失掉。
ta不想面對由于自己的錯誤導致的、如今這個混亂失控的局面,甚至想著「只要對方原諒了我,接受了我的道歉,這件事就可以過去了、翻篇了,就像什么都沒發生過一樣。」
「原諒」這件事就像是「代價」的轉移途徑,未原諒之前,責任在過錯方,而原諒之后,責任似乎就被轉移到了受傷害的一方。當未來的某一天,舊事重提的時候,ta的反應很有可能不再是歉疚,而是:「我都道過歉了,你怎么又把這件事翻出來講!你為什么還死咬著不放!」
ta可能耿耿于懷的更多是「你有沒有原諒ta」,而非「自己做了錯事」。在ta眼中,「你只要原諒了我,我就不必再付出代價了」,不會落得妻離子散的下場了。
讓人難過的是,你也在試圖逼自己這樣做。
你和對方一樣,打從心底里希望出軌這件事從來沒有發生過,這件事打破了自己還算美好的生活、打破了對伴侶的期待、也打破了自己為自己這么多年搭建的價值感。
你無數次地在想,「要是ta沒有出軌該有多好!」「要是我永遠也發現不了ta出軌該有多好!」
可發生過的事情已然是鐵板釘釘了,再怎么幻想它從未發生也是無用。而「原諒對方」就成了你為自己找到的一條出路,沒有人愿意一直深陷痛苦,你也想通過原諒對方來將這件事情揭過,得到救贖。
既然兩個人的目的在某種程度上不謀而合了,那為什么還是出現了問題呢?
因為對方想要你給出的原諒(或者說你給自己預設的原諒),與自己所能做到的原諒產生了難以逾越的偏差。
這使得很多人陷入一種「原諒的進度條總卡在99%」的感覺,離真正的原諒總是差一點點。
但事實上,真正的原諒并不意味著徹底忘記或接受對方的錯誤行徑,對方沒權利這樣要求你,你也不該這樣苛求自己。
原諒,更多的是一種選擇,選擇一種不再與他為敵、不再報復他、不再讓自己情緒失控的生活方式。
原諒的目的也并非為了讓出軌者的心里覺得好受或者是硬著頭皮揭過出軌這件事,而是讓自己的內心得到解脫,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那到底如何才能做到真正地原諒呢?
重點就在于這兩步:第一,你要先原諒自己,很多人往往意識不到這一點;第二,不要給自己預設一個「原諒的標準」,這極有可能會變成自己的假想敵。
接下來我們就來詳細地講講這兩點。
1
原諒自己:停止自我道德美化
你可能會覺得困惑,「我又沒有錯,我只是受害者,我哪里需要原諒自己?」
不,你需要,你需要原諒那個討厭著自己的自己。
出軌的的確確是對方的行為,你心里也清楚:這是ta的錯。但是,你仍舊會下意識地將這段痛苦的經歷歸咎于自己的過失,覺得自己不夠優秀、與別人(尤其是第三者)相比相差得太多、自己的價值被否定被打壓、心底的恐懼越來越多……繼而逐漸產生對自己的厭惡,厭惡自己懦弱自卑、不爭氣、明明憋屈卻反抗不得,整個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
但其實,你并不是真正地厭惡自己,你只是怕了,怕被再次傷害,縮在了自己給自己打造的殼子里,然后在殼子上給自己貼上了標簽:「我就是這種懦弱的人」。
甚至時間長了之后,還會為自己的懦弱和自卑進行「道德美化」。對痛苦的感同身受使得自己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更加地敏銳,更容易對別人更加謙和和忍讓。
「我怎么配呢,我做不好的,還是讓給ta吧」、「我得到了這些,會不會讓別人不開心了」、「如果我的忍耐和損失能夠讓大家都好,那我就這樣吧」……
這些想法聽起來可能會讓人覺得很「圣母」,內心深處的「我不配」被自己包裝成了「我很大度」,但是這種近乎圣母般的自我道德美化,恰恰是源于我們自身缺乏了價值感和自我肯定。所以才會在把自我塑造成「圣母」(對自己進行道德美化),從中獲得對自我的認同。
這種道德上的自我滿足讓你迷失了自己,乃至多少次面對難以處理的狀況,你都在厭惡自己而不自知。
面對ta的出軌,你當初為什么選擇原諒,這是不是你在自卑和懦弱的困窘下被迫做出的選擇呢?你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苛求著自己接受對方的道歉,一邊壓抑著自己,一邊合理化解釋自己的行為(為了抵抗痛苦進行自我道德美化)。
就像《有時就想躲起來》這本書中講到:「我們若是在精神自滿的假象中理所當然地接受懦弱,就會不顧自己去滿足別人,就會永遠覺得對渴望的東西只是看看就好,就會一直一無所有地躲在自己的角落里。」
所以啊,你要首先接納自己、原諒那個自我厭惡的自己,才能有力量去試著原諒對方,這是很多人在修復婚姻關系過程中的盲點。
別再刻意忽視你內心深處的聲音了,事實上,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存在著多種聲音,有些聲音冒出來的時候,你甚至會下意識地、匆忙地否認,拒絕承認自己異樣的想法。
試著與這些聲音對話,在對話的過程中,我們能因此變得更理智。
我們的有些決定是被裹挾著往前走的。
你的人生旅程走到現在這個節點,回憶過往的時候,你會發現自己竟然一直都知道某件事是不該做的,可當初卻「聽從了一個讓你不顧自己的感受和認知,無論如何也要做這件事的內心聲音。」未來的某一天當你回憶如今面臨的背叛局面的時候,亦會如此。
不要再假裝愛自己了,原諒自己吧,在這個日常被打破、背叛和第三者突然闖入的時候,是最適合停下來反思自己、傾聽自己的時刻,這種「道德停頓」,讓人十分痛苦卻也是自我救贖的契機。
除此之外,如果想做到真正地原諒,更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給自己和對方預設一個「原諒的標準」,換句話來講就是,停止負面預設。
2
原諒他人:停止負面預設
毛姆的這句話很經典、也很尖銳:「要是你什么都能夠原諒,那你的經歷都是活該。」
很多人也在不停地質疑自己,我為什么要原諒那個背叛我、傷害我的人?每每想到那些傷害,仿佛自己快要窒息一般。
但其實,原諒并非意味著接受對方帶來的傷害,而是不讓自己再繼續憎恨ta,恨ta其實也在傷害著自己,就像這句話說得一樣:「別人傷害你一次,你為什么要傷害自己很多年?」
有些時候,你以為的那些別人對你的傷害,都是你選擇了讓他們傷害你。
如果你懷抱著一些ta會傷害你的負面預設,比如:「ta做不到的」、「ta還是會背叛我」……實際上,恰恰是你自己選擇了讓ta傷害你。
這種負面預設往往難以察覺,很像是「降低期待」或是「做最糟糕的心理準備」,這會使得你下意識認為對方不會滿足我們的要求,在和對方的交流過程中,雖然提出了自己的需求和期待,但是你打心底里又覺得「ta做不到」,甚至在對方正試著努力滿足自己需求的過程中,早早地就唱衰對方的行為:「看吧,我就知道你會這樣」,明明期待卻又假裝不期待。
在這種情況下表達出的情緒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對方,甚至使對方的思想和行為變得消極起來,冥冥中促進了負面假設的形成,與真正的原諒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當你不自覺進行負面預設的時候,不妨再多花幾分鐘想一下:我做這件事是為了什么?難道就是想證明ta做不到誠心實意地回歸家庭嗎?還是說,我其實是為了改善我們的親密關系呢?
在與對方交流時,盡量避免用帶有負面預設框架的問題進行交流,比如:「你為什么不能多體諒我一點?」(預設了對方根本不懂得體諒自己)、「你怎么總是騙我?」(預設了對方曾經欺騙過自己)、「你什么時候才知道后悔?」(預設了對方做這件事一定會后悔)……
至于「真正的原諒」,是沒有什么絕對的標準的,你的情緒往往會在某些階段來回震蕩,有些時候你似乎只能原諒十分之一,剩余的部分仍舊死氣沉沉地被擱置著。那些背叛所帶來的傷害就像是糖尿病一樣的慢性病,需要終生來控制。不過沒關系,不要心急、也不要盲目地原諒,暫時試著與這部分共存,等再次回過頭的時候,已經原諒的占比可能不知不覺就變多了。
曾經你會堅定、堅持某些東西,那是你過去的某些經歷和當時的精神狀態替自己做出的選擇,我們的認知是螺旋上升的,不要輕易地定義自己,同樣的,也不要自己輕易地定義何為「真正的原諒」。
「大多數時候,女性很愿意探索內心世界,為自己為他人尋找更多可能。男性很多把情緒隱藏起來裝作看不見,對別人對自己都這樣。」這就需要兩個人相互理解和溝通。
有人提出一種「格子理論」,這個世界很大,但是我們生活的范圍是很小的,「我們都像是活在格子里的人,并把這小小的格子當成整個世界。」某些人、事、經歷,決定了我們小格子的底色,如果這個格子是灰色的(比如背叛的發生),我們就會覺得整個世界都是灰暗的,由此產生痛苦和絕望。
但其實,如果我們換個「光明的格子」(比如對自己充滿認同和肯定的環境中)在里面生活一段時間,我們可能就會好起來。
所以,當你深陷痛苦之中的時候,你要意識到,讓你痛苦和絕望的只是自己深處在「灰格子」里,而非整個世界,勇敢地跳一跳,跳出這個自我設置的牢籠,避免被負面情緒淹沒。
原諒對方也許很難,但是不必心急,記得首先要擁抱自己,要意識到先原諒那個自我厭惡著的自己,別再被自我的道德美化迷住雙眼,然后,在與對方相處之時,停止負面假設,別被自己的假想敵打倒。
正如書中所言,「我們不是為了體驗痛苦才來到這個世界的,痛苦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從錯誤的生活和思維方式中冷靜下來,獲得成長,最終可以使我們更清醒、理智地去經營和創造我們的生活。」
本文首發知乎平臺:陳曼、王筱、張妍
侵權必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