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媽談育兒
當一個孩子“說什么”也不愿意上學時,家長要讀懂的,就是孩子不想、拒絕讀書背后的隱情
如果我們一遇到孩子排斥上學的時候就盲目暴躁,那孩子只會比你更暴躁,比你更大聲地發泄情緒
清晨,送女兒上學的時候在校門口看到一個男孩放賴,整個人躺在地上打滾就是不愿意起來往學校走
大庭廣眾之下,男孩旁邊的爸爸也顯得格外焦躁
只見,他多次把孩子從地下拎起來往學校拖著走,奈何男孩就是越拎越反抗的性格,也不知道哪里來的力量,居然連身強力壯的爸爸都輕易掙脫了
沒辦法,爸爸只好繼續放大招,打算把孩子直接架起來扛到學校
男孩呢,也是見招拆招,見爸爸打算上狠招之后,立馬把書包里的所有書本都掏出來扔得滿地都是,然后躺在地上打滾,手上還使勁拽著馬路邊的木棍防止被爸爸拖走…
后來,迎面走來的一個女老師,手上牽著自己的女兒,撿起地上的書本看了看,確定是本校的一年級學生后,便彎下腰說:“小朋友,怎么了,我帶你一起去學校好不好”
緊接著,經過路過女老師的耐心開導后,男孩的情緒才逐漸平靜,撿起地上書本裝到書包里然后跟隨老師走進了學校
與此同時,而街道突然安靜下來的寂靜,和此前的掙扎哭鬧聲也形成了明顯對比,路上還聽到幾個媽媽議論說:
“事出反常必有隱情,孩子不愿意上學肯定是發生了什么事,不去了解孩子的需求、解決問題,那孩子肯定是越逼他、他越反抗的厲害了”
是呀,事出反常必有因,嘗試對孩子再多一些愛的關懷、和耐心開導,你會發現我們就越來越接近真相了
對此,蘭媽還特意結合孩子成長的心理變化,總結了以下不同入學階段可能存在的不同厭學情緒,大家可以對號入座,也可以作為典例為孩子做好預防厭學的參考工作:
01
幼兒園階段:
主要考慮孩子的環境適應問題
幼兒園是孩子所接觸的第一個“小社會”,也是他們學習生涯中所接觸的最基礎教育-獨立能力培養
在這里,沒有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全天無死角監護,只有不斷適應環境、學習技能、并融入集體的能力遞進
如果別的孩子都能自己吃飯,午睡之后也能快速穿衣穿鞋后站在指定位置排隊,并位列第一時
那這種自理能力強的孩子就會有種“一人敵千軍萬馬”的自豪感,對“上幼兒園”這件事也充滿憧憬和期待
反正,如果孩子每次都要“慢人一步”,內心里的沮喪、挫敗,還有被老師催促時的羞愧感就會無意傷到孩子小小的心靈
朋友的女兒夢夢就是如此,小時候在家里是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小公主般待遇,出門也有爺爺奶奶爭著搶著給她穿鞋,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覺得“誰更好”,然后再親近這個人
于是,夢夢到了上幼兒園年紀后,就是屬于典型什么都不會的嬌滴滴小公主模樣,每天去幼兒園都要無事哭三場
剛開始的時候朋友還以為是幼兒園讓孩子排斥,期間還換了幾家幼兒園,直到最后一家幼兒園有親戚在那里當老師才明白真相
原來,獨立能力差的夢夢,在學校時刻都表現得嬌小脆弱,吃飯慢了會哭,吃不完飯會哭,睡醒不會穿外套會哭,排隊排到后面的位置也會哭…
當親戚的老師耐心詢問原因才知道,孩子這是自尊心太強,看到自己處處落后于其他小朋友,她會覺得心里面羞愧,也就不想去幼兒園再繼續丟人了
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得出,獨立能力是孩子在學校“混得好”的底氣,一個走在隊伍前排的孩子也有種領先于同齡人的驕傲與自豪感
所以,不想孩子整個幼兒園兩天一小哭、三天一大鬧,那就要記住一句話“從來都是孩子適應環境,沒有環境適應孩子的道理”
特別是孩子在幼兒園什么待遇、回家后更應該是這樣的待遇,包括:“自己睡覺,自己吃飯,自己穿衣穿鞋,自己如廁,自己把用過的玩具放回原位”等等
然后再持續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孩子蛻變后的樣子更招人喜歡,在幼兒園也更容易混出屬于他們自己的一片小天地
02
小學階段:
主要考慮孩子的社交健康情況
有個教一年級新生的親戚老師,曾經跟我分享了一個特別有意思的現象
她說:
一年級的娃子,剛從幼兒園到小學最有意思的一個現象就是“告狀”,我每天耳朵傳來最多的聲音就是:“老師老師,某某同學上課講話”、“老師老師,某某某上課踢我,還把玩具帶到學校”、“老師老師,某某把我的xx東西弄壞了”…
聽完這些話,似乎立馬勾起了曾經記憶猶新的一段往事:
記得女兒剛開始讀一年級的時候也是如此,每天回來就會嘰嘰喳喳地各種“告狀”
剛開始我擔心她真的被欺負了,就會“討公道”形式地幫她解決問題,可隨著討公道次數多了,女兒告狀的次數也越來越多了,有時候甚至連無關緊要的小事都要拿回來說
為了讓女兒明白“自己的問題需要嘗試自己去解決”的道理,我不止一次告訴她:“小朋友之間小打小鬧很正常,你不要一點小事都要拿回來告狀,如果你真的不喜歡這個人,離他遠點就行,如果你一邊喜歡這個人、一邊又背后告狀說人家壞話,那人家怎么會喜歡,怎么還會愿意跟你做好朋友呢”
也就是從那以后吧,女兒有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再告狀了
可就在我竊喜女兒聽懂了我的話時,她卻把“裝病逃學”當成了家常便飯,而這件事被我識破后,她也徹底暴露不愿意上學的心思
某一次上學的路上,就如同開文例子里的男孩,你越拉她去學校、她越反抗得厲害,甚至說出要轉學、換一所學校讀書的話
當時,氣得我在學校門口崩潰大哭,最后女兒還是被逼無奈才說出真相,原來是她平時玩得比較好的那個同學,最近一段時間經常要挾她從家里拿零花錢到學校,如果沒有照做就聯合其他同學欺負她、孤立她
這件事讓我很氣憤,和班主任溝通之后,老師到學校門口把女兒接到班上,課間進行了同學之間的矛盾調解,還對女兒給予了耐心的心理輔導
也就是這件事才讓我大徹大悟:“比起鼓勵孩子自己去解決矛盾,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長教他們如何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技巧”
特別是剛經歷幼兒園生活的小朋友,他們在幼兒園學會了環境適應、也懂得了獨立能力,很多孩子都變得慢慢“膽大”起來,好奇心的驅使下還會挑戰很多沒有經歷的事情
有些是主動去交朋友,不至于出現“別人有朋友,我沒有”的內心攀比,還有些是在某個同學那里得到好處就“使壞”,以至于出現一些有損心理健康的“毒友誼”
在這方面,我們無法去改變所有孩子,把所有孩子都拉進健康社交的圈子,但我們可以管好自己的孩子、并教好自己的孩子:
首先,管好孩子不要對別人使壞,認為自己有點能力就對別人以強欺弱
其次,教會他們辨別“毒友誼”,對于不公、故意挑釁行為要用堅定眼神反彈回去,給人一種“別惹我”的自身氣勢
最后,讓孩子不要陷入“自證陷阱”,別人冤枉“你偷了我東西”,要學會反問“你有什么證據?憑什么說是我偷了你東西,有證據就拿出呀”,而不是畏畏縮縮地解釋說“我沒有,你冤枉我了”
而這種有自制行為、辨別能力、還有能言善辯的交友能力,就是我們家長送給孩子最好的防身武器,更是培養孩子積極樂觀、不畏霸凌的強大內心力量
03
初高中階段:
主要考慮孩子所面臨升學壓力
孩子整個求學生涯里壓力最大的,莫過于初高中的升學階段
其中,初中就是最重要的一道分水嶺,考上重點高中,后面才有考上大學的希望,否則初中畢業之后就是一屆無業游民
出去打工吧,年齡太小
送孩子去技校學技術吧,不感興趣也根本就學不到什么真材實料,也不過是換一個地方繼續虛度光陰
所以,很多家長們一聯想到這里就焦躁不安,總幻想著還要帶著孩子拼搏一把
在不達目的恐留有遺憾的強烈愿望下,補課、和多做練習題,就成了提升孩子成績最普遍的通用方法
可學習哪里是臨時抱佛腳的事兒,就像小學沒有打好基礎,雖然放到初中可以補回來,但初中落下的課程,又哪里有那么多的時間和精力都盡數追回呢
上學期家長會,學校副校長發表講話,在談起孩子的學習成績時,她分享了自己女兒的故事:
我女兒,小時候一直是一個很乖的女孩
你說她字寫得不標準,她就擦了重寫,你說她作業質量太差了,她下次做題的時候就會更認真讀題,你讓她今天晚上多做一頁練習題,她也只是噘著嘴有些不悅,但最后還是把任務完成,并乖乖地拿給我檢查
唯一遺憾的,就是她的數學成績一直不是很出色,她的帶科老師也曾明顯表示:數學可能會成為中高考里的絆腳石
事實也果真是如此,女兒的數學成績到了初中極速下降,到了高一的時候更是迎來了整個學期里最狼狽的一次
第一學期的期中數學模擬考試,只考了35分
這件事對女兒的打擊一直很大,她把自己關在衛生間里不肯出門,也不愿意和我們溝通講話
后來,我們還請了市內最有名的數學老師為她補課,可最后不管怎么補,成績就是沒有太大的突破
沒招了,我就對女兒說了這樣一番話:“拉倒吧,不補了,只要是用心去學、去努力了,那結果就是好的,實在不行我們就學文科吧,你看你,除了數學,語文、歷史、和英語一直都學得不錯,如果再繼續努力一定可以有更好的突破”
果真,高考成績出來后,除了數學,其它各科成績都是拔尖的存在,女兒選擇了最適合自己的專業,也被理想的大學錄取了
而這段經歷分享,給我最大的領悟就是:“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只有發展優點、成為優點,然后才能真正站在屬于自己的舞臺上閃閃發光”
再看看身邊那些進入初高中階段叛逆、厭學的孩子,很多家長只看到孩子表面上的擺爛和整日沉迷于游戲的自甘墮落,卻沒有看到他們背后真正的需求-缺乏信心
是的,如果我們緩過神,對這樣孩子多一些積極的話、更多正能量的引導,就能發現孩子正在朝好的方向一點點地蛻變
比如,嘴巴抹了蜜地多夸夸孩子:“你認真學習的樣子,真是帥呆了”,“你大聲讀書的聲音,仿佛能沁人心脾,剛才還煩躁的情緒一下就被你治好了”
又或者,如例子里的副校長一樣,發現孩子的優點,然后去專門培養突破,用優點去彌補缺點,也照樣可以獲得屬于孩子自己的嶄新人生
04
大學階段:
主要考慮孩子的個人價值能力
很多人都以為,孩子考上了大學,未來就算是守得云開見月明了,將來不用為找工作吃苦受罪,大學畢業后還能分配到好的工作
可真相卻是,好的工作,就像是一杯好茶一樣,喜歡的人喝了會上癮,不喜歡的人喝了就會失眠
像蘭媽家族里兄弟姐妹這一輩,唯一一個考上名牌大學的堂哥,當初就是這般被大家眾望所歸,都覺得他出了大學門就能找到高薪又出類拔萃的好工作
可結果呢,大學畢業之后,堂哥卻當了整整兩年的無業游民
從上海、到合肥、到北京,再周轉回上海,期間還因為所謂的高薪聘請誘惑被騙傳銷,好在他并沒有完全深信,也迅速抽身而退了
再后來,只知道堂哥找了一份設計師的工作,薪資待遇什么的,也不錯
但再次見面時,我卻看到他整個人是那么的憔悴,明明是二十七、八歲的風華正茂年紀里,卻因為掉頭發嚴重禿頂了
去醫院也檢查過很多次,得出的結論大概就是“壓力太大了”
對于這一點,很多人都表示不理解,特別是那些沒有考上好大學的兄弟姐妹,都覺得堂哥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明明已經超越很多人了、還總覺得自己過得很慘
事實上,堂哥之所以有這樣的想法,和他的童年經歷離不開關系
特別是讀初中、高中的時候,堂哥父母整天在他身邊嘮叨:“如果你不好好讀書,將來就跟我們一起吃苦受罪,看看你的媽媽就知道,這些年身體一直不是很好,可她為了你一直守在身邊貼心伺候著,如果你沒考上好的大學,最對不起的那個人就是你的媽媽了”
本身就比較孝順的堂哥,最聽不得這些話,也暗暗決定“一定要努力讀書,不讓媽媽失望”
最終,皇天不負有心人,堂哥考上了好的大學,他也覺得自己就能成為父母的驕傲,不會再被拿出來比較、甚至否定了
但結果依舊是相反的,堂哥每次放寒暑假從學校回來,都被別人贊美“是個博學多才的好苗子”,可堂哥父母卻無視眾人的贊美,直接曝出很多黑料讓堂哥當眾難堪
正因如此,堂哥消沉了好長一段時間,甚至在讀大二那一年還想過休學,目的就是為了能早點出去打工掙錢,然后早點向父母證明他自己
也是聽堂哥講完這些過往經歷后,我才詫異地有了不一樣的想法:原來,大學生也會厭學呀
是的,厭學就像是我們的情緒一樣,無時不刻不在,孩子讀書的時候遇到挫折、和困難會產生畏懼和厭學情緒,出了社會同樣也會因為不喜歡某種事物而拒絕靠近
唯一不同的是“有些是責任下必須要做的事,有些是興趣范圍內可以取舍的選擇權”
這也是我們需要讓孩子明白的事情
比如,孩子學習成績不是很出色時,你想讓孩子明白讀書的好處,那就不要苦口婆心地說什么“讀書決定未來,不讀書以后就只能掃大街吃苦的話”:
一則,孩子根本聽不懂
二則,過度地強調某件事只會加快孩子反感的忤逆心理
想要讓孩子明白“讀書意義”最簡單的方法,也是帶孩子去一次他們最想消費的地方,然后交給孩子一百塊讓他們自己去消費
當孩子捏著一百塊看上幾百、甚至價值上千元的東西時,他們內心會是什么感受呢
這個過程就是為了讓孩子初嘗“選擇權”的味道
之后,再耐心地跟孩子解釋說“讀書,雖然并不能決定一切,但至少可以讓你繼續學更多的知識,未來在面臨工作和喜歡的東西面前,可以有你選擇它們、而不是它們淘汰你的權利
相信如此感同身受的體會,也是能勝過很多苦口婆心大道理的
那么,關于孩子突然不愿意上學這件事,大家還有哪些不一樣的建議與看法呢?歡迎評論區留言分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