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社區生意有兩樣關鍵動作,產品新鮮、好吃不貴。
最近,火鍋餐見在鄭州發現了一家社區小火鍋店,一天賣30斤牛肉,從上午到晚上客流不斷,還有顧客一周吃4次。
在經營、消費、品類內卷之時,這家新店如何用小火鍋+米粉重構社區餐飲的盈利模型?
第1789期
文 | 大龍
80平社區店破局
開店即頂流
火鍋餐飲永遠不缺神店,但極致人氣小店更值得探究。
最近,火鍋餐見在鄭州海航路發現了一家名叫“蘚小牛鮮燙牛肉”的新店,雖然門店僅有80平,點評上也只有1條“超預期”評論,即便如此,已經擋不住這家店已經成為該片區的新晉頂流。其背后通常有邏輯可循。
◎門頭及套餐介紹
首先是區位策略,門店把剛需截流,并給路人留下印象。
這家店位于航海路臨街商鋪,周圍以社區為主,門店頭上的“鮮燙”二字很容易與周圍的餐飲形成差異,此外,門店把套餐、主打產品寫在門頭,不僅讓路人一目了然,還會給潛在、剛需顧客種下“心錨”。
◎店內場景
其次,場景設計成本低,把焦點讓給產品。
這家店風格以“年代工業風”為主,普通白色瓷磚+年代報紙簡單裝飾,首先給人接地氣,價格不貴的感受。其實,在這種簡約的裝修下,顧客更愿意去了解產品、聚焦產品,并非是裝修溢價。
◎自選菜品及產品價格
再者,產品結構、價格符合社區定位。
蘚小牛采用的是自選小火鍋+鮮燙牛肉粉面的產品模式,產品介于正餐與休閑正餐之間。
顧客如果選擇吃小火鍋,先選擇底料再到自選區選擇菜品,菜品按簽收費。與眾不同的是,牛油鍋底就放在點餐臺旁邊,老板一邊挖料還會告訴顧客,底料是由門店自炒自制。
◎現切菜品
隨后,老板從點餐臺一個箭步轉向現切區域,一份50g的牛肉三五下便切好。牛肉價格從7元-10元不等,種類雖然沒有自助牛肉火鍋多,但可以基本滿足客需。
正常來講,2-3兩牛肉,若干蔬菜及粉面,就是一餐味道不錯的小火鍋,人均不過二三十元。此外,門店用套餐做了流量入口:21.9元單人套餐,包含鍋底、菜品、主食,此舉也迎合“1人食”的用餐需求。
◎米粉、小料臺
在店內,除了火鍋老饕,還有一部分顧客反而是來吃粉面,同樣,老板會當著顧客面現切牛肉,在沸水中經過涮燙加入現制高湯,一碗米粉1分鐘左右便可出餐。后續調味加小料則由顧客自己調配。
最后我們再看消費人群。這家店的顧客多為周邊居民,有人到樓下遛狗,順便吃個小火鍋解解饞。另外,店內也不乏享用工作餐的白領。顧客年齡群體從十幾歲至五六十歲不等。
一家社區店生意如何,從消費人群就可以窺探一二,多元化的消費加上有特點、有差異,就能穩住社區生意。
總結來看,這家小火鍋之所以受歡迎,其核心壁壘有三:
·牛肉現切現燙,顧客在意的新鮮感在一家小店被拿捏。
·6小時慢熬骨湯、自制底料擺放在顯眼位置,老板還會引導顧客去看。
·打出0添加、0預制菜,粉面免費續,讓顧客放心、吃飽,還能拉好感。
最近,社區店再次被行業熱議。有數據顯示:月薪5000元群體在高端餐飲場景的消費占比從18%驟降至6%,卻在社區火鍋店創下單店日翻臺率9.8次的新紀錄。
側面也可以看出,暫且不論消費是否分級,社區火鍋餐飲不關乎高端與否,人人通吃。此外,社區也是餐飲創業入局的絕佳選擇。
進入"微利時代"
社區成增長突破口
根據火鍋餐見、餐見數據研究院,2024年,中國火鍋市場規模突破6647億元。在頭部品牌加速跑馬圈地的同時,新的增量市場正在社區餐飲生態中崛起——主打"小切口、高頻次、強復購"的社區小火鍋,正以"毛細血管式"的布局悄然崛起,并重構火鍋基本盤。
當火鍋行業步入微利時代,社區火鍋精準把握住消費趨勢轉型機遇。火鍋餐見發現,成功突圍的社區火鍋普遍聚焦四大核心策略:
1、產品模塊化組合,總有一款適合顧客
社區餐飲與其它售賣場景不同,從需求看,社區融合了“1人食”、家庭小聚,甚至還有一些非正餐的用餐需求。這些需求驅動下,模塊化的產品組合,更能適合不同需求。
比如類似蘚小牛的做法,將火鍋、米線拆解為"鍋底+菜品+主食"自由組合,顧客可以全部都要,也可以只吃單鍋或米粉。
另外,半自助的模式也能帶動人效的提升。當顧客看過老板的現切、現燙“表演”后,自選動作也能節省人員成本。從備菜看,雖然這家店打出了0預制菜,但“切洗串”的并沒有高難動作,后廚標準化程度也很高。
◎產品組合多樣化
同樣是小火鍋,深圳一家名為“河粉先生·牛肉火鍋·潮汕小吃”的門店,則是把手工現磨河粉、牛肉火鍋、以及超過30種潮汕小吃進行結合,讓顧客有多種選擇。
就此而言,火鍋解決的是味覺記憶,米粉、河粉、小吃等滿足的是飽腹剛需,兩者組合出了重口味+輕主食的模塊化CP。
2、人均30元,契合"一頓正餐"的心理賬戶
價格敏感型消費趨勢下,一些社區小餐飲店客單價下探至20-30元的消費黃金區間。
像蘚小牛,給人價格不高的背后,其實還用了多種“暗示”,從進門的價格牌到蔬菜1元一串,再到落座時桌子旁邊貼有“嫩肉7元、吊龍8元”,這種性價比鋼印給顧客傳遞的就是“放開吃、不心疼”。
◎蘚小牛把價格貼桌邊
近兩年,火鍋餐見也發現,一味地做低價,無底線地追求性價比,還是有很多門店難以獲客,這就是為什么在理性消費主義催生下,性價僅僅是第一步,顧客還想要看到“價格便宜了如何向我證明質量好”。
◎公布食材到店時間
“眼尖”的門店懂得顧客的透明化需求,把現場切肉、熬湯可視化的信任建立。讓顧客信任的方式有多樣,有的貼進貨發票,有的食材到店時間每日公布。
未來能活下來的火鍋品牌,要么極致效率,要么極致信任。
3、非正餐同樣有市場,有助于全天候營收
長久以來,很多餐飲門店采用24小時營業,或者營業至凌晨等拉時長的方式促營收,特別是社區店,融入非正餐的品類,形成全天候消費場景。比如,米粉、涼面、小吃等彌補了顧客的碎片化消費需求。
不止火鍋,“快餐卷王”南城香,在2015年就確定了“全時段經營戰略”,覆蓋了“早餐、午餐、下午茶、晚餐和夜宵”共五個時段,門店營業時長超過16個小時。
對于顧客來講,社區生意注重的是“我在”,以及時時刻刻“我有”。
4、讓情感連接的貨幣化能力增強
社區店的真正壁壘在于"鄰里關系資產化",將服務成本轉化為情感溢價。
比如成都一家火鍋店,辟出空間允許公園大叔大媽進來歇腳喝茶;小板凳街坊火鍋仍為等位的顧客送一斤毛肚,當餐用半斤,下一餐用半斤。一來可以降低顧客對等位的厭倦感,二來讓利顧客增加復購的可能。
隨著"一刻鐘便民生活圈"政策推進,社區餐飲正在從補充業態升級為主力賽道。當行業陷入內卷焦慮時,那些扎根社區、平衡效率與溫度的小店,反而可以活得很滋潤。
總結
在消費分級加劇的當下,蘚小牛們用社區店驗證了一個真理:與其在紅海里血拼,不如把1公里內的顧客服務100次。
當餐飲回歸鄰里生意本質,那些把菜單做薄,把體驗做實的小店,正在重寫火鍋經濟的底層代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