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2025年2月28日,第18個國際罕見病日,上海市罕見病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籌)在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正式啟動。
該重點實驗室依托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復旦大學構建,重點放在了罕見病的基因編輯、基因治療與細胞治療上,聚焦罕見病致病機制研究、基因靶向治療技術開發及臨床轉化應用三大方向。
作為國內頂尖的醫學與生命科學研究機構,復旦大學通過這一平臺,再次向世界展示了其在基因編輯、細胞治療及臨床轉化方面的系統性創新能力。
01
“雙父” 男嬰的誕生—改寫血細胞
實驗室的成立與《上海市加快合成生物創新策源打造高端生物制造產業集群行動方案(2023-2025年)》緊密相關,標志著復旦大學作為上海科技創新策源地的核心作用。
上海市科委副主任屈煒指出,實驗室的使命在于“將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新質生產力”,這一目標背后是復旦大學在基因編輯工具開發、遞送系統優化、臨床試驗設計等關鍵技術環節的突破性進展。
02
復旦大學的基因編輯技術突破
復旦大學團隊近年來在CRISPR-Cas系統優化、堿基編輯(Base Editing)及表觀遺傳編輯(Epigenome Editing)等領域取得多項國際領先成果。
例如,實驗室主任舒易來教授團隊曾開發出針對耳聾相關基因的新型CRISPR-Cas9遞送系統,通過脂質納米顆粒(LNP)實現內耳細胞的高效靶向修復,相關成果已進入臨床前研究階段。此外,復旦科學家在單堿基編輯技術中引入人工智能輔助的脫氨酶設計,顯著降低了脫靶效應,為罕見病治療提供了更安全的技術路徑。
而在遺傳性耳聾的治療領域,復旦大學科研團隊已經做到了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成功實現對失聰小鼠聽力的顯著恢復。
這一實驗的關鍵在于靶向編輯Tmc1基因,該基因的突變是導致先天性耳聾的重要原因之一。科研團隊巧妙地運用CRISPR-Cas9系統,對攜帶Tmc1基因突變的小鼠模型進行基因編輯。
在實驗過程中,團隊首先設計了針對Tmc1基因突變位點的特異引導RNA(gRNA),確保CRISPR-Cas9系統能夠精準定位并切割目標基因。隨后,為了實現基因的精準遞送,團隊開發了一種腺相關病毒載體(AAV)的精準遞送系統。這種病毒載體就像是一輛“微型運輸車”,將CRISPR基因編輯工具準確無誤地運送到小鼠的內耳毛細胞中。
一旦病毒載體進入細胞,它便釋放出CRISPR-Cas9基因編輯工具,對Tmc1基因進行精確切割和修復。這個過程是一場精密的微觀手術,通過修復突變的基因,使得內耳毛細胞的功能得以部分恢復,從而讓失聰小鼠重新聽到了聲音。經過實驗驗證,經過基因編輯治療的小鼠恢復了70%的聽力,這一成果為先天性耳聾的治療帶來了新的曙光。
研究團隊
另外,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郁金泰團隊通過長達5年的潛心鉆研,發現了帕金森病全新治療靶點FAM171A2。該靶點能夠特異性結合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加速其在神經元間的傳播。敲除小鼠神經元上的FAM171A2,可以有效控制小鼠帕金森樣癥狀的進展。
基于FAM171A2靶點,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的蛋白結構預測和虛擬篩選技術,從7000余種小分子化合物中成功找到了一種小分子,可有效抑制FAM171A2蛋白和病理性α-突觸核蛋白結合,并抑制多巴胺能神經元對該致病蛋白纖維的攝取。
03
細胞治療領域的復旦方案
而在細胞治療領域,復旦大學的突破同樣引人注目。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羅敏、盧智剛、高海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分子細胞科學卓越創新中心趙允團隊,經過六年的研究,發現了一個全新的、功能高度保守的腫瘤免疫抑制受體CD300ld。
團隊首先挑選出356個髓系細胞特異表達受體,構建小鼠腫瘤模型進行篩選,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定點敲除特定受體,觀察髓系細胞在腫瘤內外的分布變化,并通過對照實驗判斷腫瘤對不同受體的偏好性。經過多輪實驗篩選,CD300ld靶點脫穎而出,敲除該靶點后,髓系細胞在腫瘤中顯著減少,且該靶點特異表達在中性粒細胞上,具有高安全性和保守性。
進一步在多種癌癥類型的小鼠模型上測試靶向CD300ld的效果,結果顯示腫瘤生長抑制率均達50%以上,證實了其有效的抗腫瘤特性。目前,團隊正在研究CD300ld靶點在細胞中的信號調控網絡,探索其與配體結合后傳遞的細胞內部信號,以揭示其中性粒細胞發揮免疫抑制作用的機制,并積極與公司合作開發抗體,計劃將轉化過程推進到臨床實驗前階段。
羅敏團隊的長遠目標是搭建涵蓋8000多個細胞表面受配體的相互作用網絡大平臺,通過繪制受配體互作網絡“銀河系”,提升科研效率,為腫瘤免疫治療提供更多藥物靶點。該研究受到國家自然基金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上海市科技重大專項的支持。
該研究成果當年發表于《Nature》雜志,其有望成為腫瘤免疫治療的新理想靶點,并入選2023年度復旦大學“十大科技進展。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高強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上海免疫與感染研究所與浙江大學基礎醫學院等合作單位,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關于腫瘤浸潤B細胞的研究成果。
他們系統性揭示了腫瘤微環境B細胞的表型功能異質性、動態分化以及表觀調控機制,發現了一類名為DUSP4+非典型記憶B細胞的亞群,這類細胞能夠分泌識別自身抗原的抗體,并抑制T細胞的功能,導致腫瘤微環境處于免疫抑制狀態,不利于患者的預后和抗癌免疫治療。
End
寫在文末
上海市罕見病基因編輯與細胞治療重點實驗室的啟動,是復旦大學百年醫學底蘊與當代科技創新深度融合的縮影。從基因編輯工具的精準優化到細胞治療技術的臨床轉化,從多組學數據整合到全球合作網絡構建,復旦正以系統性的科研布局推動罕見病診療進入“精準時代”。
正如實驗室揭牌儀式上所言,這場“向醫學深水區進發的集結號”,不僅是技術的革新,更是對人類生命尊嚴的深刻守護。未來,隨著更多成果的涌現,復旦大學將繼續引領中國生物醫學邁向世界前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