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中國在mRNA腫瘤疫苗領域正從“跟跑”邁向“并跑”。
撰文丨蜉蝣
近日,康方生物在Clinicaltrials.gov網站上注冊了個體化mRNA疫苗單藥或聯合PD-1/CTLA-4雙抗、PD-1/VEGF雙抗輔助治療胰腺癌的IIT臨床試驗。
這家全球雙抗新藥龍頭企業在mRNA腫瘤疫苗領域的布局,凸顯了mRNA技術作為癌癥治療新范例的巨大潛力。
康方生物注冊個體化mRNA疫苗的IIT臨床試驗/圖片來源:clinicaltrials.gov
自mRNA新冠疫苗成功以來,該技術迅速向腫瘤領域延伸,Moderna、BioNTech等國際巨頭領跑,國內企業如云頂新耀、嘉晨西海、艾博生物、瑞宏迪醫藥等亦迎頭趕上。
mRNA疫苗研發浪潮
mRNA自上世紀60年代被發現后,歷經實驗室合成、體外修飾、逃逸免疫檢測、與脂質納米體遞送系統結合等多個發展時期。至今,mRNA疫苗已獲批新冠疫苗品種。
mRNA疫苗發展歷史/圖片來源:國聯證券研報
相比其他疫苗,mRNA疫苗技術:
1)免疫原性較好:全面誘導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應答,還可激活免疫應答佐劑;
2)安全性較高:與DNA疫苗或病毒載體疫苗相比,mRNA疫苗不會引發插入突變風險;
3)研發快,容易規模化生產:可以通過改變核酸序列來不斷優化編碼抗原。組成mRNA疫苗的基本化學成分相同,建立了生產線后,可以采用原有遞送系統,只需更換編碼mRNA序列即可制備針對新毒株的疫苗;
4)容易實現多聯多價設計:相較其他疫苗,可輕松編碼多種蛋白或蛋白亞基,同時靶向兩者不同的病原體。
傳統癌癥疫苗研發歷經全細胞疫苗、多肽疫苗、病毒載體疫苗等多個階段,但除HPV等預防性疫苗外,治療性疫苗進展有限,mRNA技術的崛起為這一領域注入新動能。
腫瘤細胞可通過分泌兩類特征性抗原——腫瘤相關抗原(TAA)與腫瘤特異性抗原(TSA)實現免疫逃逸。
基于mRNA技術,研究人員可篩選出這些抗原并進行測序分析,隨后通過反向編碼設計出對應mRNA序列,進而制備疫苗。
此類疫苗能夠引導宿主細胞表達目標抗原,激活特異性免疫應答。由于mRNA疫苗可精確調控抗原蛋白的序列及種類,其誘導的免疫反應僅針對攜帶特定抗原的腫瘤細胞,避免對正常組織造成誤傷。
編碼腫瘤相關抗原或新抗原的mRNA腫瘤疫苗的研發/圖片來源:mRNA-based cancer therapeutics
目前已有多款mRNA腫瘤疫苗處于臨床試驗中,以Moderna、BioNTech等布局mRNA技術較早的企業為主,國內企業相關研發管線主要處于臨床及臨床前研發階段。
全球mRNA腫瘤疫苗研發管線/圖片來源:公開資料整理
Moderna與BioNTech領跑,首款產品上市在即
目前全球尚無mRNA腫瘤疫苗獲批上市,但管線進展迅速,Moderna和BioNTech繼領跑mRNA新冠疫苗之后,繼續領跑mRNA腫瘤疫苗。
Moderna的個體化疫苗mRNA-4157(V940)已進入Ⅲ期臨床,mRNA-4157(V940)屬于一種mRNA個體化新抗原療法,由編碼多達34種新抗原的單一合成mRNA組成,其所針對的新抗原是根據每位患者腫瘤獨特的DNA序列突變特征通過算法設計而成,可以激活腫瘤新生抗原的特異性T細胞,進而殺傷腫瘤細胞。
Moderna個性化腫瘤疫苗mRNA-4157(V940)/圖片來源:中信建投證券研報
mRNA-4157(V940)此前已經被FDA授予“突破性治療指定”,并被歐洲藥品管理局授予“優先藥物(PRIME)計劃”,針對適應證為黑色素瘤和非小細胞肺癌,預計最早于2025年獲批,有望成為首款上市的mRNA腫瘤疫苗。
2023年7月,默沙東與Moderna宣布啟動癌癥疫苗mRNA-4157(V940)與PD-1療法Keytruda組合針對高風險黑色素瘤(IIB-IV期)的III期臨床試驗。
IIb期試驗中,mRNA-4157(V940)與Keytruda聯合輔助治療顯著延長了經手術切除高風險黑色素瘤(III/IV期)患者的無遠處轉移生存期,并且安全性良好。與Keytruda單藥治療相比,這種組合療法可以顯著降低III期、IV期黑色素瘤患者在腫瘤完全切除后的復發或死亡風險達44%。
mRNA-4157 IIb期臨床數據/圖片來源:2024 ASCO
在3年的觀察期內,與僅接受Keytruda治療的患者相比,接受了這種疫苗以及Keytruda治療的嚴重黑色素瘤患者死亡或癌癥復發的風險降低了49%,遠處轉移或死亡風險降低了62%。
BioNTech則通過iNeST和FixVac兩大技術平臺布局。其中,BNT122是一種基于尿苷mRNA脂質復合物(RNA–LPX)的個性化新抗原特異性免疫療法(iNeST)。由最多兩個5′加帽的單鏈尿苷mRNA分子組成,通過短的GS linker連接,每個分子編碼多達10個新抗原,總共可編碼多達20個新抗原。該藥物目前處于臨床II期研究階段。
BioNTech個性化新抗原特異性免疫療法BNT122/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針對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Ⅰ期試驗(NCT03289962)顯示,BNT122耐受性良好,并在71%的患者中引發多表位新抗原特異性反應,治療開始后長達23個月內仍可檢測到反應。對幾種新抗原具有特異性的CD8+T細胞占循環CD8+T細胞的中位數為7.3%,在某些患者中高達23%。
BNT122針對胰腺導管腺癌(PDAC)的Ⅰ期試驗結果/圖片來源:Nature Medicine
此外,基于FixVac平臺研發的mRNA腫瘤疫苗BNT111、BNT113、BNT116,分別針對黑色素瘤、頭頸鱗狀細胞癌和非小細胞肺癌,目前皆已進入臨床II期研究階段。
中國力量快速崛起
隨著mRNA腫瘤疫苗的發展,以云頂新耀、嘉晨西海、艾博生物為代表的國內企業正快速崛起。
云頂新耀個性化疫苗EVM16通過AI算法“妙算”系統設計,臨床前數據顯示其與PD-1聯用可完全抑制小鼠腫瘤生長,首例患者已入組Ⅰ期試驗。
其現貨型腫瘤疫苗EVM14也于今年3月成功獲FDA IND批準,靶向多癌種抗原。臨床前研究表明,EVM14能夠誘導免疫記憶,展現出有效降低腫瘤復發的能力。
此外,嘉晨西海研發的編碼IL-12蛋白的自復制mRNA(srRNA)腫瘤疫苗JCXH-211可在體內長效表達IL-12,潛在適用于多種實體瘤的治療。臨床前研究結果表明,JCXH-211展現出良好的安全性和優異的腫瘤清除效力,明顯優于使用其他分子形式的IL-12藥物。
JCXH-211的序列設計/圖片來源:Scientific Reports
2024 ASCO公布的針對晚期實體瘤的Ia期臨床研究結果顯示,3名受試者接受注射后乳腺癌病灶縮小了13%、頭頸癌病灶縮小33.3%,黑色素瘤病灶縮小43%。這表明JCXH-211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抗腫瘤活性。
與此同時,艾博生物研發的ABO2011也是一款編碼人源IL-12 mRNA的治療型mRNA腫瘤疫苗,其通過表達IL-12蛋白,激活免疫細胞進而發揮抗腫瘤活性。
2024 ASCO同樣公布了ABO2011在晚期實體瘤成年患者的Ia期臨床試驗試驗數據。數據顯示:在17名受試者中,5名保持疾病穩定,各瘤種的無進展生存期分別為6.0個月(結直腸癌)、5.6個月(非小細胞肺癌)和4.1個月(胰腺癌),ABO2011安全性良好,無嚴重不良事件發生。
值得注意的是,瑞宏迪醫藥的HRXG-K-1939針對實體瘤和胰腺癌的IIT研究已啟動,初步數據值得期待;康方生物胰腺癌mRNA疫苗臨床啟動,探索與雙抗聯用的協同效應,則有望填補國內空白。
這些成果標志著中國在mRNA腫瘤疫苗領域正從“跟跑”邁向“并跑”。未來,隨著技術迭代與臨床驗證的深化,中國力量或將在癌癥免疫治療的全球版圖中占據關鍵一席。
結語
隨著Moderna、BioNTech等巨頭的產品臨近上市,以及中國企業的強勢突圍,全球mRNA腫瘤疫苗的“黃金時代”已拉開序幕。未來5-10年,mRNA疫苗還有望與CAR-T、基因編輯等技術融合,推動癌癥治療從“延緩死亡”向“功能性治愈”跨越。
精彩資訊等你來
本文來源:藥創新
責任編輯:Sheep
*醫學界力求其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