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睿藍研究 編輯|MAX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來自深圳的國內供應鏈行業標桿企業怡亞通正在面對一份8.82億元的合同糾紛訴訟。這一數額巨大的合同糾紛看上去對它的投資者只產生了短暫的“驚嚇”。公告發布第二天下跌5%以后,股價很快修復并保持了相比大盤強勢的表現。
截圖來源:公司公告
2月23日怡亞通發布的公告稱,公司與汕尾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汕尾投控”)的訴訟已獲廣東省汕尾市中級人民法院受理,涉及海砂開采項目履約爭議。
怡亞通在公告中爭辯稱“案件存在重大爭議”,但市場對其債務壓力與戰略執行力的質疑聲愈發尖銳。投資者應當留意目前市值120億的怡亞通滾動市盈率已經接近140倍,最新一季的收入下滑14%,凈利潤下滑47%。
訴訟糾紛牽出擴張后遺癥
根據公告,糾紛源于2022年11月怡亞通與汕尾投控簽訂的《JH21-08區塊海砂開采海域使用權和采礦權出讓合同》。雙方約定由怡亞通子公司汕尾怡亞通負責項目施工管理,并分20期支付貨款共計28.03億元。然而,因未按協議履行付款義務,汕尾投控要求怡亞通支付逾期款項7.74億元、違約金0.3億元及履約保證金0.78億元,合計8.82億元。
怡亞通在公告中強調“合同效力、海砂儲量及應付責任存在爭議”,但這一說法難以掩蓋其資金鏈的脆弱性。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公司貨幣資金余額為105.57億元,但短期借款高達207.57億元,現金短債比不足0.5,償債壓力顯著。與此同時,前三季度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同比下降37.05%,僅為1.89億元,進一步削弱了抗風險能力。
更值得注意的是,汕尾怡亞通已于2024年12月脫離怡亞通控制,其大股東變更為注冊資本僅6.6萬元的深圳千城盛科技有限公司。這一股權變動引發市場對其業務獨立性的質疑,而原告汕尾投控亦要求怡亞通對相關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增收不增利困境難破,戰略轉型成效存疑
怡亞通創始人周國輝曾提出“供應鏈+產業鏈+孵化器”模式,試圖通過資源整合實現生態型商社轉型。然而,公司近年來的業績表現卻與戰略愿景背道而馳。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2年,怡亞通營業收入維持在700億元左右,但凈利潤長期個位數,扣非凈利潤連續兩年為負。2023年前三季度,營收同比增長28.32%,歸母凈利潤卻同比暴跌71.8%,增收不增利現象持續加劇。
在現金流壓力下,怡亞通仍執著于跨界擴張。除海砂項目外,公司近年布局新能源、半導體等領域,但2024年上半年新能源業務營收增長未達預期,半導體存儲業務雖增長114.27%,卻面臨行業競爭加劇風險。周國輝曾稱“進攻是最好的防守”,但激進擴張反而加劇了資金鏈危機。
管理層言論與現實落差引發質疑
怡亞通管理層近年頻繁釋放樂觀信號。集團副總裁王輝在2024年進博會期間表示,公司“核心資源沉淀10年”,將重點布局新能源與高科技產品;酒業總裁陳有為則提出2025年以“創新、轉變、執行”為核心方針,發力定制酒業務。然而,這些戰略尚未體現在財務數據中,反而在海砂項目訴訟中暴露出風控漏洞。
更早前,周國輝在回應深交所問詢時,曾以“現金流入與營收比例超100%”論證經營穩健,但專業分析指出其計算方式存在誤導,實際應收賬款增速遠超營收增速,資金回籠能力堪憂。如今,公司短期借款余額高達207.57億元,而貨幣資金僅105.57億元,印證了當年財務分析的偏差。
資本市場反應與未來挑戰
受訴訟消息沖擊,怡亞通股價2月24日大幅低開超5%,市值縮水至123億元。盡管公司稱將“積極應訴”,但案件審理結果可能對其利潤產生重大影響。此外,控股股東怡亞通控股于2025年2月宣布減持3000萬股,進一步引發市場對公司前景的擔憂。
從供應鏈龍頭到訴訟被告,怡亞通的困境折射出傳統企業轉型中的普遍困境:在追求規模擴張與多元化布局時,若缺乏穩健的財務管理和風險控制,最終可能陷入“增收不增利—負債高企—戰略收縮”的惡性循環。周國輝曾提出“構建數字化生態系統”,但當數字化工具無法解決現金流危機時,其戰略雄心更顯蒼白。
免責聲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內容和已公開的資料信息整理,文章不構成投資建議僅供參考。
睿藍財訊出品
文章僅供參考 市場有風險 投資需謹慎
來源:藍籌企業評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