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保險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人通過購買保險為自身和家庭提供風險保障。然而,保險產品種類繁多、條款復雜,消費者在投保過程中若缺乏理性判斷,可能面臨潛在風險。正值2025年“3·15”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活動之際,為幫助消費者規避風險,中國人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帶您了解保險投保四大“隱形陷進”!
警惕銷售誤導:勿信“高收益”“保本保息”話術
部分銷售人員為促成交易,可能夸大保險產品收益,混淆保險與理財產品的區別,例如宣稱“分紅型保險收益高于銀行存款”“到期全額返本”等,實則忽略產品的不確定性和退保損失。
風險提示
1.明確保險核心功能是“保障”,理性看待收益承諾;
2.要求銷售人員出示產品條款,重點關注“保險責任”“免責條款”“現金價值表”等內容;
3.對存疑內容通過保險公司官方客服核實。
二、條款理解偏差:注意“等待期”“免責期”限制
醫療險、重疾險通常設有30-180天的等待期,期間出險不予賠付;部分意外險對“猝死”“高風險運動”等情形免責,消費者若未仔細閱讀條款易引發理賠糾紛。
風險提示
1.投保前逐條閱讀合同,重點標記“保障范圍”“免責條款”“理賠條件”;
2.通過保險公司官網、客服或專業顧問確認條款細節;
3.對健康告知如實填寫,避免隱瞞病史導致拒賠。
三、過度配置保險:避免“保障錯配”與“保費壓力”
盲目跟風購買“網紅產品”,或為追求全面保障過度疊加同類險種(如重復購買多份醫療險),導致保費超出承受能力,甚至影響正常生活質量。
風險提示
1.遵循“先基礎保障,后儲蓄理財”原則,優先配置醫療險、重疾險、意外險;
2.根據家庭收入、負債、健康狀態動態調整保額,一般建議家庭總保費不超過年收入10%;
3.通過專業保險經紀人進行需求分析,制定個性化方案。
四、信息泄露風險:保護個人隱私與資金安全
非正規渠道投保可能導致個人信息被濫用,甚至遭遇“退保黑產”“保單質押詐騙”等陷阱。
風險提示
1.選擇正規保險公司、保險中介機構和有保險銷售資質的個人代理人等渠道或正規互聯網平臺投保;
2.切勿向陌生人提供身份證、銀行卡、通訊地址、家庭住址、保險合同等信息;
3.通過官方渠道查詢名下保單,發現異常及時報案。
中國人壽財險福建省分公司提醒您:保險是風險管理工具,而非投機手段。消費者需樹立理性投保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契約精神,方能讓保險真正成為生活的“安全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