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在前方跟著“養生局”的騙子跑,子女在身后追都追不上,成為當下年輕一代兒女的苦楚。隨著網絡滲入到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陷入了新型的“養老騙局”中。
老人為何信主播,不信兒女?為何多方勸阻,老人卻依然相信“養生局”里各類“神醫”的說法?他們如何“卷”走老人的養老錢?老人這些行為背后的真實訴求是怎樣的?社會各界如何守護銀發族,讓其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連日來,南都健聞多名記者就此展開多方調查,剖析運作模式,追蹤背后的利益鏈,并邀約社會各界探討破局之法。
揭秘連環圈套 養生騙局如何騙走養老錢
老年人“觸網”既豐富了晚年生活,但也容易不經意間陷入“養生”陷阱。
——老人網購成癮 “蹲守”直播間非理性購物
南都健聞記者在《搶3毛錢紅包花數萬元購物,被“養生群”套牢的老人》報道中揭露,多名網友反映家中老人被拉入“起武中國人”微信群,以“健康養生”為名誘導購買產品,家人維權困難。活動方安徽食安天下品牌管理有限責任公司回應稱,15天內可申請退貨,對“三無產品”問題,法務團隊將介入解決。
——老人聽課打卡領3毛錢紅包 豪擲萬元買“神藥”
南都健聞記者曾多次臥底不同的養生課,以老年人人設跟隨著他們每天學習,答題領紅包。在《南都記者臥底“養生課”:一方治百病的“神醫” 什么來頭?》中,這類養生課的醫生看似光鮮,大有來頭,但仔細追究起來,資歷信息漏洞百出。更為值得重視的是,講師為了兜售藥品、保健品之利,故意宣稱某款產品具有奇效。
記者臥底養生課程,發現資歷光鮮的“名醫”資料作假,講師為推銷參鹿膏杜撰出清宮御醫秘方等故事。
——“貼心弟弟”編撰情感劇本 引誘老人購物
AI詐騙來襲。南都健聞記者在《AI主播上演連續劇騙“養老錢” “貼心弟弟”既姓王又姓李》一文中報道, 不法分子利用AI制作虛擬主播,比如“王建國弟弟”和“李明哥”賬號的人物形象一模一樣,打感情牌請老人們買“弟弟”推銷的貨品,有的品類銷售量甚至達到數百萬件,也有虛擬主播扮演老父親講述女兒患癌凄慘故事,誘騙觀眾購買睡眠香膏。
爸媽因何成了“養生迷”?不信兒女信主播?
置身于數字化社會,老年人融入互聯網是大勢所趨。
部分情感主播針對老年人消費群體,打造人設,編撰各類家長里短、跌宕起伏的劇情,吸引中老年人的關注,并借機兜售商品。
為何看似很容易識別的騙術,卻輕易騙走了老年人的真心?甚至有的兒女明知父母上當受騙,但擔心強行阻撓老人,發生爭吵反而影響其身體,只好作罷。
采訪中,不少老人反映,因為年齡增長,健康問題日益突出,他們期待能獲取更多養生知識,同時,也樂于通過參與這類活動,與他人交流,減少孤獨感。
如何讓老人遠離“養老騙局”?幫助銀發族健康“觸網”?
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五醫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副主任醫師莫煊在接受南都健聞記者采訪時談到,“許多老人退休或空巢后,孤獨感重,現實生活缺乏樂趣,網上的貼心人或主播通過貼心溫暖的言語給予情感方面的支持,使老年人容易產生情感的依賴,從而出于補償心理去購買很多貼心人推銷的產品。
“養生課”的客服以“老師”尊稱老人,通過積分獎勵機制吸引老年人持續觀看直播。
同時,隨著年齡增長,老人對身體的變化過度關注和敏感,健康焦慮明顯增加,一些養生課和保健品宣傳正是利用老年人的這些心理,夸大產品功效,用免費體驗或小贈品等吸引他們購買。加上老年人對網絡信息缺乏辨別力,容易迷信網上所謂的虛假“專家”或“權威”。
莫煊建議,家庭子女應加強陪伴,傾聽長輩的內心需求,多關心支持,在言語和行為層面提供情緒價值,比如鼓勵其參加老年大學豐富社交內容,增加家庭成員的日常視頻互動,或定期舉行家庭聚會,以減少孤獨感。
“子女注意耐心溝通建立彼此信任關系,通過簡單易懂的方式教老人識別網絡騙局,引導其參加社區衛生中心正規的健康講座,避免直接否定老人的行為,一味地說教。必要時可尋求社區或專業機構的幫助,提供防騙宣傳和心理支持。”
“黑話”暢行,取證艱難 如何維權?
盡管近年來,網絡養生騙局持續被整治,但此起彼伏的根源如何?老人在上當受騙后,子女如何幫助其維權?
南都健聞記者注意到,首先,這類免費的養生課設置了一定門檻,經過多次篩查后的老年群體方可進入“養生圈子”,其次,不管是視頻授課或直播間講課,其鏈接僅在一定時間內有效,過后則無法觀看。且客服人員在交流時往往會采用“黑話”,如通過小數點分隔關鍵詞或是采用別字、疊字的方式溝通。如此層層設防,即便消費者希望取證、維權,也難上加難。
AI虛擬人物代言的保健品廣告充斥于各短視頻平臺。
更令子女發愁的是父母的不配合。有采訪對象透露,“由于害怕子女阻撓,長輩會偷偷看直播,不讓知曉。等子女覺察到時,家里已經堆滿了6000多元的鍋、上千元的葡萄酒、好幾百的黑茶、兩萬的玉床、好幾萬的養生屋……”
廣東省律協行政委副主任王學堂指出,這類“養生群”往往利用老年人人口數量龐大、網絡知識匱乏、保健欲望強烈、分辨能力減退、情感寄托缺失和思想固執等特點,采用花樣繁多的智能化手段,精準實施各種涉老詐騙違法犯罪活動。
他指出,在新形勢下,這些營銷手段往往呈現出“表面合規化”的趨勢,他們可能借助專業的法律支持,規避合規風險,并在操作中刻意留下“合規”痕跡,以應對未來可能的調查或訴訟。老年人的這些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給司法機關的反詐宣傳工作造成障礙,因此亟需進一步推進老齡化社會協同治理和治理現代化。
老人遇到此類情況,如何取證維權?廣州市政協委員、廣東諾臣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鄭子殷表示,盡管存在一定難度,但老人及家人可采取以下措施降低風險:
對于直播間中過于夸張、不切實際的宣傳,要保持警惕,不要輕信。多詢問醫生或專業人士的意見,了解產品的真實效果。
如果直播間無回放,可以通過錄屏、截圖保存宣傳內容(如承諾功效、價格對比等),尤其是主播口頭承諾的關鍵信息,同時保留支付憑證、聊天記錄、物流單據等,如后續要維權可作為證據支持。收貨時注意檢查商品標簽是否包含生產日期、廠名廠址、質量合格證等。他特別強調,若為“三無產品”,可向市場監管部門舉報,并主張退一賠三。
數字鴻溝下如何識別騙局?
在數字時代的鴻溝中,如何辨識騙局,尤其是幫助老年人識破騙局,成為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
南都健聞記者注意到,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多次發布關于保健食品的消費警示,建議消費者通過正規的商場、藥店和網站購買保健食品,并索取有效的銷售憑證,切忌通過非法的會議銷售和傳銷等途徑購買。
廣東省市場監督管理局對此提醒,公眾應警惕非法營銷的九大常見手段,包括“名醫義診”、免費體檢、免費旅游、先免后買(先提供免費試用,隨后高價推銷)、虛高標價、饑餓營銷、夸大產品功效、舉辦健康講座以及情感推銷等。特別注意的是AI技術的應用,產品虛假夸大宣傳情形更隱蔽、更難辨真偽,老年人容易輕信,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識,與家人加強溝通,避免上當受騙。
“老年消費者在選擇直播平臺時應謹慎,優先考慮知名和信譽良好的平臺,這些平臺通常有更嚴格的商家入駐標準和監管機制。在購買前,應與家人或親友溝通,聽取意見,避免沖動消費。同時,可以查看直播間的營業執照和產品合格證明,以核實商家信譽和產品的真實性、合法性。”鄭子殷提醒。
王學堂呼吁,消費者尤其是老年群體,提高防范意識,遇到可疑情況時及時報警,避免給不法分子可乘之機。同時,他鼓勵老年人在遇到問題時不要因心理負擔而妥協,應積極與家人溝通,尋求幫助。
如何建立長效機制守護老年人網絡消費安全?
“無論是銷售方、平臺方,還是相關行業協會和媒體,都應承擔起保障消費者權益的責任,確保產品的合法合規性。”王學堂認為,微信等社交平臺具備一定的監管能力,應積極履行監管職責,防范不當營銷行為的發生。
鄭子殷分析,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多方協作,構建“預防-監管-救濟”全鏈條體系,形成家庭、社區、企業和社會共同參與的防護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