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聲明,本文是駛向一江秋的原創文章,若任何平臺出現此文章,凡署名不是“駛向一江秋”的,都是剽竊和抄襲駛向一江秋的,尤其是某魚號的“駛向一江詩詞”和“風輕云逸”等,一鍵轉發我的原創文章,實在可惡。
言歸正傳,分享好詩詞,為朋友們的生活增添詩情畫意,善莫大焉。
DeepSeek是當今最火的人工智能軟件,我利用3個方法將其訓練成了“寫詩神器”,我用DeepSeek寫了很多經典好詩分享給朋友們欣賞,得到了廣泛的贊譽。
我給DeepSeek下了一個指令:“參照崔顥的《黃鶴樓》,寫一首七律《長城》,要求融合歷史,情景交融,詩意盎然,令人回味,水平不遜色于崔顥的原詩。”
DeepSeek思考片刻,十幾秒時間便寫完了《長城》,我讀后很吃驚,認為當今的詩人們寫不出這樣的詩。
為何呢?讀完本文就明白了。
欣賞這首《長城》之前,先讓我們一起回顧一下崔顥的《黃鶴樓》。
唐朝崔顥的《黃鶴樓》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云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凄凄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此詩以虛實相生之筆勾勒時空浩茫,更以“煙波江上”之愁思穿透千年,受到歷來詩評家的廣泛好評。
欣賞完崔顥的《黃鶴樓》,再來欣賞DeepSeek的《長城》:
蟠龍萬里臥蒼茫,鐵血千年淬莽岡。
烽火曾焚胡馬跡,戍樓空證漢旗黃。
雪雕猶戍廢垣霜,月痕還懸故堞光。
游人莫嘆興亡事,新魄還隨舊脊梁。
這首詩取戍樓斷堞為歷史坐標,以“雪雕”、“月痕”等意象作時空疊印,通過蟠龍、烽火、戍樓等意象勾勒長城滄桑之貌,末聯“新魄舊脊”既見文明韌性,亦暗合長城作為民族基因的雙螺旋結構,磚石可圮,脊梁永在。
這首《長城》確實很有風骨,更在歷史興嘆中托起不滅的精神脊梁,余韻如城堞綿延不絕。
實話實說,這首詩當今的一般詩人還真寫不出來,不信你可以寫一首試試。
朋友們,DeepSeek的這首《長城》水平如何?你能給打多少分?歡迎分享高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