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我怎么這么倒霉,嫁給了你這個沒用的家伙?這么多年了,你竟然一事無成,整天就知道坐吃山空。你再得不到一官半職,就別回來了。”妻子許氏怒氣沖沖地對李白吼道。
李白也是硬氣,直接回擊道:“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等我出人頭地了,定叫你后悔今天的話。”
說完,李白直接摔門而去,幾年都沒有再踏入家門一步。
想不到吧?堂堂“詩仙”李白,才華橫溢、揮金如土,竟然也有遭人嫌棄的時候。而且嫌棄他的,還是他的結發(fā)妻子許氏。
不過這也怪不得許氏,她說的句句屬實。李白雖然才華橫溢,但是他的仕途卻十分坎坷。長期懷才不遇,正是他的真實寫照。
仕途坎坷遭嫌棄
李白一生共有兩任妻子和兩位“女朋友”,這四位女子貫穿了李白的一生。而許氏正是李白的第一任妻子。
說起來,許氏從一開始就對這門親事不太滿意。
要知道,這許氏可不是尋常人家的女子,她的祖父乃是唐高宗時期的宰相許圉師。也就是說,許氏妥妥的名門之后,大家閨秀。
至于李白,雖然他的父親是富甲一方的大商人,家里很有錢。但是“士農工商”,商人在那個時候的社會地位是最低的。
而《唐律疏議》中規(guī)定“貴賤不通婚,良賤不通婚,官民不通婚。”也就是說,按照當時的規(guī)定,李白和許氏根本不可能成親。
當然,規(guī)矩是死的人是活的。促成這門婚事的,正是許氏的父親。
別看此時的許家依然頂著高門大戶的名頭,事實上自從許圉師去世后,許家就一直在走下坡路。到了此時,已經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距離徹底沒落不遠了。
為了重新讓家族興旺起來,許父決定找個優(yōu)秀的女婿。可惜許家的境況騙得了別人,騙不了其他世家大族,因此沒人愿意與許家聯(lián)姻。
而那些愿意聯(lián)姻的,條件還不如許家,根本幫不上忙。
許父沒辦法,只能在“矮子里面拔高個”,最終選中了在文壇已經頗有名望的李白。在許父看來,李白才華橫溢,只是運氣差了些。只要給他一個機會,必定能一飛沖天。
對此,許氏自然是不愿意的。雖然李白很有才華,在當時也頗有名氣,但是出身差,年紀也大了一些。李白足足比許氏大了十幾歲,二人成親的時候,許氏十五六歲,李白則是27歲,快翻了許氏一倍。
不過古代講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許氏再不情愿也沒用。就這樣,她與李白成親了。
為了繞過《唐律》,許家還特意為李白找了個涼武昭王九世孫的身份。這樣李白也勉強算是貴胄之后了,二人才得以順利成親。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李白并非迎娶許氏,而是入贅許家。
也正因為如此,許氏才敢對著李白大喊大叫,各種嫌棄李白。
不得不說,李白的運氣實在是太差了。他五歲就能背誦《六甲》,也就是當時兒童識字的課本。十五歲的時候已經可以寫出令人眼前一亮的詩賦,因此在州郡小有名氣。
可惜的是,他的商人出身拖累了他。唐朝規(guī)定,商人子弟是不能參加科舉的。因此當他學有所成后,就開始四處游歷,結交了不少名士、權貴,希望能夠通過舉薦踏上仕途。
在此期間,李白的名聲越來越大,不少達官貴人也很推崇他。但是他就是沒能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曾經向本州的長史毛遂自薦,但是因為長史大人不喜歡李白放蕩不羈的性格,拒絕了他。
此后多次有人舉薦李白,但是都因為各種緣由未能成功。
一晃,李白與許氏成親也有十年了,李白四處游歷耗費了大量家資,但是仕途上卻毫無進展。依然是個白身。
要知道李白花掉的錢里面,有不少都是許氏的嫁妝,許氏對李白不滿,甚至嫌棄他,也就沒什么奇怪的了。換誰處在許氏的位置,都會是這個反應。
面對許氏的不滿,李白也無言以對,他只得丟下一句“等我出人頭地了,定叫你后悔今天的話。”
雖然許氏說的都是事實,但是李白是個自尊心很強的人。許氏的話無異于往傷口上撒鹽,對李白的刺激非常大。
李白的話可不是說說而已,他是真的這么想的。
在此之前,李白雖然也有結交權貴,但是不多,而且很含蓄。此事之后,李白徹底放下了讀書人的矜持,用盡辦法去結交達官貴人。他就不信,以自己的才華會困頓一生。
否極泰來,李白一首牢騷詩一雪前恥
“詩仙”就是“詩仙”,腦子就是好使。李白仔細分析了此前失敗的原因,他發(fā)現,他此前結交的除了名士,就是州郡長官。
這些人在地方上確實很有影響力,但是決定他仕途的還是朝廷。而這些人的話在朝堂上就沒多少分量了。
因此關鍵在于朝堂上那些手握大權的權貴。
在想通了這些后,李白不遠萬里來到了長安城。
他先是結交了宰相張說之子、唐玄宗的女婿張洎,張洎很欣賞李白的才華,積極向父親推薦李白。后來,李白又結識了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只不過二人并沒有向唐玄宗引薦李白。
但是李白并沒有灰心。此后,他遍歷長安和洛陽,結交當地的王公大臣。一時間李白的名聲徹底在上流人士間傳開了,人人都以李白到自己府上做客為榮。
就在此時,玉真公主終于被李白打動了。準確地說,是被李白的一首詩給打動了。李白特意為玉真公主作了一首《玉真仙人詞》,其中的兩句“幾時入少室,王母應相逢”玉真公主十分喜歡。
投桃報李之下,她終于向唐玄宗引薦李白了。
玉真公主將李白所作的《明堂賦》和《大獵賦》拿給唐玄宗看。這兩首詩賦都是李白特意為了討好唐玄宗所作的,雖然有“拍馬屁”的嫌疑,但是里面的詞句寫得真不錯,唐玄宗十分滿意。
賀知章等朝廷重臣趁機在唐玄宗面前大夸特夸李白,唐玄宗這才真正重視李白起來。
最終,唐玄宗下旨,封李白為翰林,也就是所謂的御用詞人,專門為皇帝起草文書。
當朝廷的圣旨送到李白家中時,李白喜極而泣。一個大男人竟然哭了起來。這也怪不得他,實在是李白的仕途之路太坎坷了,這一年他已經42歲了。
哭完了,他又大笑不止。一高興,干脆賦詩一首。
《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心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其中“會稽愚婦輕買臣”,引用了西漢朱買臣的典故。朱買臣家境貧寒,靠賣柴為生。但是他志向高遠,生活再艱辛,依然想方設法讀書。經常書不離手。
朱買臣的妻子嫌棄朱買臣窮,沒啥本事,最終離他而去。
多年之后,朱買臣憑借才學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郡守。
詩中的“愚婦”到底在說誰,已經顯而易見了。
當時許氏已經去世。但是也有學者認為,許氏其實沒有去世。只不過許家見李白多年一事無成,后悔了,便想將李白趕出家門。
只不過許家畢竟是大家族,要顧及顏面,才找了這么個理由。
不管是哪種情況,至少許氏是“看走眼”了。李白真的魚躍龍門,成了天子近臣。可謂是咸魚翻身。
而詩中的最后一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不僅寫出了李白興奮的心情,更是被無數人引用,甚至成了不少人的座右銘。
這兩句豪氣萬丈,十分灑脫,任誰看了都喜歡。
來得灑脫,走得更是灑脫
為了踏入仕途,李白委屈了自己太久。因此,當他當上翰林后,不再壓抑自己的真性情,行事十分灑脫。
別的不說,他每次寫詩都要先喝酒“找靈感”。皇帝要他寫詩,結果還得等著他,夠大牌的。
有一次,李白喝酒喝多了,就隨便在宮里找了個地方睡著了。唐玄宗派心腹宦官高力士去找他,找了半天才找到爛醉如泥的李白。
這還沒完,好不容易把他帶到唐玄宗面前,按理說該開始寫詩了吧?結果李白把腳一伸,對高力士說道:“幫我脫靴子。”
要知道,這高力士可是唐玄宗的心腹,在唐玄宗面前說話特管用。不少朝廷重臣見了他都要給足面子。現在李白把他當作普通仆人使喚,膽子實在是太大了。
高力士一臉尷尬地望向唐玄宗。唐玄宗哭笑不得,只能擺了擺手,讓高力士照辦。高力士很無奈,只得不情不愿地幫李白把靴子脫了。
這就是有名的“力士脫靴”典故。
其實這還算好的,更多的時候唐玄宗根本找不到李白的人影。
原來,他胸懷抱負,覺得做御用詞人屈才了。因此經常溜出宮去,和好友聚會、游歷。
這完全就是不把皇帝放在眼里。灑脫到他這種程度,也沒誰了。
長此下去,他是爽了,但是唐玄宗不爽了。加上高力士懷恨在心,經常在唐玄宗身邊說李白的壞話,李白被逐出朝堂。
李白倒也灑脫,二話不說,拿了唐玄宗的最后一筆賞賜,頭也不回地走了。他對朝堂失望透頂,早就不想待了。此后便寄情于山水之間,長期游歷、尋訪好友,過起了神仙般的逍遙生活。
這不由得讓人再次想起他那句“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即使是皇帝又如何?他如果不高興,照樣大笑一聲就離開了。雖然他的人生很失敗,但是他這種灑脫的生活方式著實令人羨慕。畢竟能像他這樣毫無顧忌,做自己的人實在是寥寥無幾。
參考資料:
《李白傳》
《李白研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