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的一位在傳統行業工作的客戶,懷著興奮的心情,第一次追趕新趨勢,把用DeepSeek潤色過的文章發到小紅書時,她絕對沒想到會遭遇這樣的結果。
“用AI的垃圾不配叫創作!”、“文賊!”、“沒有靈魂的縫合怪!”——幾十條充斥著咒罵和道德審判的評論出現在她的留言區。
這位初次體驗AI新技術的全職媽媽,只是想省下熬夜改稿的時間陪孩子,卻在一陣驚嚇之后,被迫含著淚委屈地刪掉了作品。
這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
從2024年底到2025年初,這種遭遇已經開始成為網絡上越來越普遍的一種現象。不論你是老鳥作者還是創作小白。
在知乎上,很多有熱度的回答和文章,你都能在評論區看到類似這樣的留言,“一看就用AI寫的”、“一股子DeepSeek味”等等,比上世紀各大景點的人們熱衷于留下“到此一游“這四個字還要流行。
即使官媒和頭部自媒體大號發布的最新內容,有時也不能幸免。
很多人變得極端敏感,甚至成為一種惡趣味。似乎指出一個作者或一篇文章用AI,能讓自己瞬間收獲一種智商上的優越感,甚至內心變得安定和踏實。于是,他們像上癮一般只要看見AI內容,就要惡評,甚至謾罵。
從某種角度看,這種行為似乎成為一種時髦的表現自我存在感和優越感的新方式。
很多營銷大號和大V也開始抓住這種心理,在其中推波助瀾、挑撥離間。甚至編造"AI創作的種種罪行和危害”來混淆視聽,吸引流量,吃上一波刀筆吏的人血饅頭。
更讓支持AI和拒絕AI的人越來越對立。
現在留言還是好的,更嚴重的是,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惡意舉報。
某平臺數據顯示,2025年和“AI”相關內容舉報量激增,抄襲舉報量反倒顯得少了。
現在一篇閱讀量10萬+的文章需要經歷三重審判:選題是否夠痛、數據是否夠爆、以及最隱秘的"道德審查"——是否用AI寫作。
我們正在見證一場新時代的文化歧視的誕生:對AI寫作的無差別攻擊,本質上是落后保守的力量,對創作自由的一種道德壓迫。
01
當用不用AI成為一個道德標尺,說明人群中有一個數量龐大的AI恐懼癥候群。
為了對這樣一種群體性焦慮進行深層解構,這段時間我收集了1000多個調研樣本,最終發現三個有意思的結果:
第一,72%的人會優先批判AI生成的文章。意思就是,如果知道文章是作者用AI寫的,72%的人會對作品轉為負面評判。
第二,如果作者在封面圖或者標題中,明確提示自己是“純手工創作”、“拒絕AI”等,文章打開率會提高38%。
第三,但讀者如果沒發現作者使用AI,那么通過AI創作的優質內容,分享率反而高出21%,點贊率則更高,要比未使用AI的文章高出52%。
此外,我發現在其他視覺內容領域和聽覺內容領域,人們拒絕AI內容的情況明顯要好一些,為啥?因為一是視頻、音樂他們不會,而寫字人人都會,二是那些內容用沒用AI很多人根本看不出來。
這完全是一個源于人性弱點而被割裂的調研結果。
這種割裂背后,是三個根深蒂固的人類認知缺陷:
第一種,我把它稱作“創作原教旨主義”,簡單說就是一種“創作潔癖”。
人們潛意識里將內容創作的“痛苦指數”等同于內容的價值含量。
我列舉幾個極端一點的例子,你就能更明白這種心理。
比如,當人們知道作者熬夜改稿20版,會覺得這是一種真誠,甚至托著作者的手稿,你都覺得手感沉甸甸的。
比如,一個需要靠咖啡續命、甚至因為長期低效率、高內耗的工作,而成為“地中海”的禿頭作者,比起一個年輕而才華橫溢,輕松寫出作品,大量時間都在玩樂的作者,你覺得前者有一種匠心和大師感。
所以說,人們在藝術創作上,大多時候拒絕承認“高效”是一種美德。
第二種,來自于每個人都有的身份認同危機,或者說是一種“職業保護主義”
我在某個文案工作者群里,也進行了一個簡單的訪談調查,結果將近90%的同行,支持平臺標注AI內容。
大家要把AI內容和用AI的作者圈出來,甚至在意識里渴望出某種用槍口對準它們、隨時可以扼殺它們的一種情緒化場景。
這也就是說,所有作者(包括所有認為自己可能某天會成為一名作者的人),自己也對使用AI工具懷有很大的偏見、歧視和恐懼。這種人很多,所有會寫字并對文字有潛在創作欲的人,都可能加入這個行列。
對其中一些文案作者,我進行了匿名的深度訪談,想要弄清楚這背后的真實動機。
結果發現,超過85%的人,是因為“害怕被取代”、“自己的寫作能力成為無用的東西",真正如他們表面所說“維護行業尊嚴”,最多僅占15%。
這本質上已經證明,人們對AI作品的攻擊,是用道德大棒來掩飾一種生存焦慮,對AI工具的仇恨、毀謗和壓制,與19世紀紡織工人砸機器運動中的表現如出一轍。
第三種,我把它稱作“偽人性崇拜”,它其實是一種人類社會長久依賴就存在的反智傾向。
在一些相對文藝的平臺,以及相關的作者群體中,充斥著這樣的邏輯:
比如,“機器永遠不懂人類深夜痛哭的心”。
比如,“沒有經歷過苦難,就寫不出好文字”。
但是他們卻忘了:海明威用打字機寫作,并堅稱打字機比用筆書寫更凝練、更高效,也被同時代用鋼筆、甚至羽毛筆創作的同行和文藝界人士們,揶揄、嘲諷,甚至批評,說他的作品充滿機械的臭味,批判他從根本上是一個作風粗野,毫無歷史上偉大作家們那種深邃的精神格調,也毫無優雅氣質的“文痞”。
當電腦出現后,這種對機器創作的偏見就更明顯了,“鍵盤的機械觸感隔斷人類靈魂的流淌,完全比不上筆在紙上的流暢書寫的情感自然深刻”,類似這樣的言論在當時老一批作家和讀者中,流行了很長時間。
其實,今天當我們在星巴克用MacBook甚至是智能手機碼字時,當我們隨時通過搜索引擎,大大擺脫對個人知識儲備和數據資料積累的依賴時,對以前的人們來說,何嘗不是另一種“技術作弊”?
02
接下來,讓我們看看AI歧視者常見的三個認知謬誤。
謬誤1:AI導致內容同質化
來自AI研究機構的最新數據表明,AI輔助創作的科幻作品多樣性提升37%,小眾領域內容產出量增長210%,人類創作者的同質化率是AI的1.7倍。
這證明,限制多樣性的從來不是工具,而是人類趨利避害的本能。
謬誤2:AI消滅創作獨特性
我舉兩個相反的案例:
案例一:去年,一位殘障作家用語音AI完成10萬字小說,其腦癱導致的獨特語言節奏,反而形成了一種令人感到新鮮愉悅的新文體。
案例二:一位南美洲的少數族裔教師,通過AI翻譯將當地傳統語言寫成的詩歌,轉譯成26種語言,瀏覽量超傳統出版千倍以上。
這對我們是一種啟示。
AI并不會抹殺人類的個性,反倒將在未來幫助人類解放每一個被表達障礙困住的靈魂。
謬誤3:AI創作沒有情感
根據最新的神經科學實驗,已經顛覆了我們的認知。
最新的研究結果證實,讀者對AI生成的愛情故事,多巴胺分泌量比人類作品高出23%。
在谷歌DeepMind的情感共鳴實驗中,AI詩歌讓68%被試者落淚,超過專業詩人組的52%。
這有點諷刺的意味。
當我們嘲笑AI不懂人性時,可能我們反倒高估了自己的共情能力。
但就算如此,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還是不愿意承認AI能幫助作者產生更強烈的情感表達。更不愿意承認,AI創作是一種人類改變世界的能力和創造力的進步,能夠擴展人類文明的邊界。
03
今后,我們不僅要用AI創作,還要基于AI工具的普遍使用,重構創作倫理學。
并且很快的,我們會看到人類社會將重新定義“原創性”。
這一切其實已經在發生。
比如,用AI復原破損古畫,其“創造性填補”已經被學界和很多權威機構及媒體,視為新型藝術形態。
比如,用AI作曲,人們對AI的排斥遠遠沒有其他內容創作領域中那么大。越來越多的AI音樂和歌曲沖上熱歌榜,人們不但不反感,反倒能夠很理性地接受,“好聽就行”。
在不久的將來,AI創作還會因為能突破肉身限制的好處,得到更廣泛的認可。
比如,殘疾人和重度癱瘓的患者,借助腦機接口+AI完成自己的內容作品。
比如,不能經常待在室內或辦公桌前,必須大量在室外活動的人,也可以用語音AI完成自己的創作,寫各種自己想寫的東西。
再比如,視覺障礙者通過圖像轉文字的AI進行人機互動,倒反天罡,成為一名杰出的攝影師和設計師。
在那時,人類社會肯定會對內容創作,尤其是文字創作,建立全新的評價體系。
頂尖大學和研究機構,將開發出類似“創意貢獻值”這樣的評價模型,專門用于量化分析人類在AI創作中的核心價值成分和主導作用占比。
這樣,即使是最敏感、最保守的讀者,也可以坦然接受AI創作的文學作品的合理性和藝術價值。
甚至,諾貝爾文學獎等世界各大文學獎項,也可能會設立“人機協作創作獎”。
同時,更多大學的文學系,將開設“人工智能文學”、“人工智能創作倫理學的專業課程。
04
當然,創作者也不可能將AI當成懶惰甚至欺騙性的創作工具。
就像前面說的,一定會誕生AI創作的標準和評價模型,來為人類創作勞動的價值繼續保駕護航。
所以,你完全不必如此敏感和擔心。
在這里,我給所有創作者一些正確使用AI,掌握好“度”的建議,可以讓你更好在AI時代優雅突圍。
建議一:成為“AI導演”而非“文字民工”
你最好馬上去學習提示詞工程(Prompt Engineering),即使不作為高級開發人員,至少能掌握一些基本的原理和規律,方便你更游刃有余地操控AI成為你的創作工具。
同時,盡快找到適合自己的“人機共創工作”的模式和方法,在保持創作主導性的前提下,你可以更輕松、更大膽的使用AI進行創作,并在其中修煉一種基于AI創作的判斷力、審美力、跨界整合力。
建議二:打造“不可替代性護城河”
從現在開始,你可以建設自己的一種經歷壁壘:將你獨特的人生體驗轉化為數據資產。
然后,你還可以開始建設自己的一種風格壁壘:用個人作品訓練你獨有的垂直領域小模型。
最后,你可以嘗試建設自己的一種思想壁壘:在AI產出基礎上做哲學升維,形成自己的一套創作哲學。
建議三:重構創作價值主張
從自身出發,更科學、更理性地對待AI創作時代,樹立對自我創作的價值的全新認識。
比如,從“我寫的”轉向“我發現的”。
比如,從“內容生產者”轉型“內容想象者”。
比如,“表達自我”升級成“激發共鳴”。
05
其實說了這么多,實際上就是一句話:
人類從來只有放下傲慢與偏見,才能握住書寫未來的筆。
這個道理遠遠不止于文學創作、內容創作,它涉及未來人類與AI共生的時代的方方面面。
去年9月,我和愛人去敦煌旅行,在莫高窟的壁畫前,我看到那些考古學家發現的唐代畫工用“粉本”(類似模板)批量創作的佛像。
千年以后,今天的我們仍然稱之為藝術瑰寶,而非“沒有靈魂的復制品”。
真正的創作尊嚴,不在于抵制工具進化,而在于如何讓新技術綻放人性的光輝。
當我們在AI生成的文字里,依然能看見自己思想的閃光,那本身就是創作最美的樣子。
作者簡介:天真一笑,前國際4A創意總監,知勝咨詢創始人,公眾號小宇宙全開主編,操盤過多個10億級品牌轉型戰役,現為多家行業顛覆性新技術/新業態公司提供戰略咨詢服務,并致力于將最新的營銷技術及成功案例賦能給中小企業。
如有問題一對一咨詢作者或想系統學習文案創作,請私信聯系。
關注我們,更多改變你命運的見識,都在這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