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除夕夜,我看著餐桌上永遠擺著的那副瓷碗筷,聽著窗外此起彼伏的鞭炮聲,突然意識到:這已經是哥哥連續第八年沒回家過年了。
記得大哥結婚前,每到臘月二十八,他總會扛著鼓囊囊的尿素袋沖進院子,袋子里裝著給我的新球鞋、給爸的時尚毛衣,還有給媽的粉色圍脖,自己卻還穿著廠里發的舊工裝。可自從2015年娶了鄰縣的嫂子,他就像被卷進漩渦的樹葉,再沒在家過過年。
上個月父親心梗住院,我蹲在ICU門口繳費時,手機突然震動。看著轉賬短信上整整十萬塊,耳邊響起護士催繳費的廣播聲,突然就懂了大哥這些年的沉默。
2008年我考上大學那會兒,大哥在工地扎鋼筋。他把我拉到村口小賣部,掏出裹了三層塑料袋的五千塊:"好好念書,將來坐辦公室吹空調。"那年他女兒早產,保溫箱一天八百的費用,讓他戒掉抽了十年的紅塔山。
2017年春節是全家最后一次團圓。飯桌上二叔炫耀城里兩套房,嫂子突然摔了筷子:"爸,我們連首付都湊不齊。"那天雪下得特別大,大哥追著出租車跑,棉拖鞋在雪地里踩出深深淺淺的坑。
去年老宅翻修,父親把大哥房間改成了棋牌室。收拾舊物時,我在掉漆的抽屜里發現支英雄鋼筆,筆帽刻著"賀新婚"——那是他當年沒送出去的結婚禮物。
上周路過大哥工作的建材市場,看見他正蹲在路邊吃盒飯。皺巴巴的西裝蹭著灰,手機貼在耳邊哄孩子:"妞妞乖,爸爸這個月業績好就帶你去吃肯德基。"他始終沒告訴家里,主管頭銜是虛的,月底薪其實只有3800。
有次家族群曬侄女跳舞視頻,媽隨口說了句"裙子太短容易著涼",嫂子當晚就換了微信頭像。大哥后來悄悄告訴我,為這事夫妻倆半個月沒說話,他在車里睡了十晚。
今年清明回去上墳,發現我的房間堆滿農具。母親訕笑著遞來折疊床:"你常年不在家..."突然想起大哥結婚時,父親把他珍藏的武俠小說全賣了廢品,說"成了家就該往前看"。
侄女去年考上私立初中,大哥咬著牙交了兩萬八贊助費。父親知道后拍桌子:"我們村小學不也出過大學生?"卻不知道現在數學題早變成"小明用APP打車,優惠券滿減后......"
如今我也成了父親,終于學會在深夜陽臺抽煙時,翻翻大哥的朋友圈。上周給他寄了箱老家腌菜,附了張字條:"周末帶朵朵視頻看爺爺?"
這些年在醫院見慣生死,漸漸明白些道理:
每周五晚八點雷打不動的家庭通話,比過年硬湊的團圓飯更暖胃;
給父母手機裝監控軟件,比買保健品更能讓他們安心;
家族群多發侄女背單詞的視頻,少轉發養生文章;
老家房間改了就改了,但得留個鐵盒裝大哥的舊校徽。
上個月去看大哥,發現他車里循環播放《常回家看看》。車頂還懸掛著褪色的中國結,是當年媽親手編的。我們哥倆蹲在馬路牙子上分抽一根煙,他突然說:"等妞妞中考完,想帶爸媽去海南玩幾天。"
原來真正的孝順,不是鞭炮齊鳴的衣錦還鄉,而是把牽掛織成看不見的網。就像此刻我寫著這些字,家族群里彈出消息——大哥發了張晚霞照片,定位顯示在老家村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