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問:孩子讀小學三年級,數學成績40分,該放棄還是繼續?
我特意找出小學數學,看一年級上的目錄:位置、數的認識、加減法、認識圖形、認識鐘表。
一下的目錄:數和圖形提高難度,還有分類整理、找規律、認識人民幣。
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培養孩子的抽象思維。
三年級數學在一、二年級的基礎上,開始涉及以萬為單位的數的加減法,增加了多位數乘一位數、兩位數乘兩位數、小數、位置、面積、統計表的問題。
在大人眼里,可能這些知識都不難。所以不理解為什么孩子不會。溫馨提醒:別用大人的認知水平衡量孩子遇到的問題。
一、參考一年級到三年級學習內容,如果孩子數學分數過低,建議從下面幾項自查:
- 計算出現斷層問題:面對多位數乘一位數,忘記十進位。在三位數的加減法時,忘記進位或者退位。(解決方法:多練習計算題,每天至少10道題)
- 沒辦法將文字轉化為數學符號:比如明明給了妹妹3個蘋果以后,比妹妹多8個蘋果。(解決方法:借助畫圖的方式幫助理解和分析)
- 孩子遇到不會的題不思考直接放棄。不會的題越來越多。
(1)運用三色筆幫助孩子解決「計算斷層」問題
準備三種顏色的筆,如黑、藍、綠,
抄寫原題時用黑色,解題步驟時用藍色,寫答案時用綠色。
這種視覺的變化符合認知負荷理論,增強顏色認知優勢,減少大腦瞬時工作記憶的負擔,從而提升信息處理的效率,讓思路更清晰。
(2)「建立數學詞匯銀行」解決「沒辦法將文字轉化為數學符號」問題
準備一個小紙盒、N張卡片、一支筆、磁力板、磁力貼。
①把數學詞匯寫在卡片,
②把詞匯分類,
數字類:共有、剩余、總共
動作類:拿走、增加、平分
關系類:比……多、相差
③從每個類中取出卡片,用磁力貼固定在磁力板上,然后用語言把他們連起來。帶著孩子實操練習。
比如
媽媽和孩子共有8個蘋果,拿走3個后,兩個人一樣多。
(3)多督促 or 建立獎勵機制or 整理錯題本,和孩子一起克服難題!當孩子覺得難題不可怕時,自信心增加了,家長也可以慢慢退出了。
二、加強學習習慣
孩子成績低,除了學習方法缺失,就是沒有養成好習慣,如做作業不仔細,小錯誤不斷;做完作業后也不檢查;課堂聽課總是容易分心,聽課效率低等。
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績,先把小事做好:
- 認真對待每項作業,保證書寫工整、計算準確、做完檢查,養成三項提分基本功。
- 先復習再完成作業。每天做課前預習,提高聽課效率。
- 整理錯題集,定期復習,讓錯題集越來越薄。
- 如果孩子基礎差影響了三年級知識的理解,可以把一、二年級的知識再復習一下。
有本書的名字很適合這里,好習慣決定好成績。一套習慣流程堅持下來,孩子不遺留學習問題,成績就會慢慢提高。
三、家校協作
定期和老師溝通孩子的課堂表現,“有沒有溜號的表現啊”“課堂練習是否能在要求時間內完成?”“有沒有小動作”等等。
當家長重視孩子學習,老師也會多關注孩子。大家的目標一致,都想讓孩子的成績提升嘛!
四、小心超前學習的反作用
超前學習和預習是兩回事。超前學習是提前系統地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孩子課下學一遍、課上再學一遍。如果沒有很強的興趣支撐,溜號的可能性很大。
而預習是孩子自學的結果。孩子通過自學可以大體掌握知識內容,了解自己哪里會、哪里不會。在上課時孩子也會更認真地聽講。
五、刷題要有邊界
無論是預習,還是復習,抑或是鞏固的過程,都離不開做題。這里家長要注意讓孩子刷題的邊界,別讓孩子成為做題的機器。
邊界是什么呢?有個詞「假努力」我覺得家長要記住。
做題不是一直做自己會的題。我一直告訴孩子:會的題咱不做了,不會的題重點做。
有時候孩子不知道哪個題會,哪個題不會,那就讀題列算式。快速列出算式的,八九成是掌握了。那些猶猶豫豫列出算式的,就是不確定的,要重點思考,對比答案。
最后A媽想說,孩子上學后,家長即將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問題,成績只是其中之一。成績低是很正常的事情,我們見招拆招即可。有家長積極干預,幫助孩子,相信孩子會克服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