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熙君
春和景明的三月,豫東平原上,千年古城鹿邑迎來了一年中最富文化意蘊的時節。太清宮景區內,老子塑像莊嚴肅穆,青石臺階上的游人絡繹不絕,工作人員正為農歷二月十五的老子廟會和即將到來的老子誕辰2596周年祭拜大典做著準備。這座被138萬鹿邑人視為精神圖騰的城市,不僅承載著道家文化的千年傳承,更以“中華李姓祖根地”的獨特身份,在新時代煥發出璀璨光彩。
李姓源流:一部民族融合的文明史詩
“參天之木,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在鹿邑縣老子博物館內,鐫刻著李氏族譜的青銅鼎靜靜訴說著三千年傳承。自周朝李利貞得姓肇始,到唐代“國姓”輝煌,李姓的發展軌跡恰似一部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壯闊史詩。
唐王朝的興盛為李姓注入了磅礴動力。史載,唐高祖李淵即位之初即推行“賜姓歸宗”政策,將開國功臣徐世勣賜名李勣,突厥首領阿史那思摩獲賜李姓,黨項族拓跋氏改稱李思恭等這種“以姓為媒”的政治智慧,使得李姓成為連接中原與邊疆的文化紐帶。《唐會要》記載,貞觀年間僅長安城內改姓李氏的少數民族將領就達百余人,形成了“華夷同姓,四海歸心”的獨特景象。
在太清宮東側的中華李氏大宗祠,我們見到了正在整理族譜的鹿邑李氏文化研究會李會長。他指著一幅《唐代賜姓地理分布圖》介紹:“從朝鮮半島的靺鞨部落到西域的突厥部族,從云貴高原的南詔貴族到東北邊疆的渤海國使臣,李姓如同文明的種子,在盛唐氣象中播撒四方。”據統計,唐代通過賜姓政策吸納了10余個民族、16個異姓加入李氏宗族,這種開放包容的胸襟,至今仍為史學家所稱道。
文化密碼:從“鯉禁”看盛世文明
漫步在老子文化廣場,365塊花崗巖構筑的巨型塑像下,“天下第一”四個鎏金大字熠熠生輝。而在相隔不遠的明道宮博物館內,一份《禁捕鯉魚詔》的復刻文書,則揭開了李姓文化中鮮為人知的一面。
“鯉躍龍門本為祥瑞,奈何與國姓同音?”講解員指著展柜中的文獻介紹,唐玄宗在位期間兩度頒布禁食鯉魚詔令,將這種本屬尋常的水族賦予了神圣色彩。史料記載,開元三年正月敕令“禁斷天下采捕鯉魚”,凡捕獲者需“放之江海”;天寶年間再頒禁令,要求市井不得以“鯉”為菜式稱謂。這種看似嚴苛的規制,實則蘊含著古人“敬天法祖”的文化信仰。
在鹿邑民間,“李鯉相通”的文化記憶至今鮮活。73歲的非遺傳承人李先生向我們展示家傳的鯉魚年畫:“你看這魚須化作祥云,魚鱗變成甲胄,正是祖輩們對李唐盛世的藝術想象。”這種將姓氏崇拜升華為文化符號的智慧,使得李姓文化突破了血緣界限,成為整個民族共同的精神財富。
群星璀璨:照亮華夏文明史的姓氏之光
從函谷關到都江堰,從趙州橋到本草綱目,李姓英才如同璀璨星辰,照亮中華文明的天空。在鹿邑老子學院的文化長廊里,電子屏上滾動播放著李姓歷史名人的影像資料,構成一幅跨越時空的文明圖譜。
“李冰父子鑄就的都江堰,至今滋養著成都平原;李春設計的趙州橋,開創了世界敞肩拱橋先河;李時珍跋涉三十載編纂的《本草綱目》,被達爾文譽為《中國古代百科全書》……”聽著研究院領導的講解,來自新加坡的李氏宗親李美玲頻頻點頭:“這些不只是李姓的驕傲,更是全人類共同的智慧結晶。”
在當代篇章中,李姓兒女續寫著新的傳奇。諾貝爾獎得主李政道推動中美高能物理合作,李嘉誠捐資創辦汕頭大學,李光耀締造新加坡發展奇跡……這些故事被精心編排成沉浸式劇場《李姓風華》,成為鹿邑文旅的拳頭產品。“我們要讓年輕一代明白,姓氏文化不是故紙堆里的記憶,而是涌動在血脈中的創新基因。”項目策劃人李先生說。
祖地新篇:文化賦能下的縣域振興
作為李姓文化活的載體,鹿邑縣正將歷史饋贈轉化為發展動能。2024年接待游客超600萬人次,文旅綜合收入持續增高——這份亮眼成績單背后,是“文化立縣”戰略的持續深耕。
在太清宮景區,科技與傳統的融合令人耳目一新。AR技術復原唐代宗廟祭祀場景,區塊鏈技術實現族譜數字化管理,5G全息投影重現老子講學盛況......“我們實施智慧文旅工程,就是要讓文化遺產活起來。”縣文旅局領導介紹,通過打造“云祭祖”“數字宗祠”等新業態,線上參與文化活動的海外李氏宗親積極踴躍,人數劇增。
文化傳承的創新實踐同樣惠及民生。老君臺社區將閑置院落改造成“家風學堂”,問禮廣場定期舉辦《道德經》誦讀大賽,就連街頭巷尾的餐飲店,也貼著“治大國若烹小鮮”的箴言。非遺保護中心負責人告訴我們,李氏剪紙、老子養生拳等傳統文化項目,帶動很多人就業,已成為群眾致富的“金鑰匙”。
四海歸心:文明根脈的時代召喚
每年農歷二月十五的晨曦中,太清宮鐘聲響徹云霄。來自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外賓整肅衣冠,跟隨世界道教聯合會理事長李道長行三獻禮。這場跨越國界的文化盛典,已然成為中華文明對話世界的窗口。
“三年前通過DNA溯源確認祖籍鹿邑,今天終于圓了尋根夢。”美籍華人李約翰撫摸著大宗祠的磚墻熱淚盈眶。像他這樣的海外尋根者,2023年鹿邑接待了數萬人次。
夜幕降臨,老子文化廣場上演的《道德經》光影秀,將古老智慧投射在現代化樓宇之間。據我們的摯友——鹿邑縣城管局辦公室的李現理先生介紹:“鹿邑將以創建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為契機,投資推進“老子文化名城”建設,讓這座千年古城成為全球華人的精神原鄉。”
站在明道宮33級青石臺階上遠眺,但見萬家燈火與星月同輝。從李耳著書立說到今日四海歸心,從盛唐氣象到民族復興,李姓文化如同奔流不息的渦河,在傳承與創新中激蕩出永恒的生命力。這座豫東古城,正以文化自信書寫著新時代的《道德經》,等待著世界共同品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