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有意思,我們來紙上談兵一下。
長平之戰前,一開始是廉頗作為趙國主帥在長平防御秦軍,廉頗的策略是防守為上,因為此時趙國的后勤供應乏力,且秦軍遠道來攻,必定后援不繼,只要能固守城池,堅壁清野,秦軍必定不攻自潰。
廉頗的防守戰術才是長平之戰的最優戰術,只可惜趙孝成王急于求成,對廉頗的幾次小敗深為不滿,秦國抓住機會派人花重金離間趙國君臣,導致趙孝成王誤信讒言,以為廉頗堅守不出是要投降,所以才臨陣換將,用趙括替換廉頗。
有了這個背景,趙括自然不能再執行廉頗的防守戰術,只能進攻,而恰好此時秦軍的主將是王龁,趙括不怕王龁。
趙括整軍備戰,準備傾巢出動,此時秦軍早就把主將更換為白起,趙括還蒙在鼓里,白起命令前軍佯敗,打算誘敵深入。趙括不明就里,率大軍一頭扎進了白起布置好的陷阱。
趙括四十萬大軍被白起六十萬大軍截斷了糧道,甚至截斷了回營壘的道路,趙括只能就地筑壘堅守,就是此時,趙軍仍有一戰之力,秦軍沒有必勝的把握。
此時秦昭襄王獲悉白起把趙括圍了起來,立即趕赴河內,把河內十五歲以上的青年全部抓了壯丁,去阻攔趙國的援軍,可以說為了這一戰,秦國把半個家底賭上了。
趙括軍被圍了四十六天,糧食斷絕,軍心大亂,甚至出現了自相殘殺人相食的情況,此時趙括知道已經沒有時間再等待援軍,遂組織部隊突圍,突圍了四五次沒能沖出去,趙括在最后一次突圍中被亂箭射殺,剩余的四十萬大軍群龍無首,向白起投降,然后被白起全部坑殺。
可以說,趙國長平之敗,敗在了國力衰弱、后勤乏力,敗在了趙國君臣失和、戰略失誤、指揮失當,非趙括一人之罪。
那么換一個人試試,誰能成功?
其實只要解決兩個問題就能成功,一是說服趙孝成王,繼續堅持廉頗防守的策略;二是還是采取進攻的策略,且有能力打敗白起。
我們先不考慮第一種情況,還是代入趙括的處境,在進攻的前提下怎么贏白起。
我們把歷朝歷代的名將挑選下,看看誰能絕地翻盤、逆轉乾坤。
戰國:四大名將之趙國廉頗和李牧,雖然兩人沒機會贏,但不會輸的這么慘,因為他們不會一被勾引就上當。
西楚:項羽有破釜沉舟以少勝多的案例,可以一試,但勝率不足五成,王離畢竟和白起不在一個段位。
西漢:韓信最擅長的就是大兵團作戰,且總有奇謀,膽略超人,和白起硬拼,保守來看五五開,大膽猜測一下能有七成勝算。而衛青、霍去病可以試試,但機會不大。
東漢:劉秀可以試試,但勝率不足一成,盡管是位面之子也不好使,畢竟新末諸雄都不咋出名。
三國:諸葛亮是讓別人吃虧的主,不會上白起誘敵深入的當,但在那種情況下,諸葛亮勝算也不高。曹操僅次于諸葛亮,其余關羽周瑜擅長水戰,陸戰毫無機會。
兩晉南北朝:一個沒有,但凡有能和白起單挑的將領,也不至于進入大分裂時期。
唐朝:李世民和白起能五五開,再加上帝王身先士卒的一點加成,還真有機會贏,要知道救主之功對將士太有吸引力,拼死保衛太宗殺出,就有可能封侯拜相,誰能不拼命。李靖也可以試試,有點機會但不大。再次點李世勣、郭子儀,不可能贏但起碼不會輸太慘。
宋朝:宋朝一群虎幣,連趙括都不如,唯一的名將岳飛也不好使,因為岳飛沒有大兵團作戰的經驗。
明朝:徐達、藍玉可以試試,但機會不大。朱棣勇猛,憑借帝王御駕親征的屬性加成,和白起五五開。
清朝:曾國藩可以試試,他喜歡打穩仗,不會輕易出擊,不會像趙括敗的這么快,但不可能贏,只是輸的不會太慘。
民國以后進入了熱兵器時代,和冷兵器時代的戰法完全不同,無法做出比較。
總之,能在長平之戰中逆境翻盤的將領,主要有以下幾位:韓信、李世民、朱棣。
其中韓信勝率最大,李世民次之,朱棣再次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