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有關2025年高校畢業生人數創歷史新高達1222萬人和國家“雙一流”高校大幅擴招2萬人的兩則消息在社會各界繼續引起廣泛關注。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高校大幅擴招和畢業生就業問題是一個矛盾體。
擴招則必然導致畢業生數量創歷史新高,進而產生就業危機;反之,如果不擴招,一定程度上畢業生就業數量就會隨之減少,就業壓力也將銳減。
有的人認為擴招減緩了教育內卷,可以讓孩子不再為了高考發愁,因為擴招之下,大學錄取率接近90%,幾乎可以稱得上是按需分配上大學。
在我看來,擴招會加劇高校畢業生就業壓力,使得這個矛盾體被無限放大,最后演變成不可救藥。
因此,我們可以教育內卷的真相表述為:擴招不是解藥,而是麻醉劑。
我在昨天的文章中提到,我國高等教育擴招有多個階段。
其中1999年前后的高校擴招政策,本質是一場經濟危機下的"緩兵之計"。
經濟學家分析指出,當時面對國企改革帶來的失業潮和亞洲金融危機沖擊,高校擴招被包裝成"教育普惠"的民生工程,實則為消化過剩產能、延緩就業壓力的經濟工具。
25年之后的今天,我們所面臨的經濟環境與當時的境地何其相似!
但是,最大的區別在于,當前的擴招是建立在已有較大規模的高等教育之下,而且是持續擴招之下的擴招,其邊際效應必然遞減,遠遠起不到當年那種顯著拉動經濟增長的效果。
就如今年擴招40萬人一樣,我認為將這40多萬青年送入校園,意圖拉動消費、基建、住宿等產業鏈,恐怕會有一定的困難。
畢竟擴招這一計策已經被用麻木了。
因為當前的擴招已經是全方位的擴招,包括專科、本科和研究生。
數據顯示,2023年全國研究生擴招規模突破388萬人,比1999年本科招生總量高出近6倍。
各大院校如同開足馬力的印鈔機,批量生產著從本科到博士的各類文憑,卻未同步升級人才培養質量。
之所以這樣講,主要是有以下三個方面的表現:
第一,學歷通脹與能力縮水并存。
與某高校畢業生班輔導員交流時,大家一致感受是,個別理工科類專業畢業生專業實踐能力太差。
例如,某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班52人,具備獨立編程能力的人屈指可數。
這反映出擴招導致教師疲于應付教學量,學生淪為標準化課件的人形接收器。
教師應付學生,學生同樣也應付老師。第二,專業設置與產業需求脫節。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從未能在根本上扭轉。
例如,幾乎所有高校都開設有管理類、語言類、市場營銷等"低成本專業",這類專業開設門檻低、招生范圍廣,考生容易被忽悠。
然而,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集成電路等領域卻面臨較大的人才缺口。
第三,教育投入產出比嚴重失衡。
據機構測算,一個普通家庭培養本科生的平均成本已達53萬元左右,但2024屆畢業生起薪中位數僅5832元。
若計入考研二戰、考公培訓、求職應聘等衍生支出,教育投資回報周期被拉長至10年以上。
以我自己為例,現在每周花在孩子校外培訓的費用約800元,一年下來約4萬元,按照目前的趨勢,估計要培訓到高三,照此計算,起碼要48萬元才能上大學。
如果考大學沒有考上公辦大學,在大學就讀也要耗費十幾萬,培養至大學畢業的總費用將高達60-70萬元。
單純從經濟角度來看,顯然這不是一筆劃算的買賣。有時候我甚至覺得,給孩子如此之多的培訓和投入,耗費這么大還依然趨之若鶩,我們就像賭桌上的賭徒,明知道勝算渺茫,卻停不下加注的手。
平心而論,如果不是由于身邊人和孩子同學的家長都這么卷,我是不愿意孩子每天沉侵在學科培訓之中。
我寧可孩子健康成長,也不要所謂的分數!
但教育內卷就是這樣,一步步將我們麻醉,卻不給我們解藥!
哪里才有解藥呢?擴招是解藥嗎?
擴招肯定不是解藥!
我認為解藥在于對高考評價制度的改革。
首先,要打破單一評價體系,在高考之外建立全新的人才選拔體系,讓孩子們真正從考試當中解脫出來。
其次,對所謂中考分流進行改革,實行12年義務教育,讓人人都有普通高中讀,掌握最基本的知識和技能。
最后,對連續三年就業率排名靠后或低于50%的專業實施淘汰制度,讓高考學生可選擇報考的專業真正是社會所需求的專業。
總之,擴招政策雖然表面上緩解教育內卷,讓家長稍微安心,但四年之后卻治不了就業的根本問題。
當我們將目光從"如何讓更多人上大學"轉向"如何改革優化高考制度",或許才能找到真正的解藥。
對此,你是怎么看的呢?請留言發表評論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