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張艷征:做工業產品數字化“全能制造者”
河北日報記者 師源
“做逆向建模,想要把艦艇面做得細膩,可以多打幾個錨點……”5月14日,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師張艷征,正指導學生制作艦艇模型三維設計圖。
13年前,懷著對未來的美好期許,張艷征成為一名職高學子。時光流轉,他成為一名職教老師,成長為全國技術能手,獲得2025年度新時代青年先鋒獎,還培養出10余名省級、國家級競賽獲獎學生。
5月14日,張艷征正在調試教學設備。河北日報記者 趙杰攝
回顧來時路,張艷征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受姥爺影響,他自小就喜愛做手工,中學畢業后選擇就讀玉田縣職業技術教育中心機械制造專業。
他懷揣熱愛和夢想,積極參加校企融合活動,在企業車間與校園理論交織的“熔爐”中,努力錘煉本領。
“在車間里,跟著師傅們啟動數控機床、輸入復雜程序代碼,看著機床刀具精準切割,將書本上的知識運用到現實場景中,別提多有成就感了。”張艷征笑著說,為了能多跟師傅們學手藝,他寒暑假幾乎沒有休息過。
始于興趣,得于鉆研,成于堅持。職中3年,他先后獲得唐山市職業技能大賽二等獎、河北省職業技能大賽一等獎,也因此在還未畢業時就被玉田縣一家企業聘用,從事機械裝調工作,月薪近8000元。
可兩年后,張艷征卻選擇結束縣城里安逸的生活。
“我不想每天過‘工業機器人’一般的生活。我想成為技術能手,不斷學習鉆研、超越自己。”張艷征說。
根據相關政策,張艷征憑借以往參賽成績,免試進入唐山工業職業技術大學。再次入學,他明確目標——從傳統機械操作手變為工業產品數字化“全能制造者”。
工業產品數字化包含三維掃描、逆向建模、數控編程加工等近10個方向專業知識,想要精通絕非易事,但張艷征有自己的學習秘訣——以賽促學。
“課堂上,一位老師要為五六十名學生授課。加入參賽小組,10余位老師指導三五名學生,針對性強,學習效率更高。”張艷征說。
為了站在更高舞臺與更多高手同臺競技,張艷征利用課余時間練習數控車床的操作以及軟件編程,廢寢忘食攻克一個個難題……2018年,他獲得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二等獎,是當時此類比賽全省最好成績。
獲得國賽佳績,張艷征再次面臨選擇——一邊是事業單位的邀請,一邊是留校繼續學習。
張艷征選擇了后者。他說:“一技在手勝千金,只要手握真本領,人生處處是機遇。”
2019年,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工業產品數字化設計與制造大賽,比賽內容從單一產品制作擴展到產品設計制造全流程。這對張艷征來說是前所未有的挑戰。
為此,他先后3次到廣州參加培訓。白天,他跟著老師學技術。晚上,趁著他人休息、設備空閑,他抓緊時間進行實訓,最長一次連續練習27個小時。回校后,他又向其他專業老師請教,學習藝術設計、視頻剪輯、展板制作等知識,填補專業盲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9年,張艷征獲得大賽一等獎。
用奮斗書寫出彩人生的同時,他更想照亮更多學子的追夢旅程。畢業后,他選擇留校任教。
在學生眼里,張艷征教育模式總是“量大管飽”。
“老師會在教材之外,給我們買三維數字化、多軸加工編程等課程,讓我們增加知識儲備。買來數十種同類產品,幫助我們了解其設計理念。根據每個人情況,定制個性化課程。”機械工程學院2023級現場工程師班學生李浩霆說,在張老師的課堂上,沒有晦澀難懂的理論,只有看得見、摸得著的真本事。
在張艷征的課桌上,擺放著他和團隊制作的人形機器人機械手指關節零件。
“目前,我們正幫助一家企業解決誤差在6微米以下的制造難題。”張艷征說,“科技在奔跑,我們不能散步。讓教案接軌生產線,保障教學永遠‘新鮮’,才能帶領學生們在技能浪潮里乘風破浪。”
來源:河北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