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倫敦某畫廊展出一尊殘缺的羅馬女性雕像。解說牌寫道:“身份不詳,可能是某位元老之妻。”
瑪麗·比爾德站在雕像前,在社交賬號上寫道:“我們總在追問‘她是誰’,卻很少質問‘為何她的故事消失了’。”
這句話,恰是她畢生研究的注腳——
當一名女性學者,帶著性別自覺踏入被男性書寫的古羅馬史,廢墟中掩埋的,從來不只是破碎的大理石。
瑪麗比爾德:英國著名古典學家,劍橋大學古典學教授,由于她對古典文明研究做出的長期貢獻,2018年受封爵士。
主要著作:《龐貝:一座羅馬城市的生活》《古羅馬的笑:演說家、弄臣和猴子》《羅馬元老院與人民》《文明I》《女性與權力》
其中《龐貝》一書榮獲2009年沃爾夫森歷史獎。
當女人開始“不合時宜”地提問
19世紀以來,牛津劍橋的古典學教授名錄里,女性名字如同龐貝古城中的女奴骸骨——存在,但永遠蜷縮在歷史暗角。在比爾德的導師喬伊絲·雷諾茲(Joyce Reynolds)于劍橋執教時,女性根本無法被授予“教授”頭銜。直到2004年,比爾德成為劍橋古典學系首位女性教授。
她面對的不僅是學術挑戰,更是根深蒂固的性別規訓:
學術研討會上,年長男性學者拍桌打斷:“親愛的,你該去研究維斯塔貞女,而不是西塞羅的政治修辭。”
BBC紀錄片拍攝現場,制片人建議她“多微笑”:“觀眾更期待優雅的女士,而非咄咄逼人的教授。”
比爾德用研究作為手術刀,剖開被視作“客觀”的歷史敘事:
在《女性與權力》中,她揭示雅典民主的殘酷真相:
“當珀爾修斯斬殺美杜莎,雅典公民正在投票剝奪女性的法律人格——兩者共享同一套邏輯:恐懼女性凝視會瓦解男性權威的正當性。”
在帕特農神廟浮雕前,她質問:
“為什么勝利女神尼克被雕刻成跪姿?因為她必須仰視雅典娜——而雅典娜之所以‘偉大’,恰因她摒棄了所有女性特質。”
在《羅馬元老院與人民》中,比爾德還原了公元前63年的驚心一幕:
元老霍滕修斯咆哮著阻止富爾維婭發言:“女人的聲音會讓共和國蒙羞!”兩千年后,英國下議院數據顯示:女性議員被中途打斷的概率是男性的3倍。
這種跨越時空的“聲音狩獵”,暴露了權力運作的潛規則:
古羅馬的“演講術”本質是雄性表演:需壓低嗓音模仿地震轟鳴,用肢體語言模擬戰神沖鋒。
現代職場的“領導力”模板依然充滿隱喻:
“當撒切爾夫人被迫接受訓練降低音調,當扎克伯格的灰色T恤被贊為‘極簡主義’,而女高管穿褲裝仍會被批‘缺乏親和力’——我們仍在扮演古希臘盔甲里的雅典娜。”
在盧浮宮的阿芙洛狄忒雕像前,比爾德曾發起一場思想實驗:
“如果我們將所有男性雕像強制裸露生殖器,把大衛像換成蜷縮的跪姿——那些宣稱‘藝術無關性別’的人會立刻尖叫‘這太不得體!’”
她在《文明》中尖銳指出:
“博物館是權力最精妙的陳列柜:它讓男性凝視以‘美學’之名永生,卻把女性故事鎖進‘民俗’或‘情色’的標簽。”
知識女性的三重突圍
重釋維斯塔貞女:
傳統史學將這些終生守貞的女祭司描繪成“宗教工具”,比爾德卻從灰燼中打撈出她們的權力痕跡:
“她們掌管共和國圣火,知曉元老院最骯臟的秘密,宗教身份是她們介入政治的合法面具。”
挖掘被抹去的女演說家:
從希臘化時期的希帕蒂婭,到羅馬的科妮莉亞,她證明:“女性從未沉默,只是歷史刻意遺失了錄音設備。”
打破“優雅學者”的人設牢籠:
在BBC紀錄片中,她拒絕制片方提供的“知性淡妝”,堅持素顏站在烈日下的羅馬廣場:
“我要讓觀眾看見汗水如何順著女性學者的脖頸流下——知識生產從來不是沙龍里的風花雪月。”
面對推特上的蕩婦羞辱,她將謾罵截圖出版成書:
“這些充滿生殖器詞匯的句子,和龐貝城墻上的涂鴉一模一樣——厭女癥才是真正的‘古典遺產’。”
讓學術成為性別平權的腳手架:
比爾德拒絕讓著作成為“女性專屬讀物”:
在《女性與權力》結尾,她呼吁男性讀者:
“當你下次打斷女同事發言時,請想象自己穿著托加袍站在元老院——‘傳統’不該是壓迫的遮羞布。”
在《羅馬與元老院》中,她將羅馬公民權斗爭與移民問題并置,讓讀者自然領悟:“排斥‘他者’的劇本,早在兩千年前就已寫滿悲劇。”
為什么我們需要一本比爾德?
她為“不適感”正名
當你在會議上:因提高音量被批“情緒化”,因堅持己見被稱“難相處”
比爾德會告訴你:
“不是你不適合規則,而是規則從未打算容納你。”
她提供“歷史人格”作為武器
面對“女性不適合領導”的偏見,她說:“埃及艷后克里奧帕特拉精通九國語言,但羅馬人只愿談論她的情史——消解女性成就的套路,從不是新鮮事。”
遭遇“情緒化”指責時,可反擊:
“西塞羅在元老院痛哭流涕被贊為‘真摯’,而希拉里哽咽就成了‘脆弱’——雙重標準才是真正的古典遺產。”
《女性與權力》
瑪麗·比爾德以其睿智的頭腦和辛辣的筆調重探性別議題,揭示有權勢的女性是如何為歷史所對待的。她選取了自古典世界直至今日的眾多案例,探尋“厭女癥”背后的文化根基,并將討論引向公共場域中的女性聲音、社會文化對女性與權力之關系的預設,以及少數“成功”女性拒絕將自己嵌入男性模板中的努力。
《古典學還有未來嗎》
全書包括31篇關于研究古希臘羅馬的著作的書評。作者瑪麗·比爾德認為,盡管很多人認為古典學正在衰落,但每一代學者都提出了自己對古希臘、古羅馬的新觀點。她始終關切著這些討論和爭辯,并在本書中向我們呈現了古典學的學術傳統和近些年的重新闡釋以及新理論。
《文明I》
脫胎于瑪麗·比爾德應英國廣播公司邀約撰寫的紀錄片 Civilisations 第二集和第四集的內容。這個紀錄片項目著重挑戰了之前文化界對“單一的西方文明”(the civilisation)的推崇,將視野擴大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及其輝煌燦爛的文化遺產。
《羅馬元老院與人民》
選取羅馬的政治樞紐“羅馬元老院與人民”(SPQR)為切入點,巧妙而深刻地以公元前63年西塞羅對壘喀提林的事件開篇,充滿熱情地向讀者講述了羅馬的故事。書中不僅探討了羅馬如何從意大利中部一個無足輕重的小村落成長為疆域橫跨三大洲的帝國,還揭示了羅馬人是如何看待自己和自己取得的成就的。
《龐貝》
瑪麗·比爾德走上龐貝的街道,她像一位導游一樣,帶領我們參觀了這座在羅馬帝國早期被維蘇威火山灰凍結在了時空中的城市。從房屋、職業、政府、食物和酒到性,以及洗浴、娛樂和宗教,由表及里、層次分明地再現了當時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