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商務部約談沃爾瑪的消息傳出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震驚。
作為全球零售巨頭,沃爾瑪長期以“天天低價”策略占據消費者心智,但這一次,它似乎試圖用更極端的方式維持這一優勢——將美國對華關稅的負擔轉嫁給中國供應商,甚至要求他們虧本供貨。
這種單方面壓價的行為,不僅暴露了跨國企業在貿易摩擦中的短視,更將中美產業鏈的脆弱性推至臺前。
一、關稅“游戲”的代價:誰在買單?
2018年特朗普政府對中國商品加征關稅時,美國消費者每月多支出14億美元。
彼時,美國企業選擇咬牙消化成本,以維持市場份額。
但這一次,沃爾瑪卻打破規則,要求中國供應商承擔全部新增關稅。
若這一行為屬實,意味著中國企業不僅要承受原材料、人工成本上漲的壓力,還要為美國政治博弈額外“割肉”。
中國制造業從業者在社交媒體直言:“我們已沒有降價空間。”
廣西一家為沃爾瑪供應牛奶的企業透露,其產品同時供貨給國內多家商超,議價能力并不弱勢。
沃爾瑪若執意壓價,中國供應商完全可以選擇終止合作——畢竟,中國本土零售市場的增長潛力,遠比迎合美國關稅政策更可靠。
二、沃爾瑪的“中國依賴癥”與傲慢
沃爾瑪全球約60%的商品采購自中國,其在中國市場的表現更是亮眼。
過去一年,沃爾瑪中國區同店銷售額增速遠超美國本土,第四季度同比飆升23.1%。
然而,這家企業似乎將中國市場的成功視為理所當然,甚至將其作為向供應商施壓的籌碼。
諷刺的是,沃爾瑪引以為傲的“直采”模式,早已被中國商超靈活運用。
胖東來、永輝等本土企業通過大規模直采降低成本,同時保障供應商合理利潤。
相比之下,沃爾瑪的壓價要求,無異于對合作伙伴的“殺雞取卵”。
三、中企的反擊:供應鏈權力正在轉移
中國網民對此事的憤怒,不僅源于對公平交易的堅持,更隱含著對產業鏈主導權的覺醒。
在電商平臺,消費者早已熟稔“尋找沃爾瑪同源工廠”的攻略。
一款熱銷牛奶背后的廣西企業,既供貨給沃爾瑪,也直供國內商超和專賣店。
當“沃爾瑪同款”唾手可得時,所謂的“必購清單”不過是渠道品牌營造的幻覺。
這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沃爾瑪的“低價”神話,本質上依賴中國制造的性價比優勢。
一旦失去中國供應商支持,其全球供應鏈將面臨斷裂風險。
四、貿易摩擦下的出路:合作而非割裂
沃爾瑪事件暴露出美國企業的兩難——既想享受中國市場紅利,又不愿承擔政策風險。
但關稅從來不是單方面武器。
數據顯示,美國通脹高企、消費疲軟,沃爾瑪股價近期大跌,已折射出市場對其策略的悲觀預期。
中美企業本應攜手應對貿易壁壘。
例如,通過技術創新降低關稅敏感度,或聯合游說美國政府調整政策。
可惜,沃爾瑪選擇了最粗暴的方式,將中國伙伴推向對立面。
互利共贏不是選擇題
當商務部約談沃爾瑪時,我們看到的不僅是一次監管行動,更是全球產業鏈重構的縮影。
中國企業早已不是被動接單的“代工廠”,而是掌握技術、渠道和議價權的關鍵參與者。
沃爾瑪若繼續以傲慢姿態轉嫁成本,終將失去中國市場這張王牌。
貿易摩擦沒有贏家,但合作與尊重永遠是最優解。
下一次,當美國企業試圖揮舞關稅大棒時,或許該先問自己:我們真的能承受失去中國制造的代價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