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大運河時空》撰寫了《冀南一縣因成為京城近郊,把用了近800年的劣名,換成了吉祥名》一文,講述了在河北省南部的成安縣,歷史上曾為斥邱縣,北齊時成為京畿之地后,改名為成安縣一事。結果在文章的評論區,有網友紛紛留言:“古時斥邱在邱縣飛地南五營”“斥邱縣不是邱縣的原名嗎?”“我以為說俺邱縣嘞,原來是成安”。
網友的留言
成安縣、邱縣雖然同屬于河北省南部的邯鄲市不假,但是兩地縣城直線距離就有60多公里,并且中間還隔著曲周、肥鄉兩個區縣,這么大的空間范圍,在人煙稠密、縣域面積普遍較小的冀南一帶,怎么也不可能在歷史上曾經同屬一個縣級政區,是什么樣的情況造成了這樣的誤會呢?
河北南部的邯鄲市地圖,有邱縣和成安,注意右下角的河南內黃
翻開清朝、民國的《邱縣志》,會發現當時的人們有著濃郁的斥邱“情節”。
一、在“沿革”里認為邱縣境內曾存在過斥邱縣、平恩縣:
邱,彈丸邑也……初為乾侯,繼為斥邱,為平恩。秦,罷封建置郡,始立斥邱,屬冀州邯鄲郡。漢初,為館陶別鄉,后仍置斥邱,高祖以唐厲從擊破項籍封斥邱侯,元康三年,復置平恩縣,以后父許廣漢封平恩侯。晉初,以斥邱、平恩屬廣平郡,后廢平恩,仍以斥邱屬魏郡。東魏天平初,廢斥邱并內黃,置臨漳縣,屬魏郡……
二、在“疆域”中認為邱縣一名是“斥邱”的省略使用:
城北地多咸鹵,故古名斥邱,后止曰邱,省文也。
三、在“古跡”里認為縣內有“古斥邱城”:
古斥邱城,師古曰,闞骃云,地多咸鹵,故名。
民國《邱縣志》中有關“斥邱”的詩文
四、在“藝文”中存在一定數量的與“斥邱”有關的詩文:
《贈馮文熊遷斥邱令》《贈斥邱令》……
而民國《成安縣志》的“沿革”則記載:
成安,周為晉地,名乾侯,后為趙地,秦并天下改為郡縣……漢名斥邱,屬魏郡,顏師古言地多斥鹵,故名曰斥邱。城南有赤邱,因以名縣。……晉置司州魏郡,斥邱隸焉……東魏省斥邱入臨漳,北齊高洋置清都郡成安縣,此成安名縣之始……
對比之下,會發現斥邱縣在東魏省入臨漳之前的歷程,無論是在《成安縣志》里,還是在《邱縣志》中基本上是相同的。不同的是《邱縣志》認為本縣在歷史上除了擁有斥邱縣之外,還有平恩縣,而《成安縣志》則認為本縣是在斥邱縣省入臨漳之后,以原斥邱地新置而來。
民國《成安縣志》“古跡”中有關斥邱城,以及質疑《山東通志》記載
另外,在《成安縣志》“古跡”所介紹的“斥邱故城”也較《邱縣志》有比較準確的位置:
在縣東南,本春秋時晉乾侯邑。按《寰宇記》:斥邱故城在成安縣東南三十里方向。
特別是,《成安縣志》還專門就《山東通志》中所記載的“漢斥邱縣在今邱縣(指《山東通志》成書之時)北四十里北營集”一事進行了一定的論證:
考《水經注》:漳水自平陽城北(平陽故城在臨漳縣西)又東右經斥邱縣北,即裴縣故城南,又東北經列人縣故城南,又東北過斥漳縣南,又東北經平恩縣故城西。《一統志·表》:今邱縣,漢平恩縣地。據此則邱縣北之北營集與漢斥邱中隔數城,不惟非漢斥邱縣治,恐非漢斥邱縣地矣,《山東通志》失考。
認為:《山東通志》所記載的“斥邱縣”在邱縣北四十里,距離《水經注》所記載的“斥邱縣”,中間相隔了裴縣故城、列人縣故城、斥漳縣故城、平恩縣故城等多城,如果《山東通志》記載為真,那么邱縣北的則不是漢朝的“斥邱縣地”。
康熙(左)乾隆(中)清末民初(右)《山東通志》中有關邱縣的記載
其實,如果把清朝康熙、乾隆與清末民初所修《山東通志》有關邱縣沿革進行對比,會發現有明顯的不同,清朝早期《山東通志》的邱縣沿革,與清朝、民國《邱縣志》基本相同。而在清末民初的《山東通志》里則把有關“斥邱縣”的內容取消:
邱縣,漢置平恩縣,屬魏郡。后漢因之。晉改屬廣平郡。后魏因之。隋屬武安郡。唐屬洺州。宋因之。金省入曲周縣。元至元二十六年,改置邱縣,屬東昌路。明屬東昌府……
看來,這時的編撰者已經認識到以前的記載是錯誤的,對歷史進行了修正。
那么,既然邱縣與斥邱縣無關,為何在歷史的記載里又與斥邱縣有如此深的“糾葛”呢?
在宋朝《太平寰宇記》有關“平恩縣”的記載中或許可以找到答案:
平恩縣,本漢舊縣,屬魏郡,宣帝以許廣漢為平恩侯。魏屬廣平郡,高齊天寶七年移于斥漳城,今洺水縣是也,隋開皇六年又自斥漳移在平恩川今理。
同樣在這部書的“曲周縣”下“廢洺水縣”條記載:
本漢斥漳縣,屬廣平國,漳水經其城,其地斥鹵,故曰斥漳。隋開皇六年,以平恩移入舊地,又于此立洺水縣,即今縣也,以西濱洺水為稱,唐會昌三年正月并入曲周縣。
《太平寰宇記》中關于平恩縣、廢洺水縣的記載
此外,在清朝同治《曲周縣志》的“古跡”里則發現了平恩城、斥漳城:
平恩城,在縣東南程孟村,本漢侯國,后漢置縣,魏志云景明中分平恩置曲安縣,明志云曲周東南有平恩廢縣,按程孟村有二,曰東,曰西,相傳即東西城門云。
斥漳城,在城東,本漢斥漳縣,元和志:漳水經其城,其地斥鹵,故名斥漳。寰宇記,隋開皇六年以縣西近洺水改為洺水縣,唐會昌三年并入曲周。
看了《太平寰宇記》中關于“平恩縣”“廢洺水縣”,以及《曲周縣志》的平恩城、斥漳城記載后,會不會發現:與當時的平恩縣,也就是后來的邱縣發生“糾葛”的并非遠在今天成安縣的“斥邱縣”,而是故城在今天曲周縣境內的“斥漳縣”。
細捋一下,邱縣的歷史沿革應該是這樣的:
秦漢為館陶縣之別鄉。
漢宣帝為平恩侯國,后來國除,為平恩縣。縣治在今天曲周縣東南程孟村。
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天寶七年(556年),設于西漢武帝時期的斥漳縣撤銷,其區域并入平恩縣,平恩縣移治斥漳城(曲周縣城東)。
隋開皇六年(586年),平恩縣治徙至平恩川,即今天邱縣邱城鎮,同時在原斥漳縣設洺水縣。
金朝,平恩縣省入曲周縣,為平恩鎮。
元朝至元二十六年,改置為邱縣,屬東昌路。
明朝邱縣屬東昌府臨清州。清朝先屬東昌府臨清州,后屬臨清直隸州。
新中國成立之后又經歷一些政區變動后,今天屬河北省。
唐朝時平恩、洺水、成安位置圖
最后,不得不說一下,為何古代的《邱縣志》會把斥邱、斥漳搞混。
斥邱、斥漳包括今天的邱縣,都處于古黃河、古漳河的影響區,在遠古有著廣闊的水面。后來黃河、漳河改道,水退形成陸地之后,卻形成了大面積的鹽堿地,古稱“斥鹵”之地,這也是斥邱、斥漳中“斥”字的來歷,可以說這兩個名字有著共同的起源。
也因為邱縣同屬斥鹵之地,在歷史上還曾經擁有過一段“斥漳縣”的區域,并且把縣治徙至故斥漳城,就和“斥”字有了聯系。一些編修地方志的人或許是獲得資料錯誤、或許是文化水平有限,以為斥邱和斥漳就是一個地方,甚至認為邱縣的“邱”字,就是“斥邱”的省略用法:“古名斥邱,后止曰邱,省文也”。因此,就造成了這樣流傳多年的一個誤會。
最后說一句,其實不用翻找如此多的歷史記載,單就清朝、民國《邱縣志》中“東魏天平初,廢斥邱并內黃,置臨漳縣”這一句,就可以判斷出其記載是錯誤的,今天的邱縣一帶竟然能和百公里之外的河南省內黃共同組成了“臨漳縣”,可能嗎?如果是真的話,這個縣得有多大?
您了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