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上看到一個有趣的故事:
說是有一位爸爸,是在村子里開小賣部的。
然后9歲的孩子,在作文里寫道,自己未來的夢想是在繼承家族“企業”的基礎上,做大做強,爭取開一家大型連鎖超市。
不得不說,父母不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而且所處的環境、自身的狀態,也是刻錄在孩子基因里的原始模板。
就像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察學習理論”說的那樣:
孩子并非單純模仿父母的行為,而是會內化他們的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職業認知。
尤其是父母的職業身份,正是這種“隱性教育”最為具象的載體。
它不但塑造孩子對世界理解,某種程度上,甚至預言了他們未來的人生軌跡。
所以今天,我們就通過心理學角度,一起來聊聊,父母職業,對孩子所產生的影響。
01.職場價值觀里的“基因傳承”
《職業行為雜志》有一項長達20年的追蹤研究,結果發現:
醫生家庭的孩子,普遍表現出更強的競爭意識和完美主義傾向。
研究者認為,這源于父母工作中,對于“精確性”的極致追求,從而在生活的點滴處,潛移默化的滲透到了家庭教育當中。
而這種價值觀的“基因傳承”,在父母的其它職業上,也能得到有力驗證。
一般來說,會通過三個方面對孩子進行價值觀塑造。
其一,父母的職業氛圍,會構建孩子的職業認知圖景。
比如醫生家庭的消毒水氣味、律師父親的案卷堆等,都會讓孩子對“父母職業”產生更為具象的了解,并以此為藍圖,展開想象。
其二,父母職業所衍生的“標準”,也會投射在孩子身上。
比如工程師父親可能會用“誤差不超過0.1毫米”來定義優秀,而教師媽媽,會認為“班級超過80%考上重點大學”才是成功。
這種“標準”會在日復一日的生活中,內化給孩子。
其三,父母職業所派生的“行為選擇和人格特質”,也會塑造孩子的價值觀。
比如創業者家庭的孩子,更容易接受失敗和試錯,而公務員家庭的孩子,往往更傾向于穩定的生活。
而上述這些,都將成為孩子行為方式和性格特質的底色,以一種難以察覺的形式,寄生在孩子身上。
02.職業技能的“環境浸潤”
哈佛大學商學院,曾對3000名企業家子女進行過追蹤調研,結果顯示:
43%的人,在童年時期參與過家族企業的經營活動,即便最終沒有繼承衣缽,但也比同齡人更早展現出領導力和商業敏感度。
這種現象,被學者稱為“職業環境浸潤效應”。
關于這一點,其實很好理解。
就像音樂家的孩子,往往在唱歌上很有天賦。
其實這并非是“娘胎”里所帶的天賦,而是在家庭環境的浸潤下,讓孩子早期得到了很好的熏陶。
不僅如此,神經學家通過掃描還發現:
當孩子觀察父母工作時,大腦負責決策的前額葉皮層和獎勵系統紋狀體,會產生特殊聯動。
當這種神經回路反復被激活的時候,會讓孩子將特定職業行為,與愉悅感建立連接。
簡單來說,父母工作時,會給孩子帶來一種“光環”,而這些會促進孩子大腦的活躍度和興奮度。
而這些,都會對孩子掌握父母的職業技能,提供正向幫助。
比如畫家的孩子,往往能夠準確調配顏料比例。
原因很簡單,在父母工作的時候,孩子能夠感受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這種內向驅動力,會讓他學習起來,更加容易。
03.職場壓力,也會“代際傳遞”
看到這一點,大家是不是覺得不可思議?
可事實上,父母身上所承載的“職場壓力”,確實會讓孩子感同身受,甚至會鐫刻在孩子的基因當中。
根據《中國職場心理健康報告》指出:
高壓職業人群的子女,抑郁癥發病率比普通家庭高出2.3倍。
這一現象,被心理學家歸為“情緒勞動”的跨代傳遞。
說的直白一些,父母其實會將工作中的壓力,轉化為家庭中的隱形控制,或者過度保護。
比如教師家庭,因為職業的特殊性,父母會不自覺的彰顯權威,出現控制孩子的行為。
久而久之,可能本身職業上的壓力或行為方式,最終就會在家庭生活中,顯現出來,投射在孩子身上。
通過這些,我們能夠發現,父母的職業,可能會對孩子產生方方面面的影響。
甚至有些屬于負面影響,但卻會跟隨孩子一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一定要建立工作和生活的物理邊界,讓孩子可以最大程度上,擁有更廣闊的成長空間。
尤其是在孩子12歲前,正處于職業認知重塑的關鍵期。
所以,當我們凝視父母職業這座“隱形學院”的時候,一定不要忘了摒棄掉一些不好的職業習慣和態度。
因為真正決定教育能量的,永遠不是職業標簽本身,而是父母能否將職業歷練升華為孩子的成長養分。
而這種轉化能力,才是留給孩子最為寶貴的職業財富。
大家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